正确率40.0%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 等体积 $${{p}{H}{=}{3}}$$ 的 $${{H}{A}}$$ 和 $${{H}{B}}$$ 两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 | 相同时间内 $${{H}{A}}$$ 与 $${{Z}{n}}$$ 反应生成的氢气更多 | $${{H}{A}}$$ 是强酸 |
$${{B}}$$ . | 将湿润的淀粉 $${{−}{K}{I}}$$ 试纸分别放入 $${{N}{{O}_{2}}}$$ 和 $${{B}{{r}_{2}}}$$ 蒸气中 | 试纸只在 $${{B}{{r}_{2}}}$$ 蒸气中变蓝色 | 氧化性: $$\mathrm{B r_{2} > N O_{2}}$$ |
$${{C}}$$ . |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 $${{N}{{H}_{4}}{C}{l}}$$ 溶液的试管中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生成的气体是 $${{N}{{H}_{3}}}$$ |
$${{D}}$$ . | 向 $$\mathrm{N a H C O_{3}}$$ 溶液中加入 $$\mathrm{N a A l O}_{2}$$ 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A}{l}{{O}^{−}_{2}}}$$ 结合 $${{H}^{+}}$$ 的能力比 $$\mathrm{C O_{3}^{2-}}$$ 强 |
D
A.$${{A}}$$
B.$${{B}}$$
C.$${{C}}$$
D.$${{D}}$$
2、['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氨的实验室制法', '其他仪器及使用方法',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指示剂的使用', '一氧化氮',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实验安全装置']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若$${{A}}$$为稀硝酸,$${{B}}$$为铁粉,$${{C}}$$为$${{N}{a}{O}{H}}$$溶液,则$${{D}}$$中能看到红棕色
B.若$${{A}}$$为浓盐酸,$${{B}}$$为大理石,$${{C}}$$中盛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则$${{C}}$$中溶液褪色
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为紫色石蕊溶液,则$${{C}}$$中溶液褪色
D.实验中仪器$${{D}}$$可起到防倒吸的作用
3、['胶体的制备',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制备实验', '氨的实验室制法', '中和热的测定与误差分析', '物质制备的探究',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正确率60.0%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B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4、['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氨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硫的制取、用途',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萃取和分液在卤素性质实验中的应用']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用图$${①}$$所示装置制备并收集干燥$${{N}{{H}_{3}}}$$
B.用图$${②}$$所示装置制备并收集$${{C}{{l}_{2}}}$$
C.用图$${③}$$所示装置收集$${{S}{{O}_{2}}}$$
D.苯萃取完碘水中的$${{I}_{2}}$$后的分液操作
5、['氨的实验室制法', '铵盐']正确率60.0%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都易溶于水
B.与碱共热均能产生$${{N}{{H}_{3}}{,}}$$并可以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进行检验
C.是重要的化学肥料
D.受热都易发生分解,且大多数铵盐分解产生$${{N}{{H}_{3}}}$$
6、['石油的分馏',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氨的实验室制法',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正确率60.0%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7、['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操作', '氨的实验室制法', '硫酸的性质', '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二氧化氮',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过氧化钠的组成、结构、用途',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正确率40.0%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如图验理的是$${ { }{)}}$$
B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8、['乙炔的制备', '氨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硫的制取、用途',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正确率60.0%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所用方法及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B
A.制氨气时,可直接加热氯化铵或者碳酸氢铵固体
B.制氯气时,可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制得
C.制乙炔时,可用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反应,所得气体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证明乙炔具有还原性
D.制二氧化硫时,可用硫代硫酸钠和稀硝酸反应
9、['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氨的实验室制法', '其他仪器及使用方法',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硫化氢、硫化物',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盐类水解的应用']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橡胶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浓氨水容易滴下
B.干燥管内的碱石灰可用无水$${{C}{a}{C}{{l}_{2}}}$$替代
C.$${{U}}$$形管中的$${{P}_{2}{{O}_{5}}{,}}$$可防止$${{C}{{r}_{2}}{{S}_{3}}}$$水解
D.实验结束,烧杯底部有黑色沉淀产生
10、['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氨的实验室制法', '计量仪器及使用方法',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综合考查']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用甲图制取并收集少量$${{N}{{O}_{2}}}$$
B.用乙图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C.用丙图制取并收集少量的$${{N}{{H}_{3}}}$$
D.用丁图验证$$\mathrm{N a H C O_{3}}$$和$${{N}{{a}_{2}}{C}{{O}_{3}}}$$的热稳定性
1. 解析:
选项A:相同pH的HA和HB与Zn反应,HA生成更多氢气,说明HA中未电离的酸分子更多(弱酸部分电离),因此HA是弱酸,结论错误。
选项B:$$Br_2$$能使淀粉-KI试纸变蓝(氧化$$I^-$$为$$I_2$$),而$$NO_2$$不能,说明$$Br_2$$氧化性更强,结论正确。
选项C:镁与$$NH_4Cl$$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是$$H_2$$(因$$NH_4^+$$水解显酸性),而非$$NH_3$$,结论错误。
选项D:$$HCO_3^-$$与$$AlO_2^-$$反应生成$$Al(OH)_3$$沉淀,说明$$AlO_2^-$$结合$$H^+$$能力更强(因$$HCO_3^-$$释放$$H^+$$),结论正确。
正确答案:$$D$$。
2. 解析:
选项A:稀硝酸与铁粉生成NO,遇空气氧化为$$NO_2$$(红棕色),正确。
选项B:盐酸与大理石生成$$CO_2$$,与NaOH反应使酚酞褪色,正确。
选项C:浓氨水与生石灰生成$$NH_3$$,使石蕊变蓝(不褪色),错误。
选项D:仪器D(如倒置漏斗)可防倒吸,正确。
正确答案:$$C$$。
5. 解析:
选项A:铵盐均易溶于水,正确。
选项B:湿润红色石蕊试纸(非蓝色)用于检验$$NH_3$$,错误。
选项C:铵盐是常用氮肥,正确。
选项D:铵盐受热易分解,但产物不一定是$$NH_3$$(如$$NH_4NO_3$$可能生成$$N_2O$$),结论片面。
正确答案:$$B$$。
8. 解析:
选项A:$$NH_4Cl$$分解后遇冷重新结合,需用$$Ca(OH)_2$$与$$NH_4Cl$$共热制$$NH_3$$,错误。
选项B:$$MnO_2 + 4HCl \xrightarrow{\Delta} MnCl_2 + Cl_2 \uparrow + 2H_2O$$,正确。
选项C:电石与饱和食盐水生成$$C_2H_2$$,使酸性$$KMnO_4$$褪色证明还原性,正确。
选项D:$$Na_2S_2O_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_2$$(同时有$$S$$沉淀),但硝酸会氧化$$SO_2$$,方法不合理。
正确答案:$$B$$、$$C$$(若单选则为$$B$$)。
10. 解析:
选项A:$$NO_2$$密度大于空气,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甲图可能为排水法(错误)。
选项B: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乙图直接在容量瓶操作错误。
选项C:$$NH_3$$密度小于空气,丙图向下排空气法正确。
选项D:丁图应加热$$NaHCO_3$$(内管)验证分解,设计错误。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