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为了使$$\mathrm{F e ( O H )_{2}}$$氧化成$$\mathrm{F e ( O H )_{3}}$$而又不引入杂质,可向悬浊液中加入$${{(}{)}}$$
C
A.氯水
B.$${{H}{N}{{O}_{3}}}$$
C.$${{H}_{2}{{O}_{2}}}$$
D.$${{N}{{a}_{2}}{{O}_{2}}}$$
2、['氯离子的检验', '离子推断', '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鉴别', '氧化铁', '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离子共存',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 '氢氧化铁',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正确率40.0%某溶液中含有$$\mathrm{S O_{4}^{2-}, ~ C O_{3}^{2-}, ~ C l^{-}, ~ I^{-}, ~ B a^{2+}, ~ N a^{+}, ~ F e^{3+}, ~ F e^{2+} ~}$$中的若干种,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相同。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后将滤渣灼烧,得到红棕色固体$$\mathbf{1. 6 0 \ g_{\cir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原溶液中一定存在$$\mathrm{F e^{3+}},$$一定不存在$$\mathrm{C O_{3}^{2-}}$$
B.原溶液中一定存在$${{C}{{l}^{−}}{,}}$$一定不存在$$\mathrm{B a}^{2+}$$
C.原溶液中$$\mathrm{F e}^{3+}$$和$$\mathrm{F e}^{2+}$$可能都存在
D.若原溶液中存在$$\mathrm{F e^{3+}},$$则一定没有$${{N}{{a}^{+}}}$$
3、['胶体的制备', '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物质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 '焰色试验', '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 '氢氧化钠',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正确率40.0%科学的实验方法为我们探索物质的世界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正确的组合是$${{(}{)}}$$
$${①}$$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汽油和水,可通过分液方法分离
$${②}$$因为碘易溶于酒精,所以常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③}$$观察钾元素焰色反应的操作:先将铂丝放在稀硫酸中洗涤,然后蘸取固体氯化钾,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上进行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
$${④}$$将饱和$${{F}{e}{C}{{l}_{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得$$\mathrm{F e ( O H )_{3}}$$胶体,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⑤}$$分液时,先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下层液体,换一个新的烧杯后,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
$${⑥}$$向新制的$${{F}{e}{S}{{O}_{4}}}$$溶液中滴入适量的$${{N}{a}{O}{H}}$$溶液,放置片刻,整个反应过程的颜色变化是:浅绿色溶液$${{→}}$$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
$${⑦}$$在天平左右两盘中各放一张白纸后,即可将$${{N}{a}{O}{H}}$$固体放在白纸上称量
B
A.$${①{④}{⑤}{⑥}}$$
B.$${①{④}{⑥}}$$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⑦}}$$
4、['胶体的制备',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 '铁离子、铁盐', '亚铁离子、亚铁盐']正确率80.0%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为了防止氯化亚铁溶液久置变质,常在其溶液中加入少许铁钉
B.将饱和$${{F}{e}{C}{{l}_{3}}}$$溶液滴入沸水中,能形成胶体
C.新制的氢氧化亚铁沉淀露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为红褐色
D.除去$${{F}{e}{C}{{l}_{3}}}$$溶液中的$${{F}{e}{C}{{l}_{2}}}$$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铁粉,然后过滤
6、['铁',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 '氢氧化铁',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亚铁离子、亚铁盐']正确率40.0%稀硫酸中加入适量铁粉,反应完全后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放置片刻,整个过程中观察到的颜色变化是()
B
A.无色、灰绿色、红褐色
B.无色、浅绿色、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C.灰绿色、红褐色、蓝色
D.灰绿色、白色、浅绿色、灰绿色、红褐色
1. 为了使$$Fe(OH)_2$$氧化成$$Fe(OH)_3$$且不引入杂质,需选择氧化剂且不引入新离子。
A. 氯水:引入$$Cl^-$$杂质
B. $$HNO_3$$:引入$$NO_3^-$$杂质
C. $$H_2O_2$$:氧化产物为$$H_2O$$,无杂质
D. $$Na_2O_2$$:引入$$Na^+$$杂质
正确答案:C
2. 加入足量$$NaOH$$后过滤灼烧得红棕色固体$$1.60g$$(为$$Fe_2O_3$$,物质的量$$n=\frac{1.60}{160}=0.01mol$$)。
原溶液中离子浓度均相同,设浓度为$$c$$。
$$Fe_2O_3$$中的铁可能来自$$Fe^{3+}$$或$$Fe^{2+}$$(被氧化)。
A. 不一定存在$$Fe^{3+}$$(可能只有$$Fe^{2+}$$),$$CO_3^{2-}$$与$$Ba^{2+}$$、$$Fe^{2+}/Fe^{3+}$$不共存,但$$Ba^{2+}$$可能不存在
B. 无法确定一定存在$$Cl^-$$,$$Ba^{2+}$$与$$SO_4^{2-}$$不共存,但$$SO_4^{2-}$$可能存在
C. $$Fe^{3+}$$和$$Fe^{2+}$$可能都存在,且浓度相同(各$$0.02mol/L$$)
D. $$Na^+$$可能存在,与其他离子无冲突
正确答案:C
3. 实验操作判断:
①正确:分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②错误:酒精与水互溶,不能萃取碘
③错误:铂丝应盐酸洗涤,非稀硫酸
④正确: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
⑤错误: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
⑥正确:$$FeSO_4$$与$$NaOH$$反应颜色变化准确
⑦错误:$$NaOH$$腐蚀性强且易潮解,应使用烧杯称量
正确组合:①④⑥
正确答案:B
4. 铁及其化合物说法判断:
A. 正确:加铁钉防止$$Fe^{2+}$$被氧化
B. 正确:$$FeCl_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制胶体
C. 正确:$$Fe(OH)_2$$被氧气氧化为$$Fe(OH)_3$$
D. 错误:除$$FeCl_3$$中$$FeCl_2$$应加氯水氧化,加铁粉会还原$$Fe^{3+}$$
正确答案:D
6. 稀硫酸加铁粉反应:$$Fe + H_2SO_4 \rightarrow FeSO_4 + H_2$$(无色→浅绿色)
加$$NaOH$$后:$$Fe^{2+} + 2OH^- \rightarrow Fe(OH)_2$$(白色→迅速氧化为灰绿→红褐)
颜色变化:无色→浅绿色→白色→灰绿色→红褐色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