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心的基本粒子的有关推算,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或O H^{-}浓度的计算,溶液pH的测定方法,氧化铝,气体物质与相关推算,水解平衡常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钠与水反应原理,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铁,钠的保存、应用,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与的相关推算,电解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铝与酸、碱反应的计算规律,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化学方法,溶液的酸碱性判断,铝盐,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pH定义及表达式,离子共存,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铜,铝的性质,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无机物质,铁离子、铁盐,氢氧化铝" />
格物学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铝的性质-铝知识点课后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48.0%

2025-08-25
铝的性质-铝知识点课后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48.0%
1、['以为中心的基本粒子的有关推算', '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与的相关推算', '气体物质与相关推算',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铝的性质']

正确率40.0%设$${{N}_{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1}}$$$${{m}{o}{l}}$$$${{H}_{2}}$$和$${{O}_{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_{A}}}$$

B.$${{2}{7}}$$$${{g}}$$$${{A}{l}}$$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H}_{2}}$$分子数为$${{N}_{A}}$$

C.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所含原子数为$${{2}{{N}_{A}}}$$

D.标准状况下,$${{2}{2}{.}{4}}$$$${{L}}$$蒸馏水所含分子数为$${{N}_{A}}$$

2、['电解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溶液pH的测定方法', '离子共存', 'pH定义及表达式', '水解平衡常数', '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或O H^{-}浓度的计算',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铝的性质']

正确率40.0%某溶液在$${{2}{5}^{∘}{C}}$$时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 0 \times1 0^{-1 2} \mathrm{m o l} / \mathr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mathrm{H C O_{3}^{-} \,, \, H S^{-} \,, \, H P O_{4}^{2-}}$$等离子在该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B.该溶液的$${{p}{H}}$$一定为$${{2}}$$

C.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片一定有氢气产生

D.若该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它一定是酸或碱

4、['铝的性质']

正确率40.0%下列金属表面可自然形成致密氧化膜的是(

D

A.$${{K}}$$

B.$${{N}{a}}$$

C.$${{F}{e}}$$

D.$${{A}{l}}$$

5、['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原理', '铝与酸、碱反应的计算规律', '钠的保存、应用', '铝的性质']

正确率40.0%将两粒相同大小的钠,一粒用铝箔包好为甲,另一粒为乙,将甲$${、}$$乙两粒钠分别投入足量的水中,收集所得气体,气体的体积大小关系是(

B

A.乙多

B.甲多

C.一样多

D.无法确定

6、['铁', '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原理', '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 '铜', '铝的性质']

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类比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下列类比推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已知$${{F}{e}}$$与$${{O}_{2}}$$能直接化合生成$${{F}{{e}_{3}}{{O}_{4}}}$$,推测$${{C}{u}}$$与$${{O}_{2}}$$可直接化合生成$${{C}{{u}_{3}}{{O}_{4}}}$$

B.已知$${{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H}_{2}}$$,推测$${{F}{e}}$$与$${{N}{a}{O}{H}}$$溶液反庇也生成$${{H}_{2}}$$

C.已知$${{F}{e}}$$能与$${{C}{u}{S}{{O}_{4}}}$$溶液反应,推测$${{F}{e}}$$与$${{A}{g}{N}{{O}_{3}}}$$溶液也能反应

D.已知$${{N}{a}}$$在常温下能与$${{H}_{2}{O}}$$反应,推测$${{F}{e}}$$在常温下也能与$${{H}_{2}{O}}$$反应

7、['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铁离子、铁盐', '铝的性质']

正确率40.0%下列反应会因反应物用量不同而得到不同产物的是(

D

A.$${{F}{e}{B}{{r}_{3}}}$$溶液与$${{C}{{l}_{2}}}$$

B.$${{A}{l}}$$与$${{N}{a}{O}{H}}$$溶液

C.$${{N}{a}}$$与$${{O}_{2}}$$

D.$${{N}{{a}_{2}}{C}{{O}_{3}}}$$溶液与$$\mathrm{N a H S O_{4}}$$溶液

8、['铁', '铝的性质']

正确率80.0%下列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结论
$${{A}}$$ $${{A}{l}{C}{{l}_{3}}}$$ 溶液中逐滴滴加 $${{N}{a}{O}{H}}$$ 溶液至过量 能溶于强碱溶液
$${{B}}$$ 铝 $${、}$$ 镁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 $${{N}{a}{O}{H}}$$ 溶液 铝比镁更活泼
$${{C}}$$ 铝箔用酒精灯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铝单质熔点高
$${{D}}$$ 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固体加稀 $${{H}{C}{l}}$$ 溶解,再加 $${{K}{S}{C}{N}}$$ 溶液,溶液不变红 反应后固体中不含 $${{+}{3}}$$ 价的铁

A

A.$${{A}}$$

B.$${{B}}$$

C.$${{C}}$$

D.$${{D}}$$

10、['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化学方法',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 '铝的性质']

正确率60.0%为了除去氧化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所选试剂和操作都合理的是(

D

A.盐酸,蒸发

B.盐酸,过滤

C.$${{N}{a}{O}{H}}$$溶液,蒸发

D.$${{N}{a}{O}{H}}$$溶液,过滤

1、设$$N_{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ol$$ $$H_{2}$$和$$O_{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N_{A}$$

B. $$27$$ $$g$$ $$Al$$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H_{2}$$分子数为$$N_{A}$$

C. 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所含原子数为$$2N_{A}$$

D. 标准状况下,$$22.4$$ $$L$$蒸馏水所含分子数为$$N_{A}$$

解析:

A 错误:$$H_{2}$$和$$O_{2}$$均为双原子分子,1 mol混合气体中原子数介于$$2N_{A}$$到$$4N_{A}$$之间,不一定为$$2N_{A}$$。

B 正确:$$27$$ $$g$$ $$Al$$为1 mol,与盐酸反应:$$2Al + 6HCl \to 2AlCl_{3} + 3H_{2}$$,生成1.5 mol $$H_{2}$$,分子数为$$1.5N_{A}$$,但选项写$$N_{A}$$,计算错误。

C 错误: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不是1 mol,原子数不为$$2N_{A}$$。

D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为液体,22.4 L水物质的量远大于1 mol,分子数不为$$N_{A}$$。

重新审题:B选项$$27$$ $$g$$ $$Al$$为1 mol,应生成1.5 mol $$H_{2}$$,分子数为$$1.5N_{A}$$,但选项写$$N_{A}$$,故错误。无正确选项?但原题可能B意图为$$Al$$原子量27,反应$$2Al \to 3H_{2}$$,27 g Al生成1.5 mol $$H_{2}$$,即$$1.5N_{A}$$分子,但选项写$$N_{A}$$,错误。实际上B是常见陷阱,正确应为$$1.5N_{A}$$。

可能A正确?但A不一定。

实际上,A: $$H_{2}$$和$$O_{2}$$混合,原子数取决于比例,但最小2 mol原子(全$$O_{2}$$),最大4 mol原子(全$$H_{2}$$),平均可能2,但非绝对。

无正确,但题目要求选正确,可能B是意图,但分子数应为$$1.5N_{A}$$。

标准答案常考B错误,C错误,D错误,A可能正确?若混合气体为任意比例,原子数不定,但1 mol混合气体平均原子数?$$H_{2}$$原子数2,$$O_{2}$$原子数2,任何比例混合,1 mol气体总原子数均为2 mol,即$$2N_{A}$$!因为每个分子都是双原子,故A正确。

因此A正确。

答案:A

2、某溶液在$$25^{\circ}C$$时由水电离产生的$$H^{+}$$浓度为$$1.0 \times 10^{-12}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CO_{3}^{-}, HS^{-}, HPO_{4}^{2-}$$等离子在该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B. 该溶液的$$pH$$一定为$$2$$

C. 向该溶液中加入铝片一定有氢气产生

D. 若该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它一定是酸或碱

解析:

水电离$$c(H^{+}) = 1.0 \times 10^{-12} mol/L < 10^{-7} mol/L$$,说明水的电离被抑制,可能为酸性或碱性溶液。

A 正确:$$HCO_{3}^{-}, HS^{-}, HPO_{4}^{2-}$$为弱酸酸式根,在强酸或强碱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B 错误:$$pH$$可能为2(酸抑制)或12(碱抑制)。

C 错误:若为碱液(如$$NaOH$$),加铝片产生$$H_{2}$$;但若为酸(如$$HNO_{3}$$浓),则可能不产生$$H_{2}$$。

D 错误:溶质可能为强酸弱碱盐(如$$NH_{4}Cl$$)或强碱弱酸盐(如$$Na_{2}CO_{3}$$),水解抑制水电离。

答案:A

4、下列金属表面可自然形成致密氧化膜的是( )。

A. $$K$$

B. $$Na$$

C. $$Fe$$

D. $$Al$$

解析:

$$Al$$在空气中形成致密$$Al_{2}O_{3}$$膜,防止进一步氧化。$$K$$、$$Na$$氧化膜疏松,$$Fe$$锈蚀疏松。

答案:D

5、将两粒相同大小的钠,一粒用铝箔包好为甲,另一粒为乙,将甲、乙两粒钠分别投入足量的水中,收集所得气体,气体的体积大小关系是( )。

A. 乙多

B. 甲多

C. 一样多

D. 无法确定

解析:

乙:钠直接与水反应:$$2Na + 2H_{2}O \to 2NaOH + H_{2}$$。

甲:铝箔包钠,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铝反应:$$2Al + 2NaOH + 6H_{2}O \to 2Na[Al(OH)_{4}] + 3H_{2}$$,总反应产生更多$$H_{2}$$。

故甲产生气体多。

答案:B

6、类比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下列类比推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已知$$Fe$$与$$O_{2}$$能直接化合生成$$Fe_{3}O_{4}$$,推测$$Cu$$与$$O_{2}$$可直接化合生成$$Cu_{3}O_{4}$$

B. 已知$$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H_{2}$$,推测$$Fe$$与$$NaOH$$溶液反应也生成$$H_{2}$$

C. 已知$$Fe$$能与$$CuSO_{4}$$溶液反应,推测$$Fe$$与$$AgNO_{3}$$溶液也能反应

D. 已知$$Na$$在常温下能与$$H_{2}O$$反应,推测$$Fe$$在常温下也能与$$H_{2}O$$反应

解析:

A 错误:$$Cu$$与$$O_{2}$$生成$$CuO$$,无$$Cu_{3}O_{4}$$。

B 错误:$$Fe$$不与$$NaOH$$反应。

C 正确:$$Fe$$活泼性大于$$Ag$$,可置换$$AgNO_{3}$$中$$Ag$$。

D 错误:$$Fe$$在常温不与$$H_{2}O$$反应。

答案:C

7、下列反应会因反应物用量不同而得到不同产物的是( )。

A. $$FeBr_{3}$$溶液与$$Cl_{2}$$

B. $$Al$$与$$NaOH$$溶液

C. $$Na$$与$$O_{2}$$

D. $$Na_{2}CO_{3}$$溶液与$$NaHSO_{4}$$溶液

解析:

A 正确:$$Cl_{2}$$少量时只氧化$$Fe^{2+}$$(若$$FeBr_{2}$$),但$$FeBr_{3}$$中无$$Fe^{2+}$$,实际$$FeBr_{3}$$与$$Cl_{2}$$反应复杂,通常考虑$$Fe^{2+}$$与$$Cl_{2}$$用量产物不同。

B 错误:$$Al$$与$$NaOH$$总是生成$$Na[Al(OH)_{4}]$$和$$H_{2}$$。

C 正确:$$Na$$与$$O_{2}$$常温生成$$Na_{2}O$$,加热生成$$Na_{2}O_{2}$$。

D 错误:$$Na_{2}CO_{3}$$与$$NaHSO_{4}$$总生成$$Na_{2}SO_{4}$$、$$CO_{2}$$、$$H_{2}O$$。

答案:C(A也有问题,但C更典型)

确切:C明确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答案:C

8、下列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结论
A$$AlCl_{3}$$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Al(OH)_{3}$$能溶于强碱溶液
B铝、镁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铝比镁更活泼
C铝箔用酒精灯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铝单质熔点高
D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固体加稀$$HCl$$溶解,再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反应后固体中不含$$+3$$价的铁

解析:

A 正确:$$AlCl_{3} + 3NaOH \to Al(OH)_{3} \downarrow$$,过量$$NaOH$$溶解$$Al(OH)_{3}$$。

B 错误:铝与$$NaOH$$反应因表面氧化膜及两性,镁不反应,但不能说明铝更活泼。

C 错误:铝熔化仍不滴落,因$$Al_{2}O_{3}$$膜熔点高,结论应为氧化铝熔点高。

D 错误:反应生成$$Fe_{3}O_{4}$$,含$$Fe^{2+}$$和$$Fe^{3+}$$,加$$HCl$$后$$Fe^{3+}$$遇$$KSCN$$应变红,但可能还原等因素,结论错误。

答案:A

10、为了除去氧化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所选试剂和操作都合理的是( )。

A. 盐酸,蒸发

B. 盐酸,过滤

C. $$NaOH$$溶液,蒸发

D. $$NaOH$$溶液,过滤

解析:

$$Al$$溶于$$NaOH$$:$$2Al + 2NaOH + 6H_{2}O \to 2Na[Al(OH)_{4}] + 3H_{2}$$,$$Fe_{2}O_{3}$$不溶。

故用$$NaOH$$溶液溶解$$Al$$,然后过滤除去溶液,得$$Fe_{2}O_{3}$$。

蒸发不合理,因引入杂质。

答案:D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