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已知下列四组实验:
①向$${{K}{M}{n}{{O}_{4}}}$$晶体上滴加浓盐酸,产生氯气;
②向$${{F}{e}{C}{{l}_{2}}}$$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溶液变黄色;
③向$${{F}{e}{C}{{l}_{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溶液变黄色;
④分别取实验②和实验③中生成的溶液,分别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都变蓝色。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B
A.实验①能够证明$${{C}{{l}^{−}}}$$具有还原性
B.上述实验能够证明氧化性:$$\mathrm{C l}_{2} > \mathrm{B r}_{2}$$
C.上述实验能够证明氧化性:$$\mathrm{M n O}_{4}^{-} > \mathrm{C l}_{2} > \mathrm{F e}^{3+} > \mathrm{I}_{2}$$
D.由上述实验能判断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2、['化学反应条件',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乙醛的银镜反应', '氨的实验室制法', '乙酸的酯化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仪器能否加热、加热方式',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正确率60.0%物质加热是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之一,常用的加热方式有三种:$${Ⅰ}$$.直接用酒精灯加热;$${Ⅱ}$$.隔着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Ⅲ}$$.通过水浴加热。下列实验的反应类型$${、}$$加热方式对应关系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内容 | 反应类型 | 加热方式 |
$${{A}}$$ | 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 | 氧化还原反应 | $${Ⅰ}$$ |
$${{B}}$$ | 氯化铵与碱石灰反应制取氨气 | 复分解反应 | $${Ⅱ}$$ |
$${{C}}$$ | 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Ⅲ}$$ |
$${{D}}$$ | 乙酸和乙醇反应制取乙酸乙酯 | 加成反应 | $${Ⅰ}$$ |
C
A.$${{A}}$$
B.$${{B}}$$
C.$${{C}}$$
D.$${{D}}$$
3、['化学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的实质', '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与正确率40.0%实验室制$${{C}{{l}_{2}}}$$的反应为$$4 \mathrm{H C l} ($$浓$$\mathrm{)+M n O_{2} \stackrel{\Delta} {=} M n C l_{2}+C l_{2} \uparrow+2 H_{2} O_{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还原剂是$${{H}{C}{l}{,}}$$氧化剂是$${{M}{n}{{O}_{2}}}$$
B.若生成标准状况下$$2. 2 4 \mathrm{L} \; \mathrm{C l}_{2}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 2 ~ \mathrm{m o l}$$
C.每消耗$$\mathrm{1 \ m o l \ M n O_{2} \,,}$$起还原剂作用的$${{H}{C}{l}}$$消耗$${{4}{m}{o}{l}}$$
D.足量$${{M}{n}{{O}_{2}}}$$与$$5 0 \mathrm{m L} \; \mathrm{} 1 2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的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 1 5 \mathrm{m o L}_{\circ}$$
6、['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微量元素',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正确率8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实验室利用$${{M}{n}{{O}_{2}}}$$和稀盐酸制取$${{C}{{l}_{2}}}$$
B.还原铁粉可用作贮存富脂类食品时的脱氧剂
C.食盐中添加$${{K}{I}{{O}_{3}}}$$可改善人体碘摄入量不足
D.溴水可用于测定废水中苯酚含量
8、['氯气的发现及物理性质',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铜']正确率60.0%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B.灼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C.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D.氯水$${、}$$液氯是同一种物质
9、['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氧气的性质及制取', '实验原理、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与评价',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正确率40.0%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制氨气的装置和下列哪种制气装置相同$${{(}{)}}$$
A
A.加热高锰酸钾制$${{O}_{2}}$$
B.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C}{{O}_{2}}}$$
C.$${{M}{n}{{O}_{2}}}$$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O}_{2}}$$
D.$${{M}{n}{{O}_{2}}}$$与浓$${{H}{C}{l}}$$加热制取氯气
10、['无机综合推断', '硫酸根离子、亚硫酸离子、硫离子的检验',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正确率60.0%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mathrm{F e, ~ F e_{3} O_{4}, ~ C u O, ~ M n O_{2}, ~ N a_{2} S O_{4}}$$和$${{N}{{a}_{2}}{S}{{O}_{3}}}$$中的若干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某同学依次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X}}$$加入足量水中,得到不溶物$${{Y}}$$和溶液$${{Z}{;}{②}}$$取少量$${{Y}}$$加入足量浓盐酸,加热,产生黄绿色气体.并有少量红色不溶物;$${③}$$向$${{Z}}$$溶液中滴加$${{B}{a}{C}{{l}_{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分析以上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A.$${{X}}$$中一定不存在$${{F}{{e}_{3}}{{O}_{4}}}$$
B.$${{Y}}$$中不一定存在$${{M}{n}{{O}_{2}}}$$
C.$${{Z}}$$溶液中一定含有$${{N}{{a}_{2}}{S}{{O}_{4}}}$$
D.不溶物$${{Y}}$$中一定含有$${{F}{e}}$$和$${{C}{u}{O}}$$
1. 已知下列四组实验:
①向$$KMnO_4$$晶体上滴加浓盐酸,产生氯气;
②向$$FeCl_2$$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溶液变黄色;
③向$$FeCl_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溶液变黄色;
④分别取实验②和实验③中生成的溶液,分别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都变蓝色。
解析:
A. 实验①反应为:$$2KMnO_4 + 16HCl \rightarrow 2KCl + 2MnCl_2 + 5Cl_2 \uparrow + 8H_2O$$,$$Cl^-$$被氧化为$$Cl_2$$,证明$$Cl^-$$具有还原性,正确。
B. 实验②中$$Cl_2$$氧化$$Fe^{2+}$$为$$Fe^{3+}$$,实验③中$$Br_2$$也能氧化$$Fe^{2+}$$为$$Fe^{3+}$$,但无法直接比较$$Cl_2$$和$$Br_2$$的氧化性强弱,错误。
C. 实验①证明$$MnO_4^- > Cl_2$$,实验②证明$$Cl_2 > Fe^{3+}$$,实验④证明$$Fe^{3+} > I_2$$,正确。
D. 实验④中试纸变蓝是因为$$Fe^{3+}$$氧化$$I^-$$生成$$I_2$$,而非氯气直接作用,错误。
答案:B、D
2. 物质加热方式对应关系:
A. 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氯气:氧化还原反应,需隔石棉网加热(Ⅱ),错误。
B. 氯化铵与碱石灰制氨气:复分解反应,需直接加热(Ⅰ),错误。
C. 乙醛与银氨溶液银镜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需水浴加热(Ⅲ),正确。
D. 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酯化反应(取代反应),需直接加热(Ⅰ),错误。
答案:C
3. 实验室制$$Cl_2$$反应:$$4HCl + MnO_2 \xrightarrow{\Delta} MnCl_2 + Cl_2 \uparrow + 2H_2O$$
A. $$HCl$$为还原剂,$$MnO_2$$为氧化剂,正确。
B. 标准状况下$$2.24 L Cl_2$$为$$0.1 mol$$,转移电子$$0.2 mol$$,正确。
C. 每消耗$$1 mol MnO_2$$,起还原剂作用的$$HCl$$为$$2 mol$$,错误。
D. 浓盐酸随反应变稀后不再反应,生成$$Cl_2$$物质的量小于$$0.15 mol$$,正确。
答案:C
6. 下列说法:
A. 实验室用$$MnO_2$$和浓盐酸制$$Cl_2$$,稀盐酸不反应,错误。
B. 还原铁粉可作脱氧剂,正确。
C. $$KIO_3$$可补碘,正确。
D. 溴水与苯酚反应可测定含量,正确。
答案:A
8. 氯气叙述:
A. 氯气黄绿色有毒,正确。
B.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CuCl_2$$),正确。
C. 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小,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正确。
D. 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错误。
答案:D
9. 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制氨气装置:
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制气,与加热高锰酸钾制$$O_2$$装置相同。
答案:A
10. 固体粉末$$X$$成分分析:
实验①:不溶物$$Y$$可能含$$Fe、Fe_3O_4、CuO、MnO_2$$。
实验②:$$Y$$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Cl_2$$),说明含$$MnO_2$$;红色不溶物为$$Cu$$,说明含$$CuO$$(被还原)。
实验③:$$Z$$加$$BaCl_2$$生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说明含$$Na_2SO_4$$。
A. $$Fe_3O_4$$可能存在,错误。
B. $$Y$$中一定含$$MnO_2$$,错误。
C. $$Z$$中一定含$$Na_2SO_4$$,正确。
D. $$Y$$中一定含$$MnO_2$$和$$CuO$$,不一定含$$Fe$$,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