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观察钠的金属光泽 |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 |
$${{B}}$$ | 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了 $${{C}{u}{S}{{O}_{4}}}$$ | 向反应后的试管中迅速加入少量水 |
$${{C}}$$ | 实验室收集 $${{N}{{H}_{3}}}$$ |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时,小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
$${{D}}$$ | 检验硫黄溶解性差异 | 将少量硫黄分别加入水 $${、}$$ 酒精 $${、}$$ 二硫化碳中 |
B
A.$${{A}}$$
B.$${{B}}$$
C.$${{C}}$$
D.$${{D}}$$
3、['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制备实验', '氨的实验室制法', '硝酸的强氧化性',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D
A.$${{A}}$$
B.$${{B}}$$
C.$${{C}}$$
D.$${{D}}$$
4、['氨的实验室制法',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次氯酸的性质', '二氧化硫的性质',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若$${{A}}$$为浓盐酸$${,{B}}$$为$${{K}{M}{n}{{O}_{4}}}$$晶体$${,{C}}$$中盛有紫色石蕊溶液,则$${{C}}$$中溶液最终呈红色
B.实验仪器$${{D}}$$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
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有$${{A}{l}{C}{{l}_{3}}}$$溶液,则$${{C}}$$中溶液中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
D.若$${{A}}$$为浓$$\mathrm{H_{2} S O_{4}, ~ B}$$为$${{C}{u}{,}{C}}$$中盛有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变浑浊
5、['氨的实验室制法']正确率60.0%下列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
C
A.$${{N}_{2}}$$和$${{H}_{2}}$$催化加热制取氨气
B.加热$${{N}{H}_{4}{{H}{C}{O}_{3}}}$$制取氨气
C.将浓氨水向生石灰固体上滴加
D.将$${{N}{H}_{4}{{C}{l}}}$$稀溶液和$${{N}{a}{O}{H}}$$稀溶液混合
9、['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操作',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仪器',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氨的实验室制法',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乙酸的酯化反应',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实验安全装置',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 '氯水的平衡移动的应用']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实验$${Ⅰ}$$: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实验$${Ⅱ}$$:除去$${{C}{{l}_{2}}}$$中的$${{H}{C}{l}}$$
C.实验$${Ⅲ}$$:用水吸收$${{N}{{H}_{3}}}$$
D.实验$${Ⅳ}$$:制备乙酸乙酯
10、['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无机物的分离、提纯', '氨的实验室制法', '其他仪器及使用方法', '氧气的性质及制取', '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D
A.$${{A}}$$
B.$${{B}}$$
C.$${{C}}$$
D.$${{D}}$$
题目要求找出实验操作错误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一项。分析表格中四个选项:
选项A:观察钠的金属光泽,操作是取一小块钠用小刀切去外皮。钠易被氧化,新切面可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
选项B:检验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CuSO_4$$,操作是向反应后试管迅速加水。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CuSO_4$$和$$SO_2$$,但剩余浓硫酸遇水放热可能引起暴沸,且未冷却直接加水不安全。正确操作应冷却后稀释,再观察蓝色$$Cu^{2+}$$,故操作错误。
选项C:实验室收集$$NH_3$$,操作是向下排空气法且试管口塞棉花。$$NH_3$$密度小于空气,向下排空气法正确,塞棉花可防止对流提高纯度,操作正确。
选项D:检验硫黄溶解性差异,操作是将硫黄分别加入水、酒精、二硫化碳。硫黄在水和酒精中溶解度小,在$$CS_2$$中溶解度大,操作正确且能比较溶解性。
因此错误操作是B,答案选B。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