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相关计算,离子键的形成、概念,氯化氢、盐酸,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考查,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乙烯的组成、结构,原子的构成、发展史,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方法,化学键的概念及类别,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相对分(原)子质量及其计算,化学常用计量及综合应用,物质性质的探究与评价,甲烷的燃烧,氧化铜,氢氧化钠,物质检验和鉴别实验,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煤的干馏,二氧化硫的性质,指示剂的使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二氧化碳" />
格物学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氧化碳-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点月考进阶单选题自测题解析-贵州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46.0%

2025-08-16
一氧化碳-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点月考进阶单选题自测题解析-贵州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46.0%
1、['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一氧化碳',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指示剂的使用', '硫化氢、硫化物', '煤的干馏', '物质检验和鉴别实验', '氧化铜',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煤的干馏过程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B.向$${{b}}$$装置的水层中滴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装置可检验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H}_{2}{S}}$$

D.$${{e}}$$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2、['氧化还原反应的书写及配平',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化学常用计量及综合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正确率40.0%用足量的$${{C}{O}}$$还原$$1 3. 7 \mathrm{g}$$某铅氧化物,把生成的$${{C}{{O}_{2}}}$$全部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mathrm{8. 0 g.}$$则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C

A.$${{P}{b}{O}}$$

B.$${{P}{{b}_{2}}{{O}_{4}}}$$

C.$${{P}{{b}_{3}}{{O}_{4}}}$$

D.$${{P}{b}{{O}_{2}}}$$

3、['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相对分(原)子质量及其计算', '乙烯的组成、结构', '根据进行相关计算', '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 '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 '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考查']

正确率40.0%下列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B

A.体积相等的$${{N}_{2}}$$和$${{C}{O}}$$

B.质量相等的$${{N}_{2}}$$和$${{C}_{2}{{H}_{4}}}$$

C.等体积等密度的$${{C}{{O}_{2}}}$$和$${{C}_{2}{{H}_{4}}}$$

D.等温等体积的$${{O}_{2}}$$和$${{N}_{2}}$$

4、['化学键的概念及类别', '二氧化碳', '离子键的形成、概念', '氧化钠', '一氧化碳',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理、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原子的构成、发展史',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

正确率40.0%短周期主族元素$${\bf X. ~ Y. ~ Z. ~ 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X}{、}{Y}}$$的核电荷数之比为原子的最外层比次外层少$${{1}}$$个电子,$${{Z}}$$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一般条件下都能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发生反应

B.原子半径大小关系:$${\bf X} > {\bf Y}, ~ ~ {\bf Z} < {\bf W}$$

C.化合物$${{Z}_{2}{Y}}$$和$${{Z}{W}{Y}}$$都只存在离子键

D.$${{Y}{、}{W}}$$的某些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某些化合物可作水的消毒剂

5、['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一氧化碳',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

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离子半径:$${\bf T}^{\mathrm{m}+} > {\bf W}^{\mathrm{n}-}$$

B.非金属性:$${{Q}{>}{W}}$$

C.$${{R}}$$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Q}}$$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6、['醛类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 '一氧化碳', '物质性质的探究与评价']

正确率60.0%探究甲醛与新制$$\mathrm{C u ( O H )_{2}}$$的反应:①向$$6 \mathrm{m L \} 6 \mathrm{m o l} / \mathrm{L N a O H}$$溶液中滴加$${{8}}$$滴$$2 \mathcal{Y}_{0} \mathrm{\ C u S O_{4}}$$溶液,振荡,加入$$0. 5 \mathrm{m L} \ 1 5 \%$$甲醛溶液,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迅速产生红色沉淀,产生无色气体;②反应停止后分离出沉淀,将所得沉淀洗净后加入浓盐酸,不溶解;③相同条件下,甲酸钠溶液与新制$$\mathrm{C u ( O H )_{2}}$$共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已知:$$\mathrm{C u_{2} O} \stackrel{\mathrm{{w i t h}} \oplus} {\longrightarrow} [ \mathrm{C u C l_{2}} ]^{-}$$,甲醛是具有强还原性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红色沉淀的主要成分不是$${{C}{u}_{2}{O}}$$​,可能是$${{C}{u}}$$

B.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后得到红色固体,气体中一定含有$${{C}{O}}$$

C.svg异常

D.含有$${{−}{C}{H}{O}}$$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新制$$\mathrm{C u ( O H )_{2}}$$氧化

7、['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氧化碳',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氯化氢、盐酸', '甲烷的燃烧', '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常见气体的检验']

正确率40.0%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和$${{H}{C}{l}}$$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_{2}{S}{{O}_{4}}}$$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_{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_{4}}}$$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分是$${{(}{)}{。}}$$

C

A.$${{C}{{H}_{4}}}$$和$${{N}{{H}_{3}}}$$

B.$$\mathrm{H C l, ~ H_{2}}$$和$${{C}{O}}$$

C.$${{H}{C}{l}}$$和$${{C}{O}}$$

D.$$\mathrm{H C l. ~ C O}$$和$${{C}{{O}_{2}}}$$

8、['无机综合推断', '一氧化碳', '氯化氢、盐酸', '二氧化硫的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正确率40.0%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mathrm{C O, ~ H_{2}, ~ S O_{2}, ~ C l_{2}, ~ H C l}$$中的一种或几种,把此混合气体通过少量澄清石灰水,无沉淀生成;再通过少量品红溶液,完全褪色;随后将该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再通过足量红热的$${{C}{u}{O}}$$粉末,粉末变成红色;最后通入$${{C}{a}{C}{{l}_{2}}}$$溶液中,无沉淀生成,则下列关于此混合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澄清石灰水中无沉淀,说明一定不含有$${{S}{{O}_{2}}}$$

B.品红褪色,可能是$${{C}{{l}_{2}}}$$导致的

C.氧化铜粉末变红,说明$${{C}{O}}$$和$${{H}_{2}}$$中至少有一种

D.$${{C}{a}{C}{{l}_{2}}}$$溶液中无沉淀,说明通过$${{C}{u}{O}}$$后得到的气体中一定不含有$${{C}{{O}_{2}}}$$

9、['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氧化碳', '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 '氢氧化钠']

正确率60.0%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D

A.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靠在三层滤纸上

B.导管口点燃一氧化碳气体时要先验纯

C.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不能直接称量,要放在纸片上称量

10、['一氧化碳',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溶度积与溶解度',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正确率40.0%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是化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步骤。提纯下列混合物时,所用试剂或方法中,正确的是$${{(}{)}}$$

D

A.除去$${{C}{{O}_{2}}}$$中混有$${{C}{O}{:}}$$通入$${{O}_{2}}$$后点燃

B.除去$$\mathrm{N a H C O_{3}}$$固体中混有的$$\mathrm{N a_{2} C O_{3} :}$$将固体放入坩埚中,灼热至恒重

C.回收含有$${{K}{C}{l}}$$的$${{M}{n}{{O}_{2}}{:}}$$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D.除去$${{K}{N}{{O}_{3}}}$$固体中混有的$${{K}{C}{l}{:}}$$向沸水中加入固体至饱和,冷却结晶后过滤

1. 题目解析:

A. 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过程,伴有物理变化,正确。

B. 煤干馏产生的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使石蕊变蓝,正确。

C. $$H_2S$$能使$$CuSO_4$$溶液变黑,但其他气体也可能干扰,错误。

D. $$CuO$$被还原为$$Cu$$,颜色由黑变红,正确。

答案:C

2. 解题步骤:

1. 沉淀为$$CaCO_3$$,物质的量:$$n=\frac{{8.0}}{{100}}=0.08\ mol$$

2. 根据$$CO_2 + Ca(OH)_2 \rightarrow CaCO_3 + H_2O$$,$$CO_2$$为0.08 mol

3. 设铅氧化物为$$Pb_xO_y$$,反应:$$Pb_xO_y + yCO \rightarrow xPb + yCO_2$$

4. 计算铅氧化物摩尔质量:$$M=\frac{{13.7}}{{0.08/y}}=171.25y$$

5. 验证选项:$$Pb_3O_4$$(685)符合$$y=4$$时$$M=685$$

答案:C

3. 分子数相等条件分析:

A. 未说明同温同压,错误

B. 质量相等但摩尔质量不同($$N_2$$28,$$C_2H_4$$28),分子数可能相等

C. 等体积等密度则质量相等,$$CO_2$$和$$C_2H_4$$摩尔质量相同,分子数一定相等

D. 未说明压强相同,错误

答案:C

4. 元素推断:

1. X最外层电子=电子层数×2,可能为C(2,4)或S(3,6),但原子序数最小,故X为C

2. Y核电荷数:$$\frac{{3}}{{4}}×6=8$$(O),最外层比次外层少1个电子,矛盾;实际应为$$\frac{{3}}{{4}}$$比例错误,重新推断Y为O

3. Z最外层1个电子且序数大于O,为Na

4. W为Cl

选项分析:

A. CO/CO₂能与NaOH反应,正确

B. 原子半径C>O,Na

C. $$Na_2O$$只有离子键,但$$NaClO$$有离子键和共价键,错误

D. $$O_3$$、$$Cl_2$$、$$ClO_2$$可消毒,正确

答案:D

6. 实验现象分析:

A. 沉淀不溶于浓盐酸,排除$$Cu_2O$$和$$Cu$$,错误

B. $$CO$$还原$$CuO$$生成红色$$Cu$$,正确

C. 图像缺失无法判断

D. 仅醛基能被新制$$Cu(OH)_2$$氧化,错误

答案:B

7. 气体组合推断:

1. 通过浓$$H_2SO_4$$体积不变→无$$NH_3$$

2. 石灰水不浑浊但体积减小→有HCl(抑制$$CO_2$$沉淀)

3. 燃烧产物不含水→无$$H_2$$

4. 剩余气体可燃→含$$CO$$

答案:C

8. 混合气体分析:

A. 石灰水无沉淀可能因$$SO_2$$与$$Ca(OH)_2$$生成可溶性$$Ca(HSO_3)_2$$,错误

B. $$Cl_2$$能使品红褪色,正确

C. $$CuO$$变红说明被$$CO$$或$$H_2$$还原,正确

D. 若$$CO_2$$被NaOH完全吸收,$$CaCl_2$$中也不产生沉淀,错误

答案:B、C

9. 实验操作判断:

D. 氢氧化钠腐蚀纸张且易潮解,应使用玻璃器皿称量,错误

其他选项操作均正确

答案:D

10. 分离提纯方法:

A. $$CO_2$$中$$CO$$难以点燃,错误

B. 灼烧会使$$NaHCO_3$$分解为$$Na_2CO_3$$,错误

C. $$MnO_2$$不溶于水,正确操作

D. $$KNO_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适合冷却结晶法,正确

答案:C、D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