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C
A.$$\mathrm{C u ( O H )_{2}}$$中加入硫酸:$$\mathrm{O H^{-}+H^{+}=}$$$${{H}_{2}{O}}$$
B.钠加入水中:$$\mathrm{N a ~+~ 2 H_{2} O ~=~ N a^{+}+~ 2 O H^{-}+~ H_{2} \uparrow~}$$
C.$${{H}_{2}{S}}$$通入$${{C}{u}{S}{{O}_{4}}}$$溶液中:$$\mathrm{H_{2} S+C u^{2+}=C u S \downarrow+2 H^{+}}$$
D.$$\mathrm{F e ( O H )_{2}}$$加入稀硝酸:$$\mathrm{F e ( O H )_{2}+2 H^{+}}$$$${{=}}$$$$2 \mathrm{F e}^{2+}+\mathrm{\ 2 H_{2} O}$$
2、['氧化还原反应的书写及配平', '化学反应的实质',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钠与水反应原理',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 '氯水的平衡移动的应用']正确率40.0%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C
A.将一小粒金属钠放入水中:$$2 \mathrm{N a}+2 \mathrm{H_{2} O}=2 \mathrm{N a}^{+}+2 \mathrm{O H}^{-}+\mathrm{H_{2}} \uparrow$$
B.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mathrm{C l_{2}+2 O H^{-}=C 1^{-}+C 1 O^{-}+H_{2} O}$$
C.向$${{C}{u}{S}{{O}_{4}}}$$溶液中加入适量$$\mathrm{B a ( O H )_{2}}$$溶液:$$\mathrm{B a^{2+}+S O_{4}^{2-}}=\mathrm{B a S O_{4}} \downarrow$$
D.氯气通入水中:$$\mathrm{C l_{2}+H_{2} O} \rightleftharpoons\mathrm{H^{+}+H C l O}+\mathrm{C l^{-}}$$
3、['铁', '质量守恒定律', '钠与水反应原理', '镁', '化学常用计量及综合应用', '铝与酸、碱反应的计算规律', '铝的性质']正确率40.0%现有$$\mathrm{N a. ~ M g. ~ A l. ~ F e}$$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2}{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0. 5 \mathrm{g H}_{2} \,,$$则此混合物中必含$${{(}{)}}$$
D
A.$${{N}{a}}$$
B.$${{M}{g}}$$
C.$${{A}{l}}$$
D.$${{F}{e}}$$
4、['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乙醇的催化氧化', '钠与水反应原理', '酯 酯化反应', '萃取和分液在卤素性质实验中的应用']正确率40.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或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铜丝主要起氧化剂的作用
B.用钠可以检验某无水酒精中是否含有水
C.制取乙酸乙酯时,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D.溶于$${{C}{C}{{l}_{4}}}$$中的$${{I}_{2}}$$可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分离
5、['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及性质', '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钠与水反应原理',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 '化学试剂的保存与取用',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钠的保存、应用']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碱金属元素从上至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性依次减弱
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碱金属元素从上至下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熔点依次减小
D.金属钠和钾,均可以放在煤油中保存
6、['碱金属元素的结构及性质', '钠与水反应原理', '化学试剂的保存与取用', '硫', '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 '硫化氢、硫化物']正确率6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用倾析法分离时,将烧杯中的上层清液用玻璃棒引流到另一容器内,即可使沉淀与清液分离
B.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用移液管取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D.一旦金属汞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放在水中保存以防挥发;并将硫磺粉撒在洒落的地方,使金属汞转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7、['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 '焰色试验', '钠与水反应原理', '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装置$${{1}}$$可以验证$${{N}{a}}$$和水反应是否放热
B.装置$${{2}}$$可用于制备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C.装置$${{3}}$$焰色试验可检验固体中是否含有钾元素
D.装置$${{4}}$$可比较$${{N}{{a}_{2}}{C}{{O}_{3}}}$$、$$\mathrm{N a H C O_{3}}$$的稳定性
8、['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物质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乙醇的催化氧化', '乙酸的酯化反应', '钠与水反应原理', '淀粉水解及其产物实验探究', '醛类的银镜反应']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用图所示装置,无水乙酸和乙醇共热制取乙酸乙酯
B.用金属钠检验无水乙醇中是否有水
C.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
D.淀粉用酸催化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看到有银镜出现
9、['对物质分离、提纯的综合考查',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乙烯的氧化反应', '钠与水反应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及其应用', '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 '铝的性质']正确率60.0%欲除去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能达到目的是()
D
A.乙烷(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B.苯(苯酚$${)}$$:加入足量浓溴水,过滤
C.乙醇(水$${)}$$:加入金属钠,蒸馏
D.镁(铝$${)}$$: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10、['溴乙烷', '醇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聚集状态', '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比较乙酸、水、乙醇、碳酸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泼性', '钠与水反应原理',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盐类水解的原理', '苯酚的弱酸性']正确率60.0%同一条件下,下列顺序关系不正确的是$${{(}}$$$${{)}}$$
B
A.在水中的溶解度:乙二醇$${{>}}$$溴乙烷
B.溶液的$${{p}{H}{:}}$$碳酸氢钠$${{>}}$$苯酚钠
C.沸点:$$\mathrm{C H_{3} O H > H C H O}$$
D.与钠反应的快慢:水$${{>}}$$乙醇
1. 解析:
A选项错误,$$ \mathrm{Cu(OH)_2} $$是难溶物,应写化学式,正确离子方程式为:$$ \mathrm{Cu(OH)_2 + 2H^+ = Cu^{2+} + 2H_2O} $$。
B选项错误,钠与水的反应原子不守恒,正确为:$$ \mathrm{2Na + 2H_2O = 2Na^+ + 2OH^- + H_2 \uparrow} $$。
C选项正确,$$ \mathrm{H_2S} $$与$$ \mathrm{Cu^{2+}} $$生成$$ \mathrm{CuS} $$沉淀。
D选项错误,稀硝酸会氧化$$ \mathrm{Fe^{2+}} $$,产物应为$$ \mathrm{Fe^{3+}} $$。
正确答案:C。
2. 解析:
C选项不正确,$$ \mathrm{Ba(OH)_2} $$与$$ \mathrm{CuSO_4} $$反应还应生成$$ \mathrm{Cu(OH)_2} $$沉淀,离子方程式不完整。
其他选项均正确。
不正确答案:C。
3. 解析:
计算各金属产生0.5g$$ \mathrm{H_2} $$所需质量:
Na需11.5g,Mg需6g,Al需4.5g,Fe需14g。
混合物12g产生0.5g$$ \mathrm{H_2} $$,必含Na(因其他金属单独不足12g)。
正确答案:A。
4. 解析:
A错误,铜丝是催化剂。
B错误,钠与乙醇也反应,无法检验水。
C正确,浓硫酸催化并吸水。
D错误,$$ \mathrm{I_2} $$溶于$$ \mathrm{CCl_4} $$需蒸馏分离。
正确答案:C。
5. 解析:
A错误,碱金属从上至下金属性增强。
B错误,加热$$ \mathrm{NaHCO_3} $$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C错误,钾密度比钠小。
D正确,钠和钾均保存在煤油中。
正确答案:D。
6. 解析:
B不正确,钠与水反应实验应先加水后加钠,避免危险。
其他选项均正确。
不正确答案:B。
7. 解析:
(题目中装置描述不完整,无法判断具体选项)
8. 解析:
(题目中装置描述不完整,无法判断具体选项)
9. 解析:
A错误,酸性高锰酸钾会将乙烯氧化为$$ \mathrm{CO_2} $$,引入新杂质。
B错误,浓溴水与苯酚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于苯。
C错误,钠与乙醇也反应。
D正确,$$ \mathrm{NaOH} $$溶解铝而镁不反应。
正确答案:D。
10. 解析:
B不正确,苯酚钠溶液碱性(pH)强于碳酸氢钠。
其他选项均正确:乙二醇与水互溶(A),甲醇沸点高于甲醛(C),水与钠反应更快(D)。
不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