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化学基本概念常见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常见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点考前进阶选择题自测题解析-云南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42.00000000000001%

2025-08-08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常见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点考前进阶选择题自测题解析-云南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42.00000000000001%
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正确率40.0%有$$\mathrm{A. ~ B. ~ C. ~ 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_{2}{S}{{O}_{4}}}$$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_{2}{S}{{O}_{4}}}$$中,电流由$${{D}{→}}$$导线$${{→}{C}{;}}$$
$${③{A}{、}{C}}$$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_{2}{S}{{O}_{4}}}$$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_{2}{S}{{O}_{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
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C

A.$$\mathrm{A} > \mathrm{B} > \mathrm{C} > \mathrm{D}$$

B.$$\mathrm{C} > \mathrm{A} > \mathrm{B} > \mathrm{D}$$

C.$$\mathrm{A} > \mathrm{C} > \mathrm{D} > \mathrm{B}$$

D.$$\mathrm{B} > \mathrm{D} > \mathrm{C} > \mathrm{A}$$

2、['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正确率40.0%已知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钠时发生反应:$$4 F e^{2+}+4 N a_{2} O_{2}+6 H_{2} O=4 F e \ ( O H ) ~ \downarrow+O_{2} \uparrow+8 N 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该反应中$${{H}_{2}{O}}$$作还原剂

B.该反应中$${{N}{{a}_{2}}{{O}_{2}}}$$仅体现氧化性

C.被氧化的$${{N}{{a}_{2}}{{O}_{2}}}$$与被还原的$${{N}{{a}_{2}}{{O}_{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D.该反应每生成$$2 2. 4 \mathrm{L}$$$${{O}_{2}}$$,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6 \times6. 0 2 \times1 0^{2 3}$$个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二氧化氮', '氢氧化钠', '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 '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物质的量的理解']

正确率40.0%硝酸工业尾气中的$$\mathrm{N O, ~ N O_{2}}$$进入大气后,会形成光化学烟雾$${、}$$破坏臭氧层等。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对含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 O_{2}+N O+2 N a O H=2 N a N O_{2}+H_{2} O$$
$$\mathrm{\oplus\ 2 N O_{2}+2 N a O H=N a N O_{2}+N a N O_{3}+H_{2} O}$$$${②}$$将一定量$${{N}{O}}$$和$${{N}{{O}_{2}}}$$的混合气体通入$$\mathrm{3 0 0 m L}$$$$\mathrm{5 m o l / L N a O H}$$溶液中,恰好被完全吸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D

A.原混合气体中$${{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可能为$${{1}{6}{.}{8}}$$$${{L}}$$

B.所得溶液中$${{N}{a}{N}{{O}_{3}}}$$和$${{N}{a}{N}{{O}_{2}}}$$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1}{:}{2}}$$

C.每吸收$$1 m o l N O_{2}$$,转移$${{1}{m}{o}{l}}$$电子

D.通入的混合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可能为$$4 4. 8 \mathrm{L}$$

4、['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硝酸的强氧化性', '离子共存', '指示剂的使用', '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或O H^{-}浓度的计算', '水的电离平衡', '盐类水解的应用']

正确率40.0%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选项中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A.滴加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溶液:$$\mathrm{F e^{3+}, \ N H_{4}^{+}, \ C l^{-}, \ S O_{4}^{2-}}$$

B.常温下$${{p}{H}}$$为$${{1}}$$的溶液:$$\mathrm{C u^{2+}, \ N a^{+}, \ F e^{2+}, \ N O_{3}^{-}}$$

C.水电离出来的$$\mathrm{c} ( \mathrm{H^{+}} )=1 0^{-1 3}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的溶液:$$\mathrm{K+, ~ H C O_{3}^{-}, ~ B r^{-}, ~ B a^{2+}}$$

D.所含溶质为$${{N}{{a}_{2}}{S}{{O}_{4}}}$$的溶液:$$\mathrm{K^{+}, ~ C O_{3}^{2-}, ~ N O_{3}^{-}, ~ A l^{3+}}$$

5、['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对物质分类的考查',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

正确率40.0%硝酸铈铵$$( \mathrm{\Delta~ ( N H_{4} ) ~}_{2} \mathrm{C e ~ ( \ N O_{3} ) ~}_{6} )$$易溶于水和乙醇,几乎不溶于浓硝酸。主要用作有机合成的催化剂$${、}$$氧化剂,集成电路的腐蚀剂等。它的合成原理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oplus\, \mathrm{2 C e ~ ( N O_{3} )_{\Delta_{3}}+6 N H_{3} \cdot H_{2} O+H_{2} O_{2}=2 C e ~ ( O H )_{\Delta_{4}} \downarrow+6 N H_{4} N O_{3}}$$
$$\oplus\mathrm{C e ~ ( \ O H )}_{4}+6 \mathrm{H N O_{3}}=\mathrm{H_{2} C e ~ ( N O_{3} )}_{6}+4 \mathrm{H_{2} O}$$
$$\otimes\mathrm{~ H_2 C e ~ ( N O_3 ) ~}_{6}+2 \mathrm{N H_4 N O_3}=\mathrm{~ ( N H_4 ) ~}_{2} \mathrm{C e ~ ( N O_3 ) ~}_{6} \downarrow+2 \mathrm{H N O_3}$$

C

A.硝酸铈铵属于盐类,是一种混合物

B.反应$${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向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可能发生反应:$$C e^{4+}+2 N H_{4}^{+}+6 O H^{-}=C e \ ( O H )_{\mathrm{\ensuremath{4}}} \downarrow+2 N H_{3} \cdot H_{2} O$$

D.运输时可与酸$${、}$$碱$${、}$$金属粉末$${、}$$有机物等试剂并车混运

6、['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及比较', '电解质、非电解质',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正确率40.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溶液和胶体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最本质的区别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

C.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最本质的区别是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

D.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最本质的区别是导电能力的强弱

7、['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化工工艺流程实验', '氧化铁',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实验原理、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电解法制取铝', '偏铝酸盐', '氧化铝',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

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试剂$${{X}}$$可以是盐酸

B.反应$${①}$$过滤后所得沉淀为氢氧化铁

C.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操作$${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mathrm{N a A l O_{2}+2 H_{2} O+C O_{2}=A l ( O H )_{3} \downarrow+N a H C O_{3}}$$

8、['化学反应条件',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二氧化硫的性质', '铵根的检验', '次氯酸的性质', '钠与水反应原理',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 '钠与盐溶液的反应', '氧化铝']

正确率40.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D

A.$$\mathrm{A l_{2} O_{3}}+2 \mathrm{O H}^{-}=\mathrm{A l O}_{2}^{-}+\mathrm{H_{2} O}$$

B.$$\mathrm{N H_{4}^{+}}+\mathrm{O H^{-}} \! \stackrel{\triangle} {-} \mathrm{N H_{3}} \cdot\mathrm{H_{2} O}$$

C.$$\mathrm{S O_{2}+H_{2} O+C a^{2+}+2 C l O^{-}=C a S O_{3} \downarrow+2 H C l O}$$

D.$$2 \mathrm{N a}+2 \mathrm{H_{2} O}+\mathrm{C u}^{2+}=\mathrm{C u} ~ ( \mathrm{O H_{2}} \downarrow+2 \mathrm{N a}^{+}+\mathrm{H_{2}} \uparrow$$

9、['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二氧化碳',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亚铁离子、亚铁盐', '硅酸钠的性质']

正确率40.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A.$$\mathrm{H}_{2}^{1 8} \mathrm{O_{2}}$$中加入$${{H}_{2}{S}{{O}_{4}}}$$酸化的$$\mathrm{K M n O_{4} : ~ 5 H_{2}^{1 8} O_{2}+2 M n O_{4}^{-}+6 H^{+}=5^{1 8} O_{2} \uparrow+2 M n^{2+}+8 H_{2} O}$$

B.水玻璃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变浑浊:$$S i O_{3}^{2-}+2 C O_{2}+2 H_{2} O=H_{2} S i O_{3} \downarrow+2 H C O_{3}^{-}$$

C.向$$1 0 0 \mathrm{m L} 0. 1 2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的溶液中通入$$0. 0 2 \mathrm{m o l C O_{2}} \colon\mathrm{~ B a^{2+} ~}+3 \mathrm{O H}^{-}+\mathrm{2 C O_{2}}=\mathrm{H C O_{3}^{-} ~}+\mathrm{B a C O_{3} ~} \downarrow+\mathrm{H_{2} O}$$

D.向$$\mathrm{N a C l O}$$和$${{N}{a}{C}{l}}$$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_{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 F e^{2+}+C l O^{-}+2 H^{+}=C l^{-}+2 F e^{3+}+H_{2} O$$

10、['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无机反应类型的综合判断', '钠的保存、应用']

正确率60.0%对于反应$$\mathrm{T i C l_{4}+4 N a==4 N a C l+T 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该反应既属于置换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该反应可以用来冶炼金属

C.该反应的条件是$${{T}{i}{C}{{l}_{4}}}$$为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

D.该反应说明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钛强

1. 解析: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

① $$A$$ 为负极,说明 $$A$$ 比 $$B$$ 活泼,即 $$A > B$$。

② 电流由 $$D \to C$$,说明 $$D$$ 为正极,$$C$$ 为负极,即 $$C > D$$。

③ $$C$$ 极产生大量气泡,说明 $$C$$ 为正极,$$A$$ 为负极,即 $$A > C$$。

④ $$D$$ 极发生氧化反应,说明 $$D$$ 为负极,$$B$$ 为正极,即 $$D > B$$。

综上,活动性顺序为 $$A > C > D > B$$,故选 C

2. 解析:

分析反应 $$4 Fe^{2+} + 4 Na_2O_2 + 6 H_2O = 4 Fe(OH)_3 \downarrow + O_2 \uparrow + 8 Na^+$$:

A. $$H_2O$$ 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错误。

B. $$Na_2O_2$$ 既体现氧化性(氧化 $$Fe^{2+}$$)又体现还原性(生成 $$O_2$$),错误。

C. 每 4 个 $$Na_2O_2$$ 中,3 个被还原(氧化 $$Fe^{2+}$$),1 个被氧化(生成 $$O_2$$),比例为 $$1:3$$,正确。

D. 生成 1 mol $$O_2$$ 转移 2 mol 电子,22.4 L(标准状况)$$O_2$$ 为 1 mol,转移电子数约为 $$2 \times 6.02 \times 10^{23}$$,错误。

故选 C

3. 解析:

根据反应 $$NO_2 + NO + 2 NaOH = 2 NaNO_2 + H_2O$$ 和 $$2 NO_2 + 2 NaOH = NaNO_2 + NaNO_3 + H_2O$$:

A. 若全部为 $$NO$$ 和 $$NO_2$$ 按 1:1 反应,$$n(NO) = \frac{1.5 \text{ mol}}{2} = 0.75 \text{ mol}$$,体积为 16.8 L(标准状况),可能正确。

B. 若 $$NO_2$$ 过量,生成 $$NaNO_3$$ 和 $$NaNO_2$$,比例为 $$1:2$$ 可能成立,正确。

C. 每吸收 1 mol $$NO_2$$,转移 0.5 mol 电子($$NO_2 \to NaNO_2$$ 或 $$NaNO_3$$),错误。

D. 若全部为 $$NO_2$$,$$n(NO_2) = 1.5 \text{ mol}$$,体积为 33.6 L;若全部为 $$NO$$ 和 $$NO_2$$ 按 1:1 反应,体积为 33.6 L,不可能为 44.8 L,错误。

故选 CD(题目要求选不正确,但选项为单选,可能是题目描述有误)。

4. 解析:

A. 滴加石蕊显红色为酸性溶液,$$Fe^{3+}$$、$$NH_4^+$$、$$Cl^-$$、$$SO_4^{2-}$$ 不反应,可以共存,正确。

B. $$pH=1$$ 为酸性溶液,$$Fe^{2+}$$ 与 $$NO_3^-$$ 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错误。

C. 水电离的 $$c(H^+) = 10^{-13} \text{ mol/L}$$ 可能是强酸或强碱溶液,$$HCO_3^-$$ 在两者中均不能存在,错误。

D. $$CO_3^{2-}$$ 与 $$Al^{3+}$$ 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共存,错误。

故选 A

5. 解析:

A. 硝酸铈铵是纯净物,错误。

B. 反应 ② 中 $$Ce(OH)_4$$ 与 $$HNO_3$$ 为非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C. $$Ce^{4+}$$ 与 $$NH_4^+$$ 在碱性条件下可生成 $$Ce(OH)_4$$ 和 $$NH_3 \cdot H_2O$$,正确。

D. 硝酸铈铵为氧化剂,不能与还原性物质(如金属粉末、有机物)混运,错误。

故选 C

6. 解析:

D.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电离程度(是否完全电离),而非导电能力,错误。

故选 D

7. 解析:

题目描述不完整,无法解析。

8. 解析:

A. 正确,$$Al_2O_3$$ 与 $$OH^-$$ 反应生成 $$AlO_2^-$$。

B. 加热时应生成 $$NH_3$$ 而非 $$NH_3 \cdot H_2O$$,错误。

C. $$SO_2$$ 与 $$ClO^-$$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生成 $$CaSO_3$$,错误。

D. 钠与 $$Cu^{2+}$$ 反应生成 $$Cu(OH)_2$$ 和 $$H_2$$,正确。

故选 AD(题目为单选,可能是题目描述有误)。

9. 解析:

A. $$H_2^{18}O_2$$ 被氧化生成 $$^{18}O_2$$,正确。

B. 水玻璃与 $$CO_2$$ 反应生成 $$H_2SiO_3$$,正确。

C. $$Ba(OH)_2$$ 与 $$CO_2$$ 反应生成 $$BaCO_3$$ 和 $$HCO_3^-$$,正确。

D. $$Fe^{2+}$$ 被 $$ClO^-$$ 氧化应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离子方程式错误。

故选 ABC(题目为单选,可能是题目描述有误)。

10. 解析:

C. 钠会与水反应,因此反应需在无水条件下(如熔融状态)进行,错误。

其他选项均正确,故选 C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