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D
A.固体的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色
B.铜元素被还原,氧元素部分被氧化
C.$${{1}{6}{g}}$$氧化铜分解时转移电子$$0. 2 \mathrm{m o l}$$
D.可说明热稳定性:氧化铜$${{>}}$$氧化亚铜
2、['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浓硫酸的综合考查',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化学与STSE', '氧化铜', '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正确率60.0%下列有关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B
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立即用水浇灭
B.若不慎将浓碱液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适量的稀硼酸溶液
C.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再通入氢气,以免浪费氢气
D.配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在搅拌下缓慢加入浓硫酸
3、['对摩尔质量的考查', '相对分(原)子质量及其计算', '以正确率40.0%有$$0. 2 \mathrm{m o l}$$某有机物和$$0. 5 \mathrm{m o l}$$氧气在一密闭容器中燃烧得产物为$$\mathrm{C O_{2}, ~ C O, ~ H_{2} O (}$$气$${{)}{.}}$$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时,浓硫酸的质量增加了$$1 0. 8 \mathrm{g} ;$$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氧化铜的质量减轻了$$3. 2 \mathrm{g} ;$$又通过碱石灰时,碱石灰的质量增加了$$\mathbf{1 7. 6 g.}$$该有机物的化学式是$${{(}{)}}$$
B
A.$${{C}_{2}{{H}_{4}}}$$
B.$${{C}_{2}{{H}_{6}}{O}}$$
C.$${{C}_{2}{{H}_{6}}{{O}_{2}}}$$
D.$${{C}_{3}{{H}_{6}}{{O}_{3}}}$$
4、['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氧化碳',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物质性质的探究与评价', '对化学实验与环保的考查', '氧化铜']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C
A.开始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B.$${{X}{Y}}$$与焦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_{2}}}$$和$${{C}{O}}$$
C.$${{X}}$$可能是钠,$${{Y}}$$一定是氧元素
D.用燃烧法处理$${Ⅳ}$$排放的尾气
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硝酸的强氧化性', '化学与STSE', '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 '海水淡化的方法',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氧化铜']正确率40.0%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A
A.用蒸馏法将海水淡化
B.用稀硝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的混合物
D.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得到纯净的氧气
6、['对物质分离、提纯的综合考查',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 '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 '氧化铜', '萃取和分液在卤素性质实验中的应用']正确率40.0%下列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验证金属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 $${{C}{u}}$$ 丝伸入 $$\mathrm{F e_{2} \ ( \bf S O_{4} )}_{3}$$ 溶液 |
$${{B}}$$ | 验证 $${{C}{{l}_{2}}}$$ 氧化性强于 $${{B}{{r}_{2}}}$$ | 将少量 $${{C}{{l}_{2}}}$$ 通入 $${{F}{e}{B}{{r}_{2}}}$$ 溶液中,再加 $${{C}{C}{{l}_{4}}}$$ 萃取 |
$${{C}}$$ | 除去 $${{C}{u}{O}}$$ 中 $${{C}{u}}$$ 粉 | 通过热的 $${{O}_{2}}$$ |
$${{D}}$$ | 验证 $${{A}{g}{B}{r}}$$ 的 $$\mathrm{K_{s p}}$$ 小于 $${{A}{g}{C}{l}}$$ 的 $$\mathrm{K_{s p}}$$ | 向较多 $${{A}{g}{N}{{O}_{3}}}$$ 溶液中加入少量 $${{N}{a}{C}{l}}$$ ,再通 $${{H}{B}{r}}$$ 气体 |
C
A.$${{A}}$$
B.$${{B}}$$
C.$${{C}}$$
D.$${{D}}$$
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镁',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萃取和分液在卤素性质实验中的应用', '氧化铜',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正确率40.0%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可行的是$${{(}{)}}$$
B
A.用萃取的方法可将汽油和煤油进行分离
B.加过量稀盐酸后过滤,可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混合物
D.将混有氢气的氧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氢气
8、['碳酸氢钠的俗称、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 '金属冶炼的常见方法', '氧化铜']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H}_{2}}$$和$$\mathrm{N a H C O_{3}}$$
B.$${{C}{O}}$$和$${{N}{{a}_{2}}{C}{{O}_{3}}}$$
C.$${{C}{O}}$$和$${{C}{u}{O}}$$
D.$${{C}{O}}$$和$${{F}{{e}_{2}}{{O}_{3}}}$$
9、['二氧化碳', '硝酸的其他性质', '硝酸的强氧化性', '二氧化硫的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氢氧化钠', '氧化铜', '铜']正确率60.0%要提纯下列物质,实验操作最合理的是
C
A.除去$${{C}{{l}_{2}}}$$中混有的$${{S}{{O}_{2}}{:}}$$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B.除去$${{C}{{O}_{2}}}$$中混有的$${{C}{O}{:}}$$用澄清石灰水洗气
C.除去$${{C}{{l}_{2}}}$$中混有$${{H}{C}{l}{:}}$$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
D.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加稀硝酸后,过滤$${、}$$洗涤
10、['二氧化碳', '氨的工业制法', '氨的实验室制法',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对多种离子检验、推断的综合考查', '物质性质的探究与评价', '氧化亚铜', '物质检验和鉴别实验', '氧化铜', '铜']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D
A..固体$${{X}}$$可能是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干燥管中的试剂可能是碱石灰
B.先启动装置$${①}$$中的反应,当装置$${④}$$漏斗中产生较多白雾时,再点燃酒精灯
C..在实验室,可以用装置$${①}$$来制备氧气$${、}$$二氧化碳或氢气
D..实验结束取少量中的红色固体加稀硝酸,若溶液变蓝,则一定含有$${{C}{{u}_{2}}{O}}$$
1. 题目分析:氧化铜分解反应为 $$4CuO \rightarrow 2Cu_2O + O_2$$
A. 错误:固体颜色由黑变红,符合氧化亚铜生成
B. 错误:铜元素被还原(+2→+1),氧元素被氧化(-2→0)
C. 计算:$$4CuO \rightarrow O_2$$ 转移4e⁻,$$n(e⁻) = \frac{{1.6g}}{{80g/mol}} \times \frac{{4}}{{4}} = 0.02mol$$(非0.2mol)
D. 正确:氧化铜加热分解说明其热稳定性弱于氧化亚铜
答案:D
2. 实验室事故处理:
A. 错误:酒精着火应用湿布覆盖,不能用水浇
B. 正确:浓碱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弱酸(硼酸)中和
C. 错误:氢气还原氧化铜应先通氢排空气,再加热防爆炸
D. 错误:量筒不能用于配制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
答案:B
3. 有机物燃烧计算:
浓硫酸增重10.8g为$$H_2O$$,$$n(H)=2\times\frac{{10.8}}{{18}}=1.2mol$$
氧化铜减轻3.2g:$$CuO+CO\rightarrow Cu+CO_2$$,减轻16g对应1mol CO
$$n(CO)=\frac{{3.2}}{{16}}=0.2mol$$
碱石灰增重17.6g为总$$CO_2$$,含原生成CO₂和CO转化来的CO₂
设原生成CO₂为x mol,则:$$44(x+0.2)=17.6$$,解得x=0.2mol
碳总量:$$n(C)=0.2+0.2=0.4mol$$
氢总量:$$n(H)=1.2mol$$
氧平衡:有机物供氧 + 0.5mol O₂ = 产物耗氧
$$0.4\times2 + 0.2\times1 + 0.6\times1 - 0.5\times2 = 0.8$$(有机物含氧0.8mol)
∴有机物中C:H:O=0.4:1.2:0.8=1:3:2,化学式为$$C_2H_6O_2$$
答案:C
4. 实验装置分析:
A. 正确:氮气作为惰性气体可排除空气干扰
B. 错误:XY与焦炭反应应生成CO而非CO₂
C. 错误:X不一定是钠,Y也不一定是氧
D. 正确:尾气中含CO,应燃烧处理
答案:A、D
5. 实验方案评价:
A. 正确:蒸馏是海水淡化的经典方法
B. 错误:硝酸也会溶解铜粉
C. 错误:硝酸钾和氯化钠都易溶于水,无法过滤分离
D. 错误:氢气还原氧化铜会生成水,无法得到纯净氧气
答案:A
6. 实验目的验证:
A. 错误:Cu与Fe₂(SO₄)₃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非置换反应
B. 正确:Cl₂先氧化Fe²⁺,无法证明氧化性Cl₂>Br₂
C. 正确:Cu在O₂中加热生成CuO,可除杂
D. 错误:AgNO₃过量时,直接生成AgBr沉淀,无法比较Ksp
答案:C
7. 分离提纯方案:
A. 错误:汽油煤油互溶,无法用萃取分离
B. 正确:盐酸溶解Mg、Al而不溶Cu
C. 错误:两者都溶于水,无法过滤分离
D. 错误: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污染氧气
答案:B
8. 气体除杂试剂选择:
A. 错误:NaHCO₃不吸收H₂
B. 错误:Na₂CO₃不吸收CO
C. 正确:CuO + CO → Cu + CO₂,可除CO
D. 正确:Fe₂O₃ + 3CO → 2Fe + 3CO₂,可除CO
答案:C、D
9. 物质提纯操作:
A. 错误:品红只能检验SO₂,不能除去
B. 错误:石灰水也吸收CO₂
C. 正确:饱和NaCl溶液可吸收HCl而不吸收Cl₂
D. 错误:硝酸会溶解Cu粉
答案:C
10. 实验装置分析:
A. 正确:生石灰或NaOH可作干燥剂,碱石灰可吸收酸性气体
B. 正确:先产生HCl气体排除空气,防止爆炸
C. 正确:装置①为固液反应器,可制O₂(双氧水)、CO₂(大理石+盐酸)、H₂(锌+硫酸)
D. 错误:Cu和Cu₂O都与硝酸反应生成Cu²⁺使溶液变蓝,无法确定
答案: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