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在含$$\mathrm{B a^{2+}, ~ C a^{2+}, ~ A g^{+}}$$的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阴离子是()
A
A.$${{N}{{O}^{−}_{3}}}$$
B.$${{C}{{l}^{−}}}$$
C.$$\mathrm{C O_{3}^{2-}}$$
D.$$\mathrm{S O_{3}^{2-}}$$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焰色试验', '硝酸的强氧化性', '二氧化氮',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正确率60.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少量浓硝酸分多次加入 $${{C}{u}}$$ 和稀硫酸的混合物中 | 产生红棕色气体 | 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
$${{B}}$$ | 某粉末用酒精润湿后,用铂丝蘸取进行焰色反应实验 | 火焰呈黄色 | 该粉末中一定不含钾盐 |
$${{C}}$$ | 将 Na2O2 裹入棉花中,放入充满 | 棉花燃烧 | |
$${{D}}$$ | 向久置的 | 出现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 久置的 |
C
A.$${{A}}$$
B.$${{B}}$$
C.$${{C}}$$
D.$${{D}}$$
3、['化学反应的实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亚铁离子、亚铁盐']正确率60.0%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变质的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B
A.漂白粉
B.水玻璃
C.$${{F}{e}{S}{{O}_{4}}}$$溶液
D.$${{N}{{a}_{2}}{S}{{O}_{3}}}$$固体
6、['离子浓度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盐类水解的原理', '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或O H^{-}浓度的计算',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 '盐类水解的应用']正确率60.0%有关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常温下同浓度的强酸$${、}$$强碱等体积混合后由水电离出的$$\mathrm{c ~ ( \mathrm{~ H^+~} ) ~}=1 0^{-7} \mathrm{m o l ~} \cdot\mathrm{~ L^{-1} ~}$$
B.将$${{A}{l}{C}{{l}_{3}}}$$溶液$$\mathrm{. ~ N a_{2} S O_{3}}$$溶液蒸干并灼烧可以得到$$\mathrm{A l_{2} O_{3} \,, \, \ N a_{2} S O_{3}}$$
C.常温下$$0. 1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的$${{N}{{a}_{2}}{A}}$$溶液的$${{p}{H}{=}{{1}{0}}}$$,则该溶液中由水电离的$$\mathrm{~ c ~ ( O H^{-} ) ~}=1 0^{-1 0} \mathrm{m o l} \cdot{\bf L}^{-1}$$
D.常温下$${{p}{H}{=}{2}}$$的盐酸和$${{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mathrm{~ c ~ ( C l^{-} ) ~+~ c ~ ( H^{+} ) ~ < ~ c ~ ( N H_{4}^{+} ) ~+~ c ~ ( O H^{-} ) ~}$$
7、['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操作',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正确率60.0%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 实验目的 | 实验过程 |
$${{A}}$$ | 配制 $$0. 2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 的硫酸 | 量取 $$\hspace{0 5 m m} 5 m \mathrm{L} 1 0. 0 \mathrm{m o l} / \mathrm{L}$$ 硫酸,转移至 $$2 5 0 \mathrm{m L}$$ 的容量瓶中定容 |
$${{B}}$$ | 探究亚硫酸钠的还原性 | 向盛有 $${{2}{m}{L}}$$ 亚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盐酸,观察颜色变化 |
$${{C}}$$ | 制取并纯化氯气 | 向二氧化锰中加入浓盐酸并加热,将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 |
$${{D}}$$ |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向试管中同时加入 $$2 \mathrm{m L 5^{9} \! \wedge\! H_{2} O_{2}}$$ 溶液,向其中一个试管中滴入 $${{1}}$$ 滴氯化铁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
D
A.$${{A}}$$
B.$${{B}}$$
C.$${{C}}$$
D.$${{D}}$$
8、['实验原理、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二氧化硫的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率60.0%关于$${{S}{{O}_{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它可使石蕊试液褪色
B.通入$${{B}{a}{C}{{l}_{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C.$${{S}{{O}_{2}}}$$通入氢氧化钠与酚酞的混合溶液中红色变浅直至褪去
D.等物质的量的$${{C}{{l}_{2}}}$$和$${{S}{{O}_{2}}}$$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10、['碳酸氢钠与酸、碱的反应', '氧化铁', '碳酸钠的俗称、物理性质、用途', '氮气的性质、制取、用途',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化学方法', '铜',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正确率40.0%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D
A.$$\mathrm{N_{2} \ ( O_{2} ) :}$$选用灼热的铜网
B.$$\mathrm{N a H C O_{3}}$$溶液$$\mathrm{( N a_{2} C O_{3} ) :}$$通入过量的$${{C}{{O}_{2}}}$$气体
C.$$\mathrm{F e_{2} O_{3} \ ( S i O_{2} )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过滤
D.$${{N}{{a}_{2}}{C}{{O}_{3}}}$$溶液$$\mathrm{( N a_{2} S O_{4} ) :}$$加入适量$$\mathrm{B a ( O H )_{2}}$$溶液,过滤
1、在含$$Ba^{2+}$$、$$Ca^{2+}$$、$$Ag^+$$的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阴离子是( )。
分析:酸性环境排除能与$$H^+$$反应的阴离子。$$CO_3^{2-}$$和$$SO_3^{2-}$$与$$H^+$$反应生成气体:$$CO_3^{2-} + 2H^+ \to CO_2 \uparrow + H_2O$$,$$SO_3^{2-} + 2H^+ \to SO_2 \uparrow + H_2O$$。$$Cl^-$$与$$Ag^+$$形成$$AgCl$$沉淀。$$NO_3^-$$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且不与给定阳离子形成沉淀。
答案:A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分析选项:
A:浓$$HNO_3$$与Cu反应生成$$NO_2$$(红棕色),但稀$$H_2SO_4$$存在可能干扰,结论不严谨。
B:焰色反应黄色说明含$$Na^+$$,但钾盐需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结论错误。
C:$$Na_2O_2$$与$$CO_2$$反应放热使棉花燃烧:$$2Na_2O_2 + 2CO_2 \to 2Na_2CO_3 + O_2$$,正确。
D:$$Na_2SO_3$$久置氧化成$$Na_2SO_4$$,加$$BaCl_2$$生成$$BaSO_4$$(不溶于$$HNO_3$$),但$$BaSO_3$$亦被$$HNO_3$$氧化为$$BaSO_4$$,无法区分是否全部变质。
答案:C
3、下列物质在空气中变质的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分析:
A:漂白粉($$Ca(ClO)_2$$)与$$CO_2$$反应:$$Ca(ClO)_2 + CO_2 + H_2O \to CaCO_3 + 2HClO$$(非氧化还原),但$$HClO$$分解涉及氧化还原。
B:水玻璃($$Na_2SiO_3$$)与$$CO_2$$反应:$$Na_2SiO_3 + CO_2 + H_2O \to H_2SiO_3 \downarrow + Na_2CO_3$$(非氧化还原)。
C:$$FeSO_4$$被氧气氧化:$$4FeSO_4 + O_2 + 2H_2SO_4 \to 2Fe_2(SO_4)_3 + 2H_2O$$(氧化还原)。
D:$$Na_2SO_3$$被氧气氧化:$$2Na_2SO_3 + O_2 \to 2Na_2SO_4$$(氧化还原)。
答案:B
6、有关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析选项:
A:强酸强碱中和后$$pH=7$$,但水电离的$$c(H^+)=10^{-7} mol/L$$仅适用于25°C,未指定温度错误。
B:$$AlCl_3$$水解生成$$Al(OH)_3$$,灼烧得$$Al_2O_3$$;$$Na_2SO_3$$被氧气氧化成$$Na_2SO_4$$,得不到$$Na_2SO_3$$。
C:$$Na_2A$$溶液$$pH=10$$显碱性,$$A^{2-}$$水解促进水电离,水电离的$$c(OH^-)=10^{-4} mol/L$$(因溶液$$c(OH^-)=10^{-4} mol/L$$全部来自水电离),错误。
D:$$pH=2$$盐酸与$$pH=12$$氨水等体积混合,氨水过量,溶液显碱性,电荷守恒:$$c(Cl^-) + c(OH^-) = c(NH_4^+) + c(H^+)$$,变形得$$c(Cl^-) + c(H^+) < c(NH_4^+) + c(OH^-)$$,正确。
答案:D
7、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分析选项:
A:5 mL 10.0 mol/L硫酸稀释至250 mL,浓度为$$(5 \times 10)/250 = 0.2 mol/L$$,但浓硫酸需先稀释后转移,操作错误。
B:$$Na_2SO_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SO_2$$(无色),无法观察颜色变化验证还原性。
C:$$Cl_2$$通过饱和$$NaHCO_3$$会反应:$$Cl_2 + H_2O \rightleftharpoons HCl + HClO$$,$$HCl + NaHCO_3 \to NaCl + CO_2 \uparrow$$,引入新杂质。
D:对比$$H_2O_2$$分解速率,$$FeCl_3$$作催化剂,可行。
答案:D
8、关于$$SO_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分析选项:
A:$$SO_2$$使石蕊变红(酸性),但不褪色。
B:$$SO_2$$与$$BaCl_2$$不反应,无沉淀。
C:$$SO_2$$与$$NaOH$$反应降低$$pH$$,酚酞红色变浅至褪色,正确。
D:$$Cl_2 + SO_2 + 2H_2O \to H_2SO_4 + 2HCl$$,生成酸无漂白性,品红不褪色。
答案:C
10、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分析选项:
A:$$O_2$$与灼热铜网反应:$$2Cu + O_2 \xrightarrow{\Delta} 2CuO$$,正确。
B:通入过量$$CO_2$$:$$Na_2CO_3 + CO_2 + H_2O \to 2NaHCO_3$$,正确。
C:$$SiO_2$$与$$NaOH$$反应:$$SiO_2 + 2NaOH \to Na_2SiO_3 + H_2O$$,过滤除去,$$Fe_2O_3$$不反应,正确。
D:加$$Ba(OH)_2$$:$$Na_2SO_4 + Ba(OH)_2 \to BaSO_4 \downarrow + 2NaOH$$,但引入新杂质$$NaOH$$且$$Na_2CO_3$$不反应,错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