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甲元素与乙$${、}$$丙$${、}$$丁三元素相邻,甲$${、}$$乙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的原子序数,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A.四种元素中,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
B.四种元素中,丙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C.乙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D.丁和甲$${、}$$乙$${、}$$丙都只能形成一种共价化合物
2、['铁', '硝酸的其他性质', '可逆反应', '硝酸的强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一氧化氮', '过氧化钠的组成、结构、用途',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用稀硝酸除去试管内壁上的银
$${②{N}{O}}$$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③}$$在常温下铁与稀硝酸$${、}$$浓硝酸都能大量产生气体
$${④}$$工业上用$${{N}_{2}}$$和$${{H}_{2}}$$合成氨与自然界中放电时$${{O}_{2}}$$和$${{N}_{2}}$$的反应都属于氮的固定
$$\o\, 2 \mathrm{m o l N a_{2} O_{2}}$$与足量$${{C}{{O}_{2}}}$$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4}{{N}_{A}}}$$。
C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②{⑤}}$$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氧化氮', '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 '气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一氧化氮',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 '氮的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及应用', '对物质的量浓度的考查']正确率40.0%已知$${{N}{{O}_{2}}{、}{{N}{O}}}$$的混合气体可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N}{O}}$$$${_{2}}$$ $$+ 2 \mathrm{N a O H}$$ $$= \mathrm{N a N O}$$$${_{2}}$$ $$+ \mathrm{N a N O}$$$${_{3}}$$ $${{+}{H}}$$$${_{2}}$$ $$\mathrm{O, ~ N O+N O}$$$${_{2}}$$ $$+ 2 \mathrm{N a O H}=2 \mathrm{N a N O}$$$${_{2}}$$ $${{+}{H}}$$$${_{2}}$$ $${{O}{。}}$$将$$\mathrm{2 2 4 ~ m L (}$$标准状况下$${{)}{N}{O}}$$和$${{N}{{O}_{2}}}$$的混合气体溶于$$2 0 \mathrm{\ m L \ N a O 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无气体逸出。则$${{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
A.$$\mathrm{1 \ m o l / L}$$
B.$$0. 5 ~ \mathrm{m o l} / \mathrm{L}$$
C.$$0. 2 5 ~ \mathrm{m o l} / \mathrm{L}$$
D.$$0. 2 ~ \mathrm{m o l} / \mathrm{L}$$
4、['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氧气的性质及制取', '物质制备的探究', '一氧化氮',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A}}$$
B.$${{B}}$$
C.$${{C}}$$
D.$${{D}}$$
5、['氨的工业制法',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氮的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及应用']正确率60.0%下列反应中能起到固氮作用的是()
D
A.$${{N}{O}}$$与$${{O}_{2}}$$反应生成$${{N}{{O}_{2}}}$$
B.$${{N}{{H}_{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C.由$${{N}{{H}_{3}}}$$制碳铵和硫铵
D.$${{N}_{2}}$$与$${{H}_{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
6、['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二氧化氮', '氧化镁', '其他氮的氧化物', '电解法制取铝', '一氧化氮',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 '氧化铝']正确率40.0%有关$${\bf X. ~ Y. ~ Z. ~ W}$$四种短周期元素性质的数据如表:
元素代号 | $${{X}}$$ | $${{Y}}$$ | $${{Z}}$$ | $${{W}}$$ |
原子半径 $${{/}{p}{m}}$$ | $${{6}{6}}$$ | $${{7}{0}}$$ | $${{1}{4}{3}}$$ | $${{1}{6}{0}}$$ |
主要化合价 | $${{−}{2}}$$ | $$+ 5. ~+3. ~-3$$ | $${{+}{3}}$$ | $${{+}{2}}$$ |
D
A.$${{X}}$$和$${{Y}}$$能形成多种共价化合物
B.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X}{>}{Y}}$$
C.工业上常用电解$${{Z}}$$的氯化物水溶液的方法制备$${{Z}}$$单质
D.$${{Z}}$$和$${{W}}$$的氧化物均能溶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中
7、['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二氧化氮', '氮的固定', '一氧化氮']正确率40.0%$${{“}}$$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原理中不包括的反应是$${{(}{)}}$$
D
A.svg异常
B.$$2 \mathrm{N O}+\mathrm{O_{2}}=2 \mathrm{N O}_{2}$$
C.$$3 \mathrm{N O_{2}+H_{2} O}=2 \mathrm{H N O_{3}+N O}$$
D.$$\mathrm{S O_{3}+H_{2} O=H_{2} S O_{4}}$$
8、['一氧化氮']正确率60.0%下列关于$${{N}{O}}$$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常温下,氮气与氧气混合就可迅速产生$${{N}{O}}$$
B.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生成$${{N}{{O}_{2}}}$$
C.在$${{O}_{2}}$$存在时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硝酸
D.可由$${{N}{{H}_{3}}}$$在催化剂作用下与$${{O}_{2}}$$反应生成
9、['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乙烯的制备、性质实验',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氨的实验室制法', '催化剂、反应历程',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过氧化氢的性质及应用', '一氧化氮',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 '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正确率40.0%下列图中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D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10、['过氧化钠', '氧化钠', '钠及其化合物的有关计算', '一氧化氮', '氮的氧化物相关计算']正确率0.0%
把少量的 $${{N}{{O}_{2}}}$$ 气体通入过量的小苏打溶液中,再使逸出的气体通过装有过氧化钠颗粒的干燥管,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 $${{(}{)}}$$
C
A.$${{O}_{2}}$$
B.$${{N}{{O}_{2}}}$$
C.$${{N}{{O}_{2}}}$$和$${{O}_{2}}$$
D.$${{C}{{O}_{2}}}$$和$${{N}{O}}$$
1. 解析:设甲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与乙、丙、丁相邻,可能位置关系为乙-甲-丙或丁-甲-丙。根据甲+乙=丙的原子序数,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可推断甲为N(氮),乙为C(碳),丙为O(氧),丁为P(磷)。
A. 甲(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HNO3酸性最强,正确;B. 丙(O)的气态氢化物H2O最稳定,正确;C. 乙(C)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正确;D. 丁(P)可与N、O形成多种共价化合物,错误。
答案:C
2. 解析:
① 正确,$$3Ag + 4HNO3 \rightarrow 3AgNO3 + NO + 2H2O$$
② 错误,NO虽易溶于水但可用排水法收集(因与水反应慢)
③ 错误,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
④ 正确,氮的固定包括人工和自然过程
⑤ 错误,$$2Na2O2 + 2CO2 \rightarrow 2Na2CO3 + O2$$,转移电子数为$$2N_A$$
答案:C(①④)
3. 解析: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n=\frac{{0.224L}}{{22.4L/mol}}=0.01mol$$
根据反应方程式,无论NO与NO2比例如何,1mol气体消耗1mol NaOH
$$c(NaOH)=\frac{{0.01mol}}{{0.02L}}=0.5mol/L$$
答案:B
5. 解析:固氮作用指将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
A. 不涉及N2转化;B. 已是化合态转化;C. 不涉及N2;D. $$N2 + 3H2 \rightarrow 2NH3$$是典型固氮
答案:D
6. 解析:根据数据推断:X为O(半径66pm,-2价),Y为N(半径70pm,多种价态),Z为Al(半径143pm,+3价),W为Mg(半径160pm,+2价)。
C项错误,工业上电解熔融Al2O3制铝,而非氯化物水溶液(会生成H2)。
答案:C
7. 解析:"雷雨发庄稼"涉及氮的固定过程:
$$N2 + O2 \rightarrow 2NO$$ → $$2NO + O2 \rightarrow 2NO2$$ → $$3NO2 + H2O \rightarrow 2HNO3 + NO$$
不包括SO3与水的反应
答案:D
8. 解析:A项错误,N2与O2在放电或高温下才能反应生成NO;B、C、D均正确描述NO的性质。
答案:A
10. 解析:过程分三步:
1. $$3NO2 + H2O \rightarrow 2HNO3 + NO$$,HNO3与NaHCO3反应:$$HNO3 + NaHCO3 \rightarrow NaNO3 + CO2 + H2O$$
2. 逸出气体为NO和CO2,通过Na2O2:$$2Na2O2 + 2CO2 \rightarrow 2Na2CO3 + O2$$
3. NO与O2反应:$$2NO + O2 \rightarrow 2NO2$$
最终气体为NO2和过量O2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