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
A.硫酸铵俗称硫铵,氯化铵俗称氯铵,硝酸铵俗称硝铵,碳酸铵俗称碳铵
B.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C.浓硝酸应贮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D.工业浓硝酸通常呈黄色是因为溶有少量$${{N}{{O}_{2}}}$$
2、['质量守恒定律', '硝酸的其他性质',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Fe、Cu及相关离子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原理', '氨水的组成及性质', '镁盐',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铁离子、铁盐',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正确率60.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C
A.钠和水反应:$$2 \mathrm{N a}+2 \mathrm{H_{2} O}=2 \mathrm{N a}^{+}+2 \mathrm{O H}^{-}+\mathrm{H_{2}} \uparrow$$
B.氯化铁溶液腐蚀印刷线路板:$$\mathrm{2 F e^{3+}+C u}=2 F \mathrm{e}^{2+}+\mathrm{C u}^{2+}$$
C.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mathrm{C O_{3}^{2-}+2 H^{+}=H_{2} O+C O_{2} \uparrow}$$
D.$${{M}{g}{C}{{l}_{2}}}$$溶液与氨水反应:$$\mathrm{M g^{2+}+\ 2 N H_{3} \cdot H_{2} O} ~=~ \mathrm{M g ( O H )_{2} \downarrow+2 N H_{4}^{+}}$$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铜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 '铜及其化合物的综合考查', '硝酸的其他性质', '硝酸的强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化学常用计量及综合应用', '氧化亚铜', '氧化铜',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2. 2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
B.$$\mathrm{1. 8 m o l} \cdot\mathrm{L}^{-1}$$
C.$$2. 0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
D.$$\mathrm{1. 6 m o l} \cdot\mathrm{L}^{-1}$$
4、['硝酸的其他性质', '硝酸的强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正确率60.0%关于反应稀$$)=3 \mathrm{C u ( N O_{3} )_{2}+2 N O \uparrow+4 H_{2} O}$$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C}{u}}$$是氧化剂
B.$${{H}{N}{{O}_{3}}}$$在反应中被氧化
C.每生成$$1 \, \mathrm{m o l \, N O}$$转移$$3 \mathrm{~ m o l ~ e^{-}}$$
D.$${{H}{N}{{O}_{3}}}$$仅表现出酸性
5、['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浓硫酸的脱水性', '硝酸的保存、用途及工业制备', '硝酸的其他性质', '硝酸的强氧化性', '浓硫酸的吸水性']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下列有关浓硫酸和浓硝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浓$${{H}_{2}{S}{{O}_{4}}}$$具有吸水性,因而可作干燥剂
B.稀硝酸中可大量含有$$\mathrm{C u^{2+}, ~ F e^{2+}, ~ C l^{-}, ~ S O_{4}^{2-} ~}$$
C.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铝钝化,故常用铝罐车运输冷的浓硝酸
D.向$$5 0 \mathrm{m l} 1 8. 4$$$$m o l / L H_{2} \, S O_{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_{2}{S}{{O}_{4}}}$$,的物质的量小于$$0. 4 6 \mathrm{m o l}$$
6、['硝酸的保存、用途及工业制备', '硫酸根离子、亚硫酸离子、硫离子的检验', '硝酸的其他性质', '硝酸的强氧化性', '钝化原理及应用']正确率40.0%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C
A.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mathrm{B a ( N O_{3} )_{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mathrm{S O_{4}^{2-}}$$
B.$${{F}{e}}$$与稀$${{H}{N}{{O}_{3}}{、}}$$稀$${{H}_{2}{S}{{O}_{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C.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易分解生成有色产物且溶于浓硝酸
D.常温下,将铝片放入浓硝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铝不与冷的浓硝酸反应
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硝酸的保存、用途及工业制备', '硝酸的其他性质',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硝酸的强氧化性', '浓硫酸的吸水性', '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与评价', '指示剂的使用',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 '蔗糖、麦芽糖的水解反应']正确率40.0%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D
A.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常温下,浓硝酸可用铝罐来贮存,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D.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H}_{2}{S}{{O}_{4}}}$$具有吸水性
8、['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硝酸的其他性质', '硝酸的强氧化性', '焰色试验', '合金']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 古诗文 | 化学知识 |
$${{A}}$$ | $${《}$$ 荀子 $${{⋅}}$$ 劝学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 冰能量低于水,冰变为水属于吸热反应 |
$${{B}}$$ | $${《}$$ 本草纲目拾遗 $${》}$$ 中对强水的记载: $${{“}}$$ 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 | $${{“}}$$ 强水 $${{”}}$$ 是指氢氟酸 |
$${{C}}$$ | $${《}$$ 梦溪笔谈 $${》}$$ 中对宝剑的记载: $${{“}}$$ 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 | 剂钢为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 |
$${{D}}$$ | $${《}$$ 本草经集注 $${》}$$ 中记载鉴别硝石 $$\mathrm{( \ K N O_{3} )}$$ 和朴硝 $$\mathrm{( N a_{2} S O_{4} \cdot1 0 H_{2} O )}$$ 的方法: $${{“}}$$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 $${{”}}$$ | 鉴别硝石和朴硝利用了焰色反应 |
D
A.$${{A}}$$
B.$${{B}}$$
C.$${{C}}$$
D.$${{D}}$$
9、['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硝酸的其他性质', '实验原理、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硝酸的强氧化性']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产生红棕色气体说明浓$${{H}{N}{{O}_{3}}}$$具有氧化性
B.产物中检出$${{C}{{O}_{2}}}$$,说明$${{C}}$$与浓$${{H}{N}{{O}_{3}}}$$发生反应
C.产生红棕色气体说明浓$${{H}{N}{{O}_{3}}}$$具有挥发性
D.$${{C}}$$与浓$${{H}{N}{{O}_{3}}}$$的反应方程式为:$$C+4 H N O_{3} {\overset{\triangle} {=}} C O_{2} \uparrow+4 N O_{2} \uparrow+2 H_{2} O$$
10、['芳香烃的结构', '芳香烃的来源、性质', '硝酸的其他性质', '根据要求书写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体确定的途径--官能团位置异构']正确率60.0%svg异常
B
A.$${{4}}$$种
B.$${{5}}$$种
C.$${{6}}$$种
D.$${{1}{0}}$$种
1. 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选项A中,碳酸铵俗称碳铵是错误的,碳铵实际指碳酸氢铵$$(NH_4HCO_3)$$,而非碳酸铵$$((NH_4)_2CO_3)$$。其他选项均正确:B项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会生成氨气导致肥效降低;C项浓硝酸见光分解需避光保存;D项浓硝酸因溶解$$NO_2$$而呈黄色。
答案:A
2. 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选项C错误,碳酸钙是难溶物,应写化学式而非离子形式。正确写法为:$$CaCO_3 + 2H^+ = Ca^{2+} + H_2O + CO_2 \uparrow$$。其他选项均正确:A项钠与水反应;B项铁离子腐蚀铜;D项镁离子与氨水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答案:C
3. 题目异常,无法解析。
4. 反应$$3Cu + 8HNO_3(稀) = 3Cu(NO_3)_2 + 2NO \uparrow + 4H_2O$$的说法:
A错误,Cu是还原剂;B错误,HNO3被还原;C正确,N从+5价降至+2价,每生成1mol NO转移3mol电子;D错误,HNO3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答案:C
5. 浓硫酸和浓硝酸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B错误,稀硝酸中不能大量存在$$Fe^{2+}$$,因$$Fe^{2+}$$会被硝酸氧化。其他选项正确:A项浓硫酸吸水性;C项浓硝酸使铝钝化;D项铜与浓硫酸反应随进行浓度降低,反应停止,还原的$$H_2SO_4$$小于0.46mol。
答案:B
6. 实验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C正确,浓硝酸光照分解生成$$NO_2$$溶于硝酸呈黄色。A错误,可能含$$SO_3^{2-}$$被氧化为$$SO_4^{2-}$$;B错误,铁与稀硝酸反应不是置换反应;D错误,铝与浓硝酸发生钝化而非不反应。
答案:C
7. 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D错误,蔗糖加浓硫酸变黑是脱水性而非吸水性。其他正确:A项氨极易溶于水形成喷泉;B项浓硝酸氧化性使铝钝化;C项氯气与水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答案:D
8. 古诗文对应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D正确,利用钾的焰色反应(紫色)鉴别$$KNO_3$$。A错误,冰变水是物理吸热过程非化学反应;B错误,“强水”指硝酸而非氢氟酸;C错误,合金硬度增大但熔点降低。
答案:D
9. 题目异常,无法解析。
10. 题目异常,无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