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B
A.铜与稀硝酸的反应:$$C u+4 H^{+}+2 N O_{3}^{-} \to C u^{2+}+2 N O_{2} \uparrow+2 H_{2} O$$
B.稀$${{N}{a}{O}{H}}$$溶液中滴加少量$${{N}{{H}_{4}}{C}{l}}$$溶液:$$O H^{-}+N H_{4}^{+} \to N H_{3} \bullet H_{2} O$$
C.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O H^{-}+N H_{4}^{+}+S O_{4}^{2-}+B a^{2+} \to N H_{3} \uparrow+H_{2} O+B a S O_{4} \downarrow$$
D.$${{F}{e}{S}}$$溶于稀$$\mathrm{H N O_{3} \colon~ F e S+H^{+} \to F e^{2+}+H_{2} S \uparrow}$$
2、['根据正确率40.0%$${{N}_{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1}{m}{o}{l}}$$铜粉与足量硫单质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2}{{N}_{A}}}$$
B.适当条件下,向$$0. 1 ~ \mathrm{m o l} \; \mathrm{S O_{2}}$$气体中通入足量氧气,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 2 \mathrm{N_{A}} \,.$$
C.$$1 \mathrm{\ m o l \ F e I_{2}}$$与$$1 ~ \mathrm{m o l} ~ \mathrm{C l}_{2}$$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3}{{N}_{A}}}$$
D.$$\textrm{a g} \textrm{R}^{2+} ( \textrm{R}$$的核肉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的核外电子数为$$\frac{\mathrm{a \left( A-N-2 \right)}} {\mathrm{A}} \mathrm{N_{A}}$$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铁离子、铁盐', '铜']正确率60.0%在电子工业中,制印刷电路时,常用氯化铁溶液作为铜的$${{“}}$$腐蚀剂$${{”}}$$,该过程的反应的反应为:$$\mathrm{2 F e C l_{3}+C u \to2 F e C l_{2}+C u C l_{2}}$$,该反应利用了铜的什么性质$${{(}{)}}$$
B
A.氧化性
B.还原性
C.导电性
D.酸性
4、['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氯化氢、盐酸',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共价键的形成、概念', '铜']正确率60.0%金属铜可与盐酸$${、}$$氧气发生反应:$$\mathrm{C u+H C l+O_{2}=C u C l+H O_{2},}$$超氧酸$${{)}}$$不仅是一种弱酸而且也是一种自由基,具有极高的活性。下列有关$${{H}{{O}_{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B.在碱中能稳定存在
C.氧元素的化合价均为$${{−}{1}}$$$${}$$
D.结构式为$$\mathrm{O-H-O}$$
5、['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氨的实验室制法', '硝酸的强氧化性', '铜']正确率60.0%下列事实或做法与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D
A.将食物存放在温度低的地方
B.用铁作催化剂合成氨
C.将煤块粉碎后燃烧
D.用浓硝酸和铜反应制备$${{N}{{O}_{2}}}$$气体
7、['铜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 '乙醇的催化氧化', '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与评价', '氧化铜', '铜']正确率40.0%质量为$${{a}{g}}$$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为红色,而且质量仍为$${{a}{g}}$$的是$${{(}{)}}$$
B
A.盐酸
B.乙醇
C.澄清石灰水
D.硝酸
8、['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硫酸的性质', '溶度积定义及表达式', '沉淀的转化',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铝热反应', '溶度积常数相关计算', '铜']正确率40.0%分别依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事实 | 结论 |
$${{A}}$$ | 向滴有酚酞的 $${{N}{a}_{2}{{C}{O}_{3}}}$$ 溶液中加入 $$\mathrm{B a C l_{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红色褪去 | $${{N}{a}_{2}{{C}{O}_{3}}}$$ 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
$${{B}}$$ | 常温下,向饱和 $${{N}{a}_{2}{{C}{O}_{3}}}$$ 溶液中加少量 $$\mathrm{B a S O_{4}}$$ 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 说明常温下 $$\mathrm{B a C O_{3}}$$ 的溶度积小于 $$\mathrm{B a S O_{4}}$$ |
$${{C}}$$ | 铜放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硝酸钠固体溶液变蓝,有明显的气泡放出,铜溶解 | 硝酸钠可以加快铜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
$${{D}}$$ | 铝热剂加入盐酸后再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 | 铝热剂中一定含有氧化铁 |
A
A.$${{A}}$$
B.$${{B}}$$
C.$${{C}}$$
D.$${{D}}$$
10、['无机物的性质及应用', '铁', '氮气的性质、制取、用途',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综合考查', '硫',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三氧化硫', '铜']正确率60.0%下列化合物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D
A.$${{F}{e}{C}{{l}_{2}}}$$
B.$${{S}{{O}_{3}}}$$
C.$${{C}{u}{S}}$$
D.$${{M}{{g}_{3}}{{N}_{2}}}$$
1. 判断离子方程式正确性:
A. 错误。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而非NO₂,正确为:$$Cu + 4H^+ + 2NO_3^- \to Cu^{2+} + 2NO_2 \uparrow + 2H_2O$$ 应改为 $$3Cu + 8H^+ + 2NO_3^- \to 3Cu^{2+} + 2NO \uparrow + 4H_2O$$
B. 正确。NaOH与少量NH₄Cl反应:$$OH^- + NH_4^+ \to NH_3 \cdot H_2O$$ 符合弱电解质生成原理。
C. 错误。离子方程式未配平且未拆分完全,正确应为:$$2NH_4^+ + SO_4^{2-} + Ba^{2+} + 2OH^- \to 2NH_3 \uparrow + 2H_2O + BaSO_4 \downarrow$$
D. 错误。FeS与稀HNO₃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O而非H₂S,正确为:$$3FeS + 12H^+ + 4NO_3^- \to 3Fe^{3+} + 3S \downarrow + 4NO \uparrow + 6H_2O$$
答案:B
2. 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关判断:
A. 错误。$$2Cu + S \to Cu_2S$$,1 mol Cu转移1 mol电子,数目为$$N_A$$。
B. 错误。$$2SO_2 + O_2 \rightleftharpoons 2SO_3$$为可逆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0.2$$N_A$$。
C. 错误。$$2FeI_2 + 3Cl_2 \to 2FeCl_3 + 2I_2$$,1 mol FeI₂完全反应转移3 mol电子,但Cl₂不足时转移电子数小于3$$N_A$$。
D. 正确。R²⁺的摩尔质量为A g/mol,ag的物质的量为$$\frac{a}{A}$$ mol,电子数为(A - N - 2)个,总电子数为$$\frac{a(A - N - 2)}{A} N_A$$。
答案:D
3. 铜与氯化铁反应性质分析:
反应$$2FeCl_3 + Cu \to 2FeCl_2 + CuCl_2$$中,Cu化合价升高(0→+2),作还原剂,体现还原性。
答案:B
4. 超氧酸HO₂性质分析:
A. 正确。作为自由基,HO₂具有强氧化性。
B. 错误。在碱中分解:$$2HO_2 + 2OH^- \to 2H_2O + O_2$$。
C. 错误。H为+1价,O平均为-1价,但结构不对称,氧价态不同。
D. 错误。结构式为H-O-O(过氧键),非O-H-O。
答案:A
5. 与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判断:
A. 降温减缓速率,有关。
B. 催化剂改变速率,有关。
C.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速率,有关。
D. 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NO₂是热力学性质,与速率无关。
答案:D
7. 铜丝灼烧后质量不变的反应:
铜灼烧生成CuO(黑色),质量增加。放入乙醇中发生:$$CuO + CH_3CH_2OH \to Cu + CH_3CHO + H_2O$$,Cu被还原且质量恢复为ag。
答案:B
8. 实验结论正确性判断:
A. 正确。Ba²⁺与CO₃²⁻生成沉淀,水解平衡逆向移动,红色褪去。
B. 错误。BaSO₄转化为BaCO₃,说明Ksp(BaCO₃) < Ksp(BaSO₄)。
C. 错误。NO₃⁻在酸性条件下氧化Cu,非加快速率,而是提供氧化剂。
D. 错误。铝热剂可能含其他铁氧化物,不一定是Fe₂O₃。
答案:A
10. 单质直接化合生成判断:
A. 错误。2Fe + 3Cl₂ → 2FeCl₃,不生成FeCl₂。
B. 错误。2SO₂ + O₂ ⇌ 2SO₃,需催化剂且可逆。
C. 错误。2Cu + S → Cu₂S,不生成CuS。
D. 正确。3Mg + N₂ → Mg₃N₂。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