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心的基本粒子的有关推算,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甲烷的结构、物理性质,氧化铁,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次氯酸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铵盐,沉淀的转化,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焰色试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二氧化硫的性质,钝化原理及应用,无机反应类型的综合判断,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沉淀的溶解与生成,硝酸的强氧化性,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离子共存,气体物质与相关推算,碱式碳酸铜,乙烯的氧化反应,乙醇的其他氧化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无机含氧酸的酸性,电解过程的放电顺序,苯的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
格物学 化学基本概念常见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常见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点课后进阶自测题答案-上海市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0.0%

2025-08-27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常见无机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点课后进阶自测题答案-上海市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0.0%
1、['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正确率60.0%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反应既属于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A.$$\mathrm{2 F e C l_{3}+C u==2 F e C l_{2}+C u C l_{2}}$$

B.$$\mathrm{C a O+H_{2} O=C a ( O H )_{2}}$$

C.$$\mathrm{N a C l}+\mathrm{A g N O_{3}}=\mathrm{A g C l}$$↓$$+ \mathrm{N a N O_{3}}$$

D.$$2 \mathrm{H_{2} O_{2}} \stackrel{\mathrm{M n O_{2}}} {\Longrightarrow} \quad2 \mathrm{H_{2} O}+\mathrm{O_{2}}$$↑

2、['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D

A.盐泥的主要成分是$$\mathrm{M g ( O H )_{2}}$$

B.生成$${{N}_{2}}$$的离子方程式为$$3 \mathrm{C l}_{2}+2 \mathrm{N H}_{4}^{+}+8 \mathrm{O H}^{-}=\mathrm{=~ N}_{2}+6 \mathrm{C l}^{-}+8 \mathrm{H}_{2} \mathrm{O}$$

C.粗盐水$${{b}}$$中还可能含有$${{C}{l}{{O}^{−}}}$$

D.上述除杂过程涉及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甲烷的结构、物理性质', '以为中心的基本粒子的有关推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气体物质与相关推算', '硝酸的强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钝化原理及应用', '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正确率40.0%用$${{N}_{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1}{.}{6}{g}}$$的$${{C}{{H}_{4}}}$$中含有的电子数$${{0}{.}{1}{{N}_{A}}}$$

B.$${{1}}$$$${{m}{o}{l}}$$$${{N}{a}}$$与足量$${{O}_{2}}$$反应生成$${{N}{{a}_{2}}{O}}$$或$${{N}{{a}_{2}}{{O}_{2}}}$$均失去$${{N}_{A}}$$个电子

C.$${{1}}$$$${{m}{o}{l}}$$$${{A}{l}}$$分别放入足量的冷的浓$${{H}{N}{{O}_{3}}{、}}$$稀$${{H}{N}{{O}_{3}}}$$中,反应后转移电子均为$${{3}{{N}_{A}}}$$

D.标准状况下,$$1 1. 2 L H_{2} O$$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_{A}}}$$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焰色试验', '溶度积与溶解度', '沉淀的转化',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正确率40.0%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A.向新制的氯水中加入$$\mathrm{N a H C O_{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

B.向$$\mathrm{F e \ ( \bf N O_{3} )}_{\beta}$$溶液中通入适量$${{S}{{O}_{2}}}$$气体后,再滴加$${{B}{a}{C}{{l}_{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mathrm{F e}^{3+}$$能够将$${{H}_{2}{S}{{O}_{3}}}$$氧化为$${{H}_{2}{S}{{O}_{4}}}$$

C.向$${{N}{a}{O}{H}}$$溶液中滴加少量的$${{M}{g}{C}{{l}_{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加足量的$${{C}{u}{C}{{l}_{2}}}$$溶液,沉淀变蓝色,说明$$\mathrm{K_{s p} [ C u \ ( O H )_{\Delta_{2}} ] < K_{s p} [ M g \ ( O H )_{\Delta_{2}} ]}$$

D.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紫色,说明该溶液一定含有钾元素

5、['电解过程的放电顺序',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共存',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正确率60.0%当用惰性电极电解含等物质的量的$$\mathrm{N a^{+}, ~ B a^{2+}, ~ C l^{-}, ~ A g^{+}, ~ S O_{4}^{2-}, ~ N O_{3}^{-}}$$的溶液时,其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是(

C

A.$${{7}{1}{:}{{2}{1}{6}}}$$

B.$$2 1 6 \! : ~ 7 1$$

C.$${{8}{:}{1}}$$

D.$${{1}{:}{8}}$$

7、['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正确率60.0%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A.$${{C}{(}}$$石墨$${{)}{=}{C}{(}}$$金刚石$${{)}}$$

B.$$\mathrm{C u S O_{4}+2 N a O H}=\mathrm{C u ( O H )_{2} \downarrow+N a_{2} S O_{4}}$$

C.$$\mathrm{C l_{2}+2 K B r=B r_{2}+2 K C l}$$

D.$$3 \mathrm{C O}+\mathrm{F e_{2} O_{3}} \rightleftharpoons2 \mathrm{F e}+3 \mathrm{C O}_{2}$$

9、['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氧化硫的性质', '次氯酸的性质',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 '电离平衡常数']

正确率40.0%已知常温下,几种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合理的是$${{(}}$$$${{)}}$$


弱酸

甲酸 $$( \mathrm{H C O O H} )$$

$${{H}_{2}{S}{{O}_{3}}}$$

$${{H}_{2}{C}{{O}_{3}}}$$

$${{H}{C}{l}{O}}$$

$$\mathrm{K_{2 5^{o} C}}$$

$$\mathrm{K}=1. 7 7 \times1 0^{-4}$$

$$\mathrm{K}_{1}=1. 5 4 \times1 0^{-2} \mathrm{K}_{2}=1. 0 2 \times1 0^{-7}$$

$$\mathrm{K}_{1}=4. 3 \times1 0^{-7} \mathrm{K}_{2}=5. 6 \times1 0^{-1 1}$$

$$\mathrm{K}=2. 9 8 \times1 0^{-8}$$

C

A.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mathrm{C l O^{-}+H_{2} O+C O_{2}=H C l O+H C O_{3}^{-}}$$

B.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2 \mathrm{C l O}^{-}+\mathrm{S O_{2}}+\mathrm{H_{2} O}=\mathrm{S O}_{3}^{2-}+2 \mathrm{H C l O}$$

C.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mathrm{S O_{2}} : 2 \mathrm{S O_{2}}+\mathrm{H_{2} O}+\mathrm{C O_{3}^{2-}}=2 \mathrm{H S O_{3}^{-}}+\mathrm{C O_{2}}$$

D.纯碱溶液中滴加少量甲酸:$$2 \mathrm{H C O O H}+\mathrm{C O_{3}^{2-}}=2 \mathrm{H C O O}^{-}+\mathrm{H_{2} O}+\mathrm{C O_{2}} \uparrow$$

题目1: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反应既属于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解析:离子反应需有离子参与或生成,氧化还原反应需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A:$$2FeCl_3 + Cu = 2FeCl_2 + CuCl_2$$,Fe从+3降至+2,Cu从0升至+2,有离子参与,符合。

B:$$CaO + H_2O = Ca(OH)_2$$,无化合价变化,非氧化还原。

C:$$NaCl + AgNO_3 = AgCl↓ + NaNO_3$$,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D:$$2H_2O_2 \xrightarrow{MnO_2} 2H_2O + O_2↑$$,O从-1变为-2和0,但无离子参与(水溶液除外,但未指明)。

答案:A

题目2:svg异常,非svg图片。

解析:题目不完整,无法解析。

题目3:用$$N_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6g$$的$$CH_4$$含电子数:$$n = \frac{{1.6}}{{16}} = 0.1mol$$,电子数$$10 \times 0.1 \times N_A = N_A$$,错误。

B:$$1mol$$ Na与O₂反应生成$$Na_2O$$或$$Na_2O_2$$,均失去1e⁻/Na,故失去$$N_A$$个电子,正确。

C:Al在冷浓HNO₃中钝化,不反应,电子转移不为$$3N_A$$,错误。

D:标准状况下$$H_2O$$为液体,11.2L非1mol,错误。

答案:B

题目4: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氯水中加NaHCO₃产生CO₂,说明酸性HClO > H₂CO₃,但非金属性Cl > C需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合物酸性比较,错误。

B:Fe(NO₃)₂中通SO₂后加BaCl₂产生BaSO₄沉淀,可能被NO₃⁻/H⁺氧化,不一定是Fe³⁺,错误。

C:NaOH中滴MgCl₂产生Mg(OH)₂,再加CuCl₂沉淀变蓝[Cu(OH)₂],说明Ksp[Cu(OH)₂] < Ksp[Mg(OH)₂],正确。

D:焰色反应紫色说明含钾元素,但需透过蓝色钴玻璃排除钠干扰,此处未说明,可能不严谨。

答案:C

题目5:惰性电极电解含等物质的量$$Na^+, Ba^{2+}, Cl^-, Ag^+, SO_4^{2-}, NO_3^-$$的溶液,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比。

解析:离子放电顺序:阳离子Ag⁺ > Ba²⁺ > Na⁺,阴离子Cl⁻ > OH⁻ > SO₄^{2-} > NO₃⁻。

Ag⁺和Cl⁻优先放电:阳极$$2Cl^- - 2e^- = Cl_2$$,阴极$$Ag^+ + e^- = Ag$$。

等物质的量时,Ag⁺和Cl⁻完全反应,氧化产物Cl₂与还原产物Ag质量比:$$M_{Cl_2} : M_{Ag} = 71 : 108$$,但选项无此值,可能考虑其他离子。

实际溶液中还有Ba²⁺和SO₄^{2-}形成BaSO₄沉淀,Ag⁺和Cl⁻形成AgCl沉淀,故有效离子为Na⁺和NO₃⁻,电解水:阳极$$2H_2O - 4e^- = O_2 + 4H^+$$,阴极$$2H_2O + 2e^- = H_2 + 2OH^-$$。

氧化产物O₂与还原产物H₂质量比:$$32 : 2 = 16 : 1$$,选项无。

重新审题:等物质的量,设各1mol,则阳离子总电荷+4,阴离子总电荷-4。

Ag⁺和Cl⁻沉淀后,剩余Ba²⁺1mol、Na⁺1mol、SO₄^{2-}1mol、NO₃⁻1mol,但Ba²⁺和SO₄^{2-}沉淀,最终电解NaNO₃溶液,电解水,产物O₂和H₂质量比16:2=8:1。

答案:C

题目7: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石墨) = C(金刚石)$$,同素异形体转化,无化合价变化,非基本反应类型。

B:$$CuSO_4 + 2NaOH = Cu(OH)_2↓ + Na_2SO_4$$,复分解反应。

C:$$Cl_2 + 2KBr = Br_2 + 2KCl$$,置换反应,氧化还原。

D:$$3CO + Fe_2O_3 = 2Fe + 3CO_2$$,氧化还原。

答案:A

题目9:已知电离常数,下列离子方程式合理的是( )。

酸性比较:HCOOH (K=1.77×10^{-4}) > H₂SO₃ (K₁=1.54×10^{-2}) > H₂CO₃ (K₁=4.3×10^{-7}) > HClO (K=2.98×10^{-8}) > HCO₃⁻ (K₂=5.6×10^{-11})。

A:次氯酸钙通少量CO₂:应生成CaCO₃和HClO,因酸性H₂CO₃ > HClO > HCO₃⁻,故应为$$ClO^- + CO_2 + H_2O = HClO + HCO_3^-$$错误,应生成CO₃^{2-}。

B:次氯酸钠通少量SO₂:酸性H₂SO₃ > HClO,应发生$$ClO^- + SO_2 + H_2O = Cl^- + SO_4^{2-} + 2H^+$$(氧化还原),此处非氧化还原写法错误。

C:碳酸钠通过量SO₂:酸性H₂SO₃ > H₂CO₃,应生成HSO₃⁻和CO₂,正确:$$2SO_2 + H_2O + CO_3^{2-} = 2HSO_3^- + CO_2$$。

D:纯碱加少量甲酸:酸性HCOOH > H₂CO₃,但方程式中2HCOOH与CO₃^{2-}应生成2HCOO⁻和H₂CO₃(分解为CO₂和H₂O),正确:$$2HCOOH + CO_3^{2-} = 2HCOO^- + H_2O + CO_2↑$$。

但C和D均合理,需看量:C中过量SO₂生成HSO₃⁻正确;D中少量甲酸应生成HCO₃⁻,但方程直接写CO₂,不合理。

重新分析D:甲酸K=1.77×10^{-4},碳酸K₁=4.3×10^{-7},故甲酸可制碳酸,但少量甲酸与CO₃^{2-}反应:$$HCOOH + CO_3^{2-} = HCOO^- + HCO_3^-$$,不应直接生成CO₂。

故C正确。

答案:C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