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科学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科学知识点课后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广东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5.99999999999999%

2025-08-12
化学与传统文化-化学科学知识点课后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广东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5.99999999999999%
1、['化学与传统文化',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正确率60.0%古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下列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D

A.月波成露露成霜,借与南枝作淡妆

B.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化学与传统文化',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 '盐类水解的应用']

正确率60.0%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这种$${{“}}$$碱剂$${{”}}$$主要成分可能是(

D

A.氢氧化钾

B.次氯酸钙

C.烧碱

D.碳酸钾

3、['化学与传统文化',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A}}$$

B.$${{B}}$$

C.$${{C}}$$

D.$${{D}}$$

4、['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观组成',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物质的俗名']

正确率60.0%$${《}$$天工开物$${》}$$中的$${《}$$燔石$${》}$$篇载有:$${{“}}$$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掘取受燔$${{…}{…}}$$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合。$${{”}}$$其中不涉及的物质是(

A

A.石膏

B.石灰石

C.熟石灰

D.生石灰

5、['化学与传统文化', '无机物的性质及应用', '硫酸铜',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铁', '化学与STSE', '合金', '无机物的性质实验', '有机物的蒸馏', '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正确率40.0%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D

A.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合金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蒸馏

D.$${《}$$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

6、['化学与传统文化',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有机物的蒸馏', '有机物重结晶']

正确率60.0%我国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有关科学知识中有$${{2}{5}{5}}$$条科技史实.部分如下:
$${①}$$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
$${②}$$取精铁煅之百余火,每煅称之,一煅一轻,至累煅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轻.
上述科技史实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有(

D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能与物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 '可逆反应', '化学反应的实质']

正确率60.0%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丹砂$$( \mathrm{H g S} )$$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

B.荀子诗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低

C.于谦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对$$\mathrm{` ` C a C O_{3 \setminus~ r i g h t a r r o w ~ C a O^{\prime\prime} ~}}$$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该转化过程吸收大量热

D.$${{“}}$$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8、['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平衡移动的相关判断', '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溶度积定义及表达式', '沉淀的转化', '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溶度积常数相关计算']

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T}_{2}}$$温度下,$${{C}{d}{S}}$$在水中的溶解度$$\mathrm{b \ m o l / L}$$

B.图中各点对应的$$\mathrm{K_{s p}}$$的关系为:$$\mathrm{K_{s p} ( m )} > \mathrm{K_{s p} ( p )} > \mathrm{K_{s p} ( n )}$$

C.向$${{p}}$$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a}_{2}}{S}}$$固体,溶液组成由$${{p}}$$沿$${{m}{p}{n}}$$线向$${{n}}$$方向移动

D.温度降低时,$${{q}}$$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q}}$$沿$${{q}{p}}$$线向$${{p}}$$方向移动

9、['化学与传统文化', '硅酸盐材料']

正确率60.0%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瓷器是以黏土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硅酸盐材料

B.建筑中砌墙用的红砖和屋顶所用的彩瓦属于陶制品

C.唐朝时用有机颜料,烧制出精美的$${{“}}$$唐三彩$${{”}}$$陶瓷

D.陶瓷做的缸,可用来长期腌制和保存咸菜$${、}$$糖蒜

10、['化学与传统文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书写及配平', '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实验原理、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氧化氮', '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 '氧化铜']

正确率60.0%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解释该反应颜色变化的是(

D

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的主要成分为$$\mathrm{C u S O_{4} ~ : ~ F e+C u S O_{4}=F e S O_{4}+C u}$$

B.铜片加入盛有稀硝酸的试管中,瓶口有红棕色气体:$$2 N O+O_{2}=2 N O_{2}$$

C.$${{C}{u}{O}}$$投入稀硫酸中。黑色因体溶解。溶液呈蓝色:$$C u O+2 H^{+}=C u^{2+}+H_{2} O$$

D.向$${{F}{e}{{I}_{2}}}$$酸性溶液(浅绿色)中滴入少量$${{H}_{2}{{O}_{2}}}$$稀溶液,溶液变黄:$$2 F e^{2+}+H_{2} O_{2}+2 H^{+}=2 F e^{3+}+2 H_{2} O$$

1.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A选项描述的是露水凝结成霜(物理变化);B选项描述的是雪融化成水再结冰(物理变化);C选项中“粉骨碎身”涉及碳酸钙($$CaCO_3$$)分解为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_2$$),属于分解反应但无化合价变化;D选项中“蜡炬成灰”涉及蜡烛燃烧($$C_xH_y + O_2 \rightarrow CO_2 + H_2O$$),碳和氧的化合价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答案为D

2. 解析:

题目描述的“碱剂”需满足:1)是盐类;2)呈碱性;3)能水解蛋白质。氢氧化钾(A)和烧碱(C)是碱而非盐;次氯酸钙(B)虽有漂白性但碱性较弱且可能损伤丝绸;碳酸钾(D)是盐,水溶液呈碱性且温和,符合条件。正确答案为D

3. 解析:

题目异常,无具体内容可解析。

4. 解析:

文中描述的是石灰石($$CaCO_3$$)煅烧生成生石灰($$CaO$$),生石灰遇水化为熟石灰($$Ca(OH)_2$$),再用于砌墙。石膏($$CaSO_4·2H_2O$$)未提及。正确答案为A

5. 解析:

D选项中“矾”通常指金属硫酸盐(如明矾$$KAl(SO_4)_2$$),而非硫化物。A项“剂钢”是铁碳合金;B项铁置换胆矾中的铜;C项描述蒸馏操作。不正确的是D

6. 解析:

①中“烹胆矾成铜”涉及分解反应($$CuSO_4·5H_2O \rightarrow CuSO_4 + 5H_2O$$)和置换反应($$Fe + CuSO_4 \rightarrow FeSO_4 + Cu$$);②中“精铁煅成钢”是碳与铁的反应(化合反应)。未涉及复分解反应。正确答案为D

7. 解析:

A项中$$HgS \rightarrow Hg$$与$$Hg \rightarrow HgS$$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B项冰能量低于水正确;C项$$CaCO_3 \rightarrow CaO$$吸热;D项燃烧放热(化学能→热能)。不正确的是A

8. 解析:

B项$$K_{sp}$$仅与温度有关,图中$$m$$、$$p$$、$$n$$温度相同,$$K_{sp}$$相等;A项$$b$$为溶解度;C项加$$Na_2S$$会使$$S^{2-}$$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D项降温溶解度减小,$$q$$向$$p$$移动。错误的是B

9. 解析:

C项“唐三彩”使用无机矿物颜料,非有机颜料;A、B、D均正确。错误的是C

10. 解析:

D项漏写$$I^-$$被氧化的反应($$2I^- + H_2O_2 + 2H^+ \rightarrow I_2 + 2H_2O$$),溶液变黄是因生成$$I_2$$而非仅$$Fe^{3+}$$。不能正确解释的是D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