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物质的工业制备方法合理且可行的是$${{(}{)}}$$
D
A.制纯碱:饱和食盐水$$\stackrel{\mathrm{N H_{3}, C O_{2}}} {\rightarrow} \stackrel{\mathrm{N a H C O_{3}}} {\to} \stackrel{\mathrm{N a H C O_{3}}} {\to} \stackrel{\mathrm{N a_{2} C O_{3}}} {\to} \mathrm{N a_{2} C O_{3}}$$
B.制硝酸:$$\mathrm{N H_{4} C l} \stackrel{\triangle} {\rightarrow} \mathrm{N H_{3}} \stackrel{\mathrm{O_{2}}} {\nVdash\mathrm{H H_{3}}} \mathrm{N O} \stackrel{\mathrm{H_{2} O}} {\rightarrow} \mathrm{H N O_{3}}$$
C.制漂粉精:$$\mathrm{M n O_{2}} \frac{\mathrm{i k ~ \# l ~ E}} {\triangle} \mathrm{C l_{2}} \mathrm{C l_{2}} \mathrm{C a ( C l O )_{2}}$$
D.制高纯硅:石英砂$$焦炭$$粗硅$$) \stackrel{\mathrm{C l_{2}}} {\triangle} \mathrm{S i C l_{4}} \stackrel{\mathrm{H_{2}}} {\triangle} \mathrm{S i}$$
2、['碳酸钠', '碳酸氢钠', '镁及其常见化合物', '氧化铝']正确率80.0%svg异常
A.$${{A}}$$
B.$${{B}}$$
C.$${{C}}$$
D.$${{D}}$$
3、['C、Si的化学性质', '石油的分馏', '碳酸钠']正确率8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侯德榜制碱法:向饱和$${{N}{a}{C}{l}}$$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H}_{3}}}$$、$${{C}{{O}_{2}}}$$,可析出产品$${{N}{{a}_{2}}{C}{{O}_{3}}}$$
B.石油的减压分馏可以得到重柴油、润滑油、石蜡、燃料油等
C.制陶瓷、制玻璃、制普通硅酸盐水泥、高炉炼铁等工业均要用到石灰石
D.酒精和浓硫酸$${{1}{7}{0}{℃}}$$共热是工业上获得乙烯的主要方法
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碳酸钠', '金属冶炼的常见方法', '铝热反应']正确率80.0%在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的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冶炼氯化钠溶液得到金属$${{N}{a}}$$
B.铝热反应中氯酸钾作助燃剂
C.除去粗盐中的杂质$$( \mathrm{M g}^{2+}$$、$$\mathrm{S O_{4}^{2-}}$$、$$\mathrm{C a^{2+} )}$$,加入药品的顺序为:$${{N}{{a}_{2}}{C}{{O}_{3}}}$$溶液$$\rightarrow\mathrm{B a C l_{2}}$$溶液$$\mathrm{\to N a O H}$$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D.侯氏制碱法制备小苏打的过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的$${{C}{{O}_{2}}}$$,再通入适量的氨气
5、['反应热与焓变', '碳酸钠', '金属冶炼的常见方法']正确率8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工业冶炼铝,加入冰晶石是为了降低$${{A}{{l}_{2}}{{O}_{3}}}$$的熔化温度,从而节约能耗
B.侯氏制碱法是将$${{N}{{H}_{3}}}$$通入溶有$${{C}{{O}_{2}}}$$的$${{N}{a}{C}{l}}$$饱和溶液中,使$$\mathrm{N a H C O_{3}}$$析出
C.同温同压下,$$4 \mathrm{A l} ( \mathrm{s} )+3 \mathrm{O_{2} ( \mathrm{g} )}=2 \mathrm{A l_{2} \, O_{3} ( \mathrm{s} )}$$在常温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相同
D.石灰石、纯碱、石英可作为制备水泥的主要原料
6、['碳酸钠']正确率80.0%svg异常
B
A.第②步涉及的主要反应为$$\mathrm{C O_{2}+N H_{3} \cdot H_{2} O+N a C l=N a H C O_{3} \downarrow+N H_{4} C l}$$
B.流程中若先通入$${{C}{{O}_{2}}}$$再通入$${{N}{{H}_{3}}}$$可达同样效果
C.若实验室进行第③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D.用$${{B}{a}{C}{{l}_{2}}}$$溶液可鉴别$${{N}{{a}_{2}}{C}{{O}_{3}}}$$与$$\mathrm{N a H C O_{3}}$$
7、['碳酸钠']正确率80.0%svg异常
A.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的气体为$${{C}{{O}_{2}}}$$和氨气
B.该反应利用了$$\mathrm{N a H C O_{3}}$$溶解度小的特点
C.由$$\mathrm{N a H C O_{3}}$$固体制备纯碱的操作是在烧杯中加热灼烧$$\mathrm{N a H C O_{3}}$$固体
D.检验$$\mathrm{N a H C O_{3}}$$固体中是否混有$${{N}{{H}_{4}}{C}{l}}$$可用稀硝酸、$${{A}{g}{N}{{O}_{3}}}$$溶液
8、['碳酸钠']正确率80.0%svg异常
A.该生产工艺制得纯碱的同时也得到了氮肥
B.母液$${{I}}$$中的溶质是氯化铵
C.“吸氨$${{I}{I}}$$”操作目的是将碳酸氢盐转化为碳酸盐同时增大$${{N}{{H}^{+}_{4}}}$$浓度
D.“盐析”加入$${{N}{a}{C}{l}}$$,使平衡$$\mathrm{N H_{4}^{+}}+\mathrm{C l^{-}} \rightleftharpoons\mathrm{N H_{4} C l ( s )}$$右移,析出$${{N}{{H}_{4}}{C}{l}}$$晶体
9、['碳酸钠']正确率80.0%svg异常
C
A.③、⑤中可分别盛放饱和石灰水和浓氨水
B.装置①也可用于实验室制$${{C}{{l}_{2}}}$$
C.应先向③中通入足量$${{N}{{H}_{3}}}$$,再通入足量$${{C}{{O}_{2}}}$$
D.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athrm{N H_{3}+C O_{2}+H_{2} O=N H_{4}^{+}+H C O_{3}^{-}}$$
10、['碳酸钠']正确率80.0%svg异常
B
A.该流程中步骤①和②可以调整顺序
B.该流程的主产品是纯碱,副产品为$${{N}{{H}_{4}}{C}{l}}$$
C.该流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D.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C}{{O}_{2}}}$$和$${{N}{{H}_{3}}}$$
以下是各题的详细解析:
1. 解析:
A选项描述的是侯氏制碱法,步骤正确:饱和食盐水通入$$NH_3$$和$$CO_2$$生成$$NaHCO_3$$,再加热分解为$$Na_2CO_3$$,合理且可行。
B选项错误:工业制硝酸是通过氨的催化氧化生成$$NO$$,再氧化为$$NO_2$$,最后溶于水生成$$HNO_3$$,而非直接加热$$NH_4Cl$$。
C选项错误:制漂粉精是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Ca(ClO)_2$$,而非通过$$MnO_2$$和盐酸制氯气后直接生成$$Ca(ClO)_2$$。
D选项正确:高纯硅的制备流程为石英砂→粗硅→$$SiCl_4$$→高纯硅,步骤合理。
正确答案:$$A$$和$$D$$。
3. 解析:
A选项错误:侯氏制碱法析出的是$$NaHCO_3$$,需进一步加热才能得到$$Na_2CO_3$$。
B选项正确:石油减压分馏可得到重柴油、润滑油、石蜡等重质组分。
C选项正确:石灰石是制玻璃、水泥、陶瓷和高炉炼铁的原料之一。
D选项错误:工业上通过石油裂解制乙烯,酒精脱水是实验室方法。
正确答案:$$B$$和$$C$$。
4. 解析:
A选项错误:电解氯化钠溶液得到$$NaOH$$、$$H_2$$和$$Cl_2$$,冶炼钠需电解熔融$$NaCl$$。
B选项正确:铝热反应中氯酸钾分解提供氧气助燃。
C选项错误:粗盐提纯顺序应为$$BaCl_2$$→$$NaOH$$→$$Na_2CO_3$$,以完全去除$$Ca^{2+}$$和$$SO_4^{2-}$$。
D选项错误:侯氏制碱法先通$$NH_3$$(增大$$CO_2$$溶解度)再通$$CO_2$$。
正确答案:$$B$$。
5. 解析:
A选项正确:冰晶石作为助熔剂降低$$Al_2O_3$$熔点。
B选项错误:侯氏制碱法先通$$NH_3$$后通$$CO_2$$。
C选项错误:反应焓变$$ΔH$$与反应条件无关。
D选项错误:水泥原料为石灰石、黏土和石膏,不含石英。
正确答案:$$A$$。
6-10题解析:
6. B选项错误:必须先通$$NH_3$$(碱性)才能吸收足量$$CO_2$$。
7. C选项错误:$$NaHCO_3$$制纯碱需在坩埚中灼烧。
8. A选项正确:副产品$$NH_4Cl$$可作为氮肥。
9. C选项正确:先通$$NH_3$$形成碱性环境利于$$CO_2$$吸收。
10. A选项错误:步骤①和②顺序不可调整,否则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