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变化不能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A.汽油挥发
B.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C.$${{C}{u}{S}{{O}_{4}}}$$白色粉末吸水变蓝色
D.铁板表面生锈
2、['碱式碳酸铜', '对物质分离、提纯的综合考查', '化学史和化学的发展趋势', '化学与STSE', '合金', '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硅酸盐材料']正确率40.0%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B
A.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B.灼热的炭与$${{C}{{O}_{2}}}$$反应$$\mathrm{\cdot~ B a ( O H )_{2} \cdot8 H_{2} O}$$与$${{N}{{H}_{4}}{C}{l}}$$的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
C.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D.地沟油经过分离提纯后可制成生物柴油
3、['碱式碳酸铜',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铜']正确率40.0%用稀盐酸除去铜质器皿表面的铜绿$$[ C u_{2} \ ( O H )_{\textsubscript{2}} C O_{3} ]$$,现象为铜制器皿表面呈红色,废液呈蓝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蓝色废液为$${{C}{u}{C}{{O}_{3}}}$$
B.器皿表面的红色为铜单质的颜色
C.除铜绿过程中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除铜绿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4、['硫酸铜', '碱式碳酸铜', '铜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正确率40.0%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其有无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选项 | 陈述Ⅰ | 陈述Ⅱ | 判断 |
$${{A}}$$ |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 可用稀盐酸除去铜器表面的铜绿 | Ⅰ对;Ⅱ对;无 |
$${{B}}$$ | 铜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 铜制容器可以盛放浓硫酸 | Ⅰ对;Ⅱ对;有 |
$${{C}}$$ | 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少量氨,有蓝色沉淀产生,过滤后灼烧滤渣,最后变成黑色固体 | 把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铜丝表面变黑 | Ⅰ对;Ⅱ对;有 |
$${{D}}$$ | 蓝色硫酸铜晶体受热转化为白色硫酸铜粉末是物理变化 | 硫酸铜溶液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 | Ⅰ错;Ⅱ对;无 |
D
A.$${{A}}$$
B.$${{B}}$$
C.$${{C}}$$
D.$${{D}}$$
5、['碱式碳酸铜', '合金', '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金属的防护', '电化学腐蚀的种类和原理']正确率40.0%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理论解释的是()
B
A.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装上一定数量的锌块
B.银质奖章久置后表面变暗
C.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D.纯锌与稀$${{H}_{2}{S}{{O}_{4}}}$$反应滴入少量的$${{C}{u}{S}{{O}_{4}}}$$溶液后反应速率加快
6、['碱式碳酸铜', '合金', '金属的结构、存在、用途', '铜', '钠的保存、应用']正确率40.0%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A.青铜$${、}$$不锈钢都是合金
B.铜在空气中会生成铜锈
C.金属钠着火时可使用煤油灭火
D.铝是活泼金属,但在空气中耐腐蚀
7、['碱式碳酸铜',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明矾', '盐类水解的应用']正确率60.0%下列现象不能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的是()
C
A.明矾能用于净水
B.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C.铜绿的生成
D.配置$${{F}{e}{C}{{l}_{2}}}$$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盐酸
8、['碱式碳酸铜', '氧化铁', '乙烯的氧化反应',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正确率40.0%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
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因为乙烯能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用$${{N}{{a}_{2}}{S}}$$除去废水中的$$\mathrm{C u^{2+}}$$和$$H g^{2+}$$,因为$${{N}{{a}_{2}}{S}}$$具有强还原性
C.用氧化铁制作红色涂料,因为氧化铁能与酸反应
D.用明矾溶液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因为明矾溶液中$$\mathrm{A l}^{3+}$$能与铜锈反应
9、['碱式碳酸铜',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明矾', '盐类水解的原理', '微量元素', '大气污染的治理原理及方法', '氮的氧化物与环境问题', '盐类水解的应用']正确率60.0%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淸除铜镜表面的铜锈,是利用了明矾溶液的酸性
B.高纯度的二氧化硅广泛用于制作光导纤维,光导纤维遇强碱会$${{“}}$$断路$${{”}}$$
C.$${{“}}$$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
D.碘是人体内必须的微量元素,所以富含高碘酸钾的食物适合所有人群
10、['碱式碳酸铜', '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铵盐',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化学方法',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正确率40.0%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C
A.除去$${{F}{e}}$$中的$${{Z}{n}}$$:加过量$${{F}{e}{S}{{O}_{4}}}$$溶液$${、}$$过滤
B.除去铜器表面的铜绿$$[ C u_{2} \ ( O H )_{\textsubscript{2}} C O_{3} ]$$:用盐酸浸泡,再用清水清洗
C.除去$${{C}{{O}_{2}}}$$中混有的$${{H}{C}{l}}$$:用饱和$${{N}{{a}_{2}}{C}{{O}_{3}}}$$溶液洗气
D.除去$${{N}{a}{C}{l}}$$晶体中混有的$${{N}{{H}_{4}}{C}{l}}$$:加热分解
1. 解析:物质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体现。
A 汽油挥发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能体现化学性质
B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C $$CuSO_4$$白色粉末吸水变蓝生成$$CuSO_4 \cdot 5H_2O$$,是化学变化
D 铁板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是化学变化
正确答案:A
2. 解析:
A 司母戊鼎是青铜器,属于铜合金,正确
B 灼热炭与$$CO_2$$反应是吸热反应,$$Ba(OH)_2 \cdot 8H_2O$$与$$NH_4Cl$$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吸热反应不一定能设计成原电池,原电池需要自发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不合理
C 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高温烧结而成,正确
D 地沟油可制成生物柴油,正确
正确答案:B
3. 解析:铜绿与稀盐酸反应:$$Cu_2(OH)_2CO_3 + 4HCl \rightarrow 2CuCl_2 + CO_2 \uparrow + 3H_2O$$
A 错误,蓝色废液是$$CuCl_2$$溶液,不是$$CuCO_3$$
B 正确,红色是铜单质颜色
C 正确,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 正确,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正确答案:A
4. 解析:
A Ⅰ对,Ⅱ对,有因果关系,判断错误
B Ⅰ错,铜表面不能形成致密氧化膜,判断错误
C Ⅰ对,硫酸铜与氨水生成$$Cu(OH)_2$$蓝色沉淀,灼烧生成$$CuO$$黑色固体;Ⅱ对,铜灼烧生成$$CuO$$变黑;两者都是铜与氧反应,有因果关系,判断正确
D Ⅰ错,蓝色硫酸铜晶体受热转化为白色粉末是化学变化;Ⅱ对;无因果关系,判断错误
正确答案:C
5. 解析:
A 锌块保护船壳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用电化学理论解释
B 银质奖章变暗是银与硫化氢反应生成$$Ag_2S$$,是化学腐蚀,不能用原电池理论解释
C 黄铜中锌更活泼,保护铜不被腐蚀,用电化学理论解释
D 锌与$$CuSO_4$$反应析出铜,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用电化学理论解释
正确答案:B
6. 解析:
A 正确,青铜、不锈钢都是合金
B 正确,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绿
C 错误,钠着火时煤油也会燃烧,应该用沙土灭火
D 正确,铝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耐腐蚀
正确答案:C
7. 解析:
A 明矾净水利用$$Al^{3+}$$水解生成$$Al(OH)_3$$胶体吸附杂质
B 泡沫灭火器利用$$Al^{3+}$$和$$HCO_3^-$$双水解
C 铜绿生成是铜与二氧化碳、氧气、水反应,不是盐类水解
D 配置$$FeCl_2$$溶液加盐酸抑制$$Fe^{2+}$$水解
正确答案:C
8. 解析:
A 正确,乙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
B 错误,$$Na_2S$$除去重金属离子是利用生成硫化物沉淀,不是利用还原性
C 错误,氧化铁作红色涂料是利用其颜色,不是与酸反应
D 错误,明矾清除铜锈是利用溶液酸性,不是$$Al^{3+}$$与铜锈直接反应
正确答案:A
9. 解析:
A 正确,明矾溶液呈酸性可溶解铜锈
B 正确,光导纤维遇强碱会腐蚀
C 正确,氮氧化物与这些环境问题都有关
D 错误,碘过量也会引起疾病,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高碘食物
正确答案:D
10. 解析:
A 错误,锌与$$FeSO_4$$不反应,不能除去锌
B 正确,盐酸可溶解铜绿
C 错误,$$CO_2$$也会与$$Na_2CO_3$$反应,应该用饱和$$NaHCO_3$$溶液
D 正确,加热可使$$NH_4Cl$$分解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