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铁的氢氧化物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铁的氢氧化物知识点课后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西藏自治区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0.0%

2025-08-10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铁的氢氧化物知识点课后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西藏自治区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0.0%
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鉴别',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正确率60.0%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误差分析', '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试纸的使用',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综合考查']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_{2}}{C}{{O}_{3}}}$$固体
$${②}$$用广范$${{p}{H}}$$试纸测得饱和氯水的$${{p}{H}}$$约为$${{2}}$$
$${③}$$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一定不能将滴管尖端伸入试管中
$${④}$$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⑥}$$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 0. 0 0 \mathrm{m L} 0. 1 0 0 0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 \mathrm{K M n O_{4}}$$溶液

D

A.$${②{③}}$$

B.$${①{④}{⑤}{⑥}}$$

C.$${③}$$

D.全部错误

3、['胶体的制备', '硝酸的强氧化性',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铜', '化学反应的实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指示剂的使用', '盐类水解的原理', '一氧化氮',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氮的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及应用']

正确率60.0%化学实验中处处表现出颜色变化美,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 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制取 $${{N}{O}}$$ 饱和 $${{F}{e}{C}{{l}_{3}}}$$ 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 $${{N}{a}{O}{H}}$$ 溶液滴入 $${{F}{e}{S}{{O}_{4}}}$$ 溶液中
现象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无色气体随后变为红棕色 溶液变成红褐色 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C

A.$${{A}}$$

B.$${{B}}$$

C.$${{C}}$$

D.$${{D}}$$

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操作',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应用',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对溶液配制的考查']

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甲图装置可用于提纯胶体

B.用图乙装置可完成$${{“}}$$喷泉$${{”}}$$实验

C.用丙图装置可实现制备$$\mathrm{F e \ ( O H )}_{2}$$并观察颜色

D.丁图表示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N}{a}{O}{H}}$$溶液时称量溶质的操作

5、['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鉴别', '计量仪器及使用方法', '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实验$${Ⅰ}$$: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

B.实验$${Ⅱ}$$:称取$$1 6. 5 1 \mathrm{g}$$食盐

C.实验$${Ⅲ}$$: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D.实验$${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乙酸的酯化反应', '相似相溶原理及其应用',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图$${{1}}$$:证明非金属性强弱:$${{C}{>}{S}{i}}$$

B.图$${{2}}$$:制备氢氧化亚铁

C.图$${{3}}$$:分离碘并回收苯

D.图$${{4}}$$:制取和收集乙酸乙酯

7、['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鉴别',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鉴别',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正确率40.0%下列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B

A.向等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碳酸氢钠溶液的红色更深

B.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即可

C.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即可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D.向饱和$${{F}{e}{C}{{l}_{3}}}$$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煮沸后即得红棕色$$\mathrm{F e ( O H )_{3}}$$胶体

8、['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鉴别',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正确率60.0%svg异常

B

A.$${{A}}$$

B.$${{B}}$$

C.$${{C}}$$

D.$${{D}}$$

9、['电解池的电极、电池反应式', '电解过程的放电顺序',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电解池的阴、阳极判断',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电源中$${{a}}$$一定为负极,$${{b}}$$一定为正极

B.可以用$${{N}{a}{C}{l}}$$作为电解质,但不能用$${{N}{{a}_{2}}{S}{{O}_{4}}}$$

C.$${{A}{、}{B}}$$两端都必须用铁作电极

D.阴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 H^{+}+2 e^{-}=H_{2} \uparrow$$

10、['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制备实验', '乙炔的制备', '溶度积定义及表达式', '氢氧化亚铁的性质',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装置及性质实验', '金属的防护',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图$${①}$$中最终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mathrm{K_{s p} \left( A g C l \right) > K_{s p} \left( A g I \right)}$$

B.实验室中制备乙炔可用图$${②}$$中装置

C.图$${③}$$中可以较长时间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

D.图$${④}$$利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保护钢闸门不被腐蚀

1. 解析:题目中未提供具体装置图,无法判断哪个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需结合实验装置的具体设计分析其可行性。

2. 解析:逐项分析选项:

  • ①错误,瓷坩埚含 $$SiO_2$$,会与 $$Na_2CO_3$$ 反应:$$SiO_2 + Na_2CO_3 \rightarrow Na_2SiO_3 + CO_2 \uparrow$$。
  • ②错误,饱和氯水有强氧化性,会漂白 pH 试纸,无法准确测 pH。
  • ③错误,滴管尖端可伸入试管(如防溅出),但通常避免接触内壁。
  • ④错误,量筒不能用于配制溶液(无搅拌功能),且浓硫酸稀释应在烧杯中进行。
  • ⑤错误,定容俯视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
  • ⑥错误,$$KMnO_4$$ 有强氧化性,需用酸式滴定管。

综上,所有选项均错误,答案为 D

3. 解析: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联:

  • A:氯水使石蕊褪色($$HClO$$ 氧化作用),涉及氧化还原。
  • B:$$NO$$ 被氧化为红棕色 $$NO_2$$,涉及氧化还原。
  • C:$$FeCl_3$$ 水解生成 $$Fe(OH)_3$$ 胶体(非氧化还原)。
  • D:$$Fe^{2+}$$ 被氧化为 $$Fe^{3+}$$,涉及氧化还原。

答案为 C

4. 解析:图中装置分析:

  • A错误,胶体提纯需渗析法,图中未体现。
  • B可能正确,若气体易溶于液体(如 $$NH_3$$ 与水),可形成喷泉。
  • C错误,$$Fe(OH)_2$$ 需隔绝空气制备,图中未防护。
  • D错误,$$NaOH$$ 应放在烧杯中称量(腐蚀性)。

需结合具体图示判断,暂无法确定唯一答案。

5. 解析:实验现象分析:

  • A可能正确,如 $$CCl_4$$ 萃取碘水后下层无色(需具体实验)。
  • B错误,天平精度通常为 $$0.1 g$$,无法称取 $$16.51 g$$。
  • C正确,$$Fe(OH)_2$$ 被氧化为 $$Fe(OH)_3$$ 的颜色变化。
  • D可能正确,如 $$CO_2$$ 通入石灰水变浑浊。

最可能错误的是 B

6. 解析:装置与实验目的匹配:

  • A可能正确,若图1通过碳酸盐热稳定性比较非金属性($$H_2CO_3$$ 不稳定)。
  • B需隔绝空气制备 $$Fe(OH)_2$$,图中未体现。
  • C错误,碘与苯分离需蒸馏,图中可能为分液操作。
  • D错误,乙酸乙酯收集需导管在液面上方(防倒吸)。

最可能正确的是 A

7. 解析:实验现象判断:

  • A错误,$$Na_2CO_3$$ 碱性更强,红色更深。
  • B正确,$$Fe_2O_3$$ 溶于盐酸后,$$Fe^{3+}$$ 与 $$KSCN$$ 显红色。
  • C错误,$$Fe(OH)_2$$ 需隔绝空气,搅拌会加速氧化。
  • D错误,饱和 $$FeCl_3$$ 滴入 $$NaOH$$ 生成沉淀,煮沸得胶体需滴入沸水。

答案为 B

8-10. 解析:因题目中未提供具体图示(svg异常),无法准确分析。需结合以下原则:

  • 8题:根据装置设计判断实验目的可行性。
  • 9题:电解原理中,阴极反应为 $$2H^+ + 2e^- \rightarrow H_2 \uparrow$$(D正确),其他选项需图示验证。
  • 10题:A选项涉及沉淀转化,B选项需电石与水反应装置,C选项需油层隔绝空气,D选项需确认阳极更活泼的金属。

建议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分析。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