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C.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作还原剂
D.失电子的反应物在反应中作还原剂,反应中被还原
2、['合金',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金属单质的通性']正确率60.0%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铁
B.合金与各组分金属相比一般具有更低的熔点
C.生铁$${、}$$普通钢和不锈钢中的碳含量依次增加
D.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失电子,被还原
3、['无机物的性质及应用',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铁', '钝化原理及应用', '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 '金属单质的通性', '铝的性质']正确率60.0%单质铁不同于铝的性质是()
B
A.遇冷的浓硫酸钝化
B.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C.能与盐酸反应
D.能在氧气中燃烧
4、['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合金', '明矾', '氢氧化铝', '金属单质的通性', '铝的性质']正确率60.0%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氢氧化铝可作胃酸的中和剂
B.明矾用作净水剂
C.铝罐可久盛食醋
D.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5、['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金属的结构、存在、用途', '金属单质的通性']正确率40.0%金属原子一般具有的特点是()
D
A.半径小
B.电子层数多
C.电子数少
D.最外层电子数少
6、['金属单质的通性']正确率60.0%下列有关钠的物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银白色金属 ②质软,可以用小刀切割 ③熔点较低 ④密度比水小 ⑤热和电的良导体
D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8、['二氧化氮', '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 '金属的结构、存在、用途', '金属单质的通性']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铝$${、}$$铁$${、}$$铜三种金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铝$${、}$$铁$${、}$$铜三种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三种金属形成的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常温下,三种金属均能在浓硫酸中钝化
C.铝制品具有抗腐蚀性,是因为铝制器品表面可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D.自然界中,三种金属均无游离态存在
9、['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氨的实验室制法', '甲烷的燃烧', '金属单质的通性',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正确率60.0%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D
A.甲烷的燃烧
B.生石灰溶于水
C.镁与稀盐酸反应
D.熟石灰与$${{N}{{H}_{4}}{C}{l}}$$晶体混合制氨
1. 正确答案:C
解析:A错误,同素异形体转化(如$$O_2 \to O_3$$)有单质参与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本质是电子转移而非化合价升降;C正确,金属单质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D错误,失电子的反应物作还原剂,但被氧化。
2. 正确答案:B
解析:A错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B正确,合金熔点通常低于组分金属;C错误,生铁碳含量最高(2-4.3%),不锈钢最低(<1.2%);D错误,金属失电子被氧化。
3. 正确答案:B
解析:A错误,铝和铁都能在浓硫酸中钝化;B正确,铝能与NaOH反应($$2Al + 2NaOH + 6H_2O \to 2Na[Al(OH)_4] + 3H_2↑$$),铁不能;C错误,两者都能与盐酸反应;D错误,两者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4. 正确答案:C
解析:A正确,Al(OH)_3中和胃酸;B正确,明矾水解生成Al(OH)_3胶体净水;C错误,铝与食醋(含CH_3COOH)反应:$$2Al + 6CH_3COOH \to 2Al(CH_3COO)_3 + 3H_2↑$$;D正确,不锈钢是铁铬镍合金。
5. 正确答案:D
解析: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通常1-3个),易失电子。A错误,金属原子半径较大;B错误,轻金属(如Na、Mg)电子层少;C错误,重金属电子数多。
6. 正确答案:D
解析:所有描述均正确:①银白色;②质软(莫氏硬度0.5);③熔点低(97.8℃);④密度0.97g/cm³<水;⑤良导体。
8. 正确答案:C
解析:A错误,Al_2O_3是两性氧化物;B错误,铜在浓硫酸中不钝化(加热反应);C正确,铝表面致密Al_2O_3膜阻止进一步氧化;D错误,铜和银有游离态存在。
9. 正确答案:D
解析:A放热(燃烧反应);B放热(CaO + H_2O \to Ca(OH)_2);C放热(Mg + 2HCl \to MgCl_2 + H_2↑);D吸热,NH_4Cl与Ca(OH)_2反应:$$2NH_4Cl + Ca(OH)_2 \to CaCl_2 + 2NH_3↑ + 2H_2O$$为吸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