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常温下可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装浓硝酸
B.潜艇中可用氧化钠制氧气供给呼吸
C.$${{S}{{O}_{2}}}$$气体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了$${{S}{{O}_{2}}}$$的漂白性
D.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二氧化硫的制取、用途',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60.0%下列变化中,
D
A.新制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B.过氧化钠使某些染料褪色
C.$${{S}{{O}_{2}}}$$漂白纸浆
D.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3、['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过氧化钠的组成、结构、用途',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化学与生产、生活和技术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工业上用光照$${{H}_{2}}$$和$${{C}{{l}_{2}}}$$的混合气制$${{H}{C}{l}}$$
B.工业上可用漂白粉或氯气对自来水进行消毒
C.氯水和过氧化钠都能使有机色素褪色
D.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里作供氧剂
4、['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二氧化硫的性质',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下列物质都具有漂白作用,其中漂白原理没有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D
A.过氧化钠
B.二氧化硫
C.双氧水
D.活性炭
5、['苯酚在空气中变质', '乙烯的加成反应', '二氧化硫的性质', '乙烯的氧化反应', '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下列事实可以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C
A.氯气和二氧化硫均可使品红褪色
B.乙烯可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C}{l}{{O}_{2}}}$$和漂白粉现在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
D.苯酚和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均会变质
6、['氯化氢、盐酸', '二氧化硫的性质', '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下列物质中,不能用作漂白剂的是$${{(}{)}}$$
D
A.$${{S}{{O}_{2}}}$$
B.$$\mathrm{C a ( C l O )_{2}}$$
C.$$\mathrm{N a C l O}$$
D.$${{H}{C}{l}}$$
7、['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漂白剂常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A.活性炭与新制氯水的漂白原理相同
B.过氧化钠常用于羽绒制品的漂白
C.漂白粉是由$$\mathrm{C a ( C l O )_{2}}$$组成的纯净物
D.将漂白剂$${{S}{{O}_{2}}}$$和$$\mathrm{N a C l O}$$混合使用可增加漂白效果
8、['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 '次氯酸的性质', '二氧化硫的制取、用途',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关闭弹簧夹$${{a}}$$,打开弹簧夹$${{b}}$$,用酒精灯在三颈烧瓶下微热,若能观察到$${{C}}$$中长导管口有明显气泡现象,就能判断装置$${{A}{、}{B}}$$部分气密性良好
B.$${{A}}$$装置中比较理想的反应物质是$${{N}{{a}_{2}}{S}{{O}_{3}}}$$固体和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
C.$${{B}}$$装置溶液变红色,说明$${{S}{{O}_{2}}}$$是酸性氧化物;$${{C}}$$装置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为:$$B a C l_{2}+S O_{2}+H_{2} O$$$$\mathrm{F e C l_{3}}$$$$\mathrm{B a S O_{3} \downarrow+2 H C 1}$$
D.取反应后$${{D}}$$溶液少许,滴加品红溶液,红色褪去,不能说明$${{S}{{O}_{2}}}$$具有漂白性
9、['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焰色试验', '二氧化硫的性质', '沉淀的转化',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物质的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结论 |
$${{A}}$$ | 用铂丝蘸取某待测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 待测试液中一定含有钾元素,可能含钠元素 |
$${{B}}$$ | 向某无色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C}{{O}_{2}}}$$ 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mathrm{S i O_{3}^{2-}}$$ |
$${{C}}$$ | 向品红溶液中通入某气体后,溶液褪色 | 该气体一定是 $${{S}{{O}_{2}}}$$ |
$${{D}}$$ | 向 $${{N}{a}{O}{H}}$$ 溶液中滴加 $${{M}{g}{C}{{l}_{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 $${{F}{e}{C}{{l}_{3}}}$$ 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 $$\mathrm{F e ( O H )_{3}}$$ 的溶解度小于 $$\mathrm{M g ( O H )}_{2}$$ 的溶解度 |
A
A.$${{A}}$$
B.$${{B}}$$
C.$${{C}}$$
D.$${{D}}$$
10、['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二氧化硫的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常见的能用于漂白的物质的比较']正确率40.0%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C
A.分别将氯气和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颜色均褪去
B.分别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品红溶液中通$${{S}{{O}_{2}}}$$,颜色均褪去
C.分别将少量$${{S}{{O}_{2}}}$$和$${{C}{{O}_{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均出现白色浑浊
D.分别向溶有$${{S}{{O}_{2}}}$$的$${{B}{a}{C}{{l}_{2}}}$$溶液中通入氨气和氯气,均生成白色沉淀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确。铁和铝在常温下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进一步反应,因此可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装浓硝酸。
B. 错误。潜艇中通常使用过氧化钠($$Na_2O_2$$)或超氧化物(如$$KO_2$$)制氧气,氧化钠($$Na_2O$$)不能制氧气。
C. 错误。$$SO_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体现的是$$SO_2$$的还原性,而非漂白性。
D. 错误。二氧化碳($$CO_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_2CO_3$$),但二氧化硅($$SiO_2$$)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
答案:A
2.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新制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属于化学变化(次氯酸的氧化漂白)。
B. 过氧化钠使某些染料褪色:属于化学变化(过氧化钠的氧化漂白)。
C. $$SO_2$$漂白纸浆:属于化学变化($$SO_2$$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
D. 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属于物理变化(活性炭吸附色素)。
答案:D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错误。工业上制$$HCl$$通常采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方法,而非光照(光照易爆炸)。
B. 正确。漂白粉或氯气都可用于自来水消毒。
C. 正确。氯水(次氯酸)和过氧化钠(强氧化性)都能使有机色素褪色。
D. 正确。过氧化钠能与$$CO_2$$或水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作供氧剂。
答案:A
4. 漂白原理没有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过氧化钠:利用强氧化性(化学性质)。
B. 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化学性质)。
C. 双氧水:利用强氧化性(化学性质)。
D. 活性炭:利用吸附性(物理性质)。
答案:D
5. 可以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 错误。氯气使品红褪色是氧化漂白,$$SO_2$$是化合漂白,原理不同。
B. 错误。乙烯使溴水褪色是加成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是氧化反应,原理不同。
C. 正确。$$ClO_2$$和漂白粉都利用强氧化性进行消毒杀菌。
D. 错误。苯酚在空气中被氧化变质,氢氧化钠与$$CO_2$$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原理不同。
答案:C
6. 不能用作漂白剂的是:
A. $$SO_2$$:可用作漂白剂(化合漂白)。
B. $$Ca(ClO)_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氧化漂白)。
C. $$NaClO$$:次氯酸钠(氧化漂白)。
D. $$HCl$$:盐酸无漂白作用,氯水中的次氯酸才有漂白性。
答案:D
7.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错误。活性炭是物理吸附,新制氯水是化学氧化,原理不同。
B. 错误。过氧化钠氧化性太强,会损伤羽绒,一般不用于漂白羽绒制品。
C. 错误。漂白粉是$$Ca(ClO)_2$$和$$CaCl_2$$的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D. 错误。$$SO_2$$和$$NaClO$$混合会发生反应:$$SO_2 + 2NaClO + H_2O \rightarrow Na_2SO_4 + 2HCl$$,失去漂白效果。
答案:无正确选项(根据选项判断,D明显错误,但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可能题目有误)
8. 关于实验装置:
A. 正确。关闭a打开b,微热三颈烧瓶,C中长导管口有气泡说明A、B部分气密性良好。
B. 错误。理想反应物应是亚硫酸钠和较浓硫酸(如20%),10%硫酸太稀,反应慢。
C. 错误。$$BaCl_2 + SO_2 + H_2O$$不反应,不会生成$$BaSO_3$$沉淀(需在碱性条件下)。
D. 正确。D中可能含$$H_2SO_3$$等还原性物质,也能使品红褪色,不能直接证明$$SO_2$$的漂白性。
答案:A和D正确(但单选题可能选A)
9. 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 正确。火焰呈紫色(透过钴玻璃)说明含钾元素,可能含钠元素(钠黄光被钴玻璃滤掉)。
B. 错误。通过量$$CO_2$$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SiO_3^{2-}$$(生成$$H_2SiO_3$$),也可能是$$AlO_2^-$$等。
C. 错误。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除$$SO_2$$外,还有氯气等。
D. 错误。先产生$$Mg(OH)_2$$白色沉淀,后加$$FeCl_3$$产生红褐色沉淀,只能说明$$Fe(OH)_3$$更难溶,但不能直接比较溶解度(溶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答案:A
10. 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 错误。氯气(氧化漂白)和$$SO_2$$(化合漂白)原理不同。
B. 错误。$$SO_2$$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是还原性,使品红褪色是漂白性。
C. 错误。$$SO_2$$和$$CO_2$$通入石灰水均产生白色沉淀,但$$SO_2$$沉淀为$$CaSO_3$$,$$CO_2$$沉淀为$$CaCO_3$$,原理不完全相同。
D. 正确。溶有$$SO_2$$的$$BaCl_2$$溶液通氨气(碱性)生成$$BaSO_3$$沉淀,通氯气(氧化性)生成$$BaSO_4$$沉淀,均利用$$SO_2$$的还原性生成难溶盐。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