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心的基本粒子的有关推算,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气体物质与相关推算,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根据进行相关计算,胶体的制备,化工工艺流程实验,制备实验,宏观构成,物质制备的探究,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化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与的相关推算,铁,化学与STSE,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与的相关推算,实验原理、相关方程式的书写,硝酸的强氧化性,溶解度、饱和溶液,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盐类水解的应用,根据进行相关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亚铁离子、亚铁盐,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分类,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有关计算,焰色试验,初中化学衔接知识,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合金,氧化铁,铁离子、铁盐,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对物质的量浓度的考查,烷烃的性质" />
格物学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

宏观构成-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自测题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7.99999999999999%

2025-08-25
宏观构成-物质的组成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自测题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7.99999999999999%
1、['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 '根据进行相关计算',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判断', '宏观构成',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结合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与的相关推算', '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

正确率60.0%偏二甲肼$$( \: \mathrm{C_{2} H_{8} N_{2}} )$$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偏二甲肼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

B.$$6. 0 2 \times1 0^{2 3}$$个偏二甲肼分子中$${{C}}$$的物质的量为$${{1}{m}{o}{l}}$$

C.$${{1}}$$$${{m}{o}{l}}$$偏二甲肼中含有$${{N}_{A}}$$个$${{N}_{2}}$$

D.偏二甲肼燃烧吸收热量

2、['胶体的制备', '根据进行相关计算', '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以为中心的基本粒子的有关推算', '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与的相关推算', '宏观构成', '气体物质与相关推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根据进行相关计算', '结合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与的相关推算', '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

正确率40.0%用$${{N}_{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2 5^{\circ} \, \mathrm{C}. \; 1 0 1 \mathrm{K P a}$$时,$$1 6 \mathrm{g ~ O_{2} ~, ~ O_{3}}$$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_{A}}$$

B.在标准状况下,含$${{N}_{A}}$$个氢分子的氢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_{A}}$$

C.$$1 \mathrm{m o l ~ F e C l_{3}}$$跟沸水完全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其中胶粒的数目为$${{N}_{A}}$$个

D.$$2. 4 \mathrm{g} \ \mathrm{M g}$$在足量氧气中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1}{{N}_{A}}}$$

3、['宏观构成']

正确率80.0%水玻璃的主要成分是(

C

A.碳酸钠

B.碳酸氢钠

C.硅酸钠

D.氢氧化钠

5、['宏观构成', '硝酸的强氧化性', '实验原理、相关方程式的书写', '铁',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物质的量的其他计算', '对气体摩尔体积的考查', '铁离子、铁盐', '溶液中的三个守恒关系', '亚铁离子、亚铁盐',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对物质的量浓度的考查', '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有关计算']

正确率40.0%某稀溶液中有$$4 \mathrm{m o l K N O_{3}}$$和$$2. 5 \, \mathrm{m o l H_{2} S O_{4}},$$向其中加入$$\mathrm{1. 5 m o l F e,}$$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反应后生成$${{N}{O}}$$的体积为$${{2}{8}{L}}$$

B.所得溶液$$\mathrm{c} ( \mathrm{F e}^{3+} ) : \mathrm{c} ( \mathrm{F e}^{2+} )=1 : \mathrm{1}$$

C.所得溶液$$\mathrm{c ( N O_{\overline{{3}}} )}=2. 7 5 \mathrm{m o l} / \mathrm{L}$$

D.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F}{e}{S}{{O}_{4}}}$$

7、['化学与传统文化', '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宏观构成', '合金', '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及应用']

正确率60.0%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青矾厂气是$${{N}{O}}$$和$${{N}{{O}_{2}}}$$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8、['化学与传统文化', '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宏观构成', '化学与STSE']

正确率60.0%闽南沿海盛产牡蛎。蛎灰又称蜃灰,俗名白玉,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传统建筑材料。蛎壳的煅烧,据$${《}$$天工开物$${》}$$介绍,将蛎房$${{“}}$$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将蛎灰溶于水可制成碱液。蛎壳$${、}$$蛎灰的主要成分是(

A

A.$$\mathrm{C a C O_{3}, ~ C a O}$$

B.$$\mathrm{C a O, ~ C a C O_{3}}$$

C.$$\mathrm{S i O_{2}, ~ C a C O_{3}}$$

D.$$\mathrm{N a C l. \ \ C a O}$$

9、['化工工艺流程实验',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制备实验',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宏观构成',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物质制备的探究',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溶解度、饱和溶液']

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C

A.$${{“}}$$浸渣$${{”}}$$的主要成分为$$\mathrm{A l_{2} O_{3} \,, \, S i O_{2}}$$

B.$${{“}}$$净化$${、}$$除杂$${{”}}$$时需除去浸取液中的五种金属阳离子

C.$${{“}}$$滤液$${{”}}$$可应用于生产某种铵态氮肥

D.调节溶液$${{p}{H}}$$至中性,$${{M}{n}{C}{{O}_{3}}}$$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10、['化学与传统文化', '初中化学衔接知识', '氧化铁', '宏观构成', '化学与STSE', '烷烃的性质']

正确率60.0%优美典雅的诗句中,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化学内容,映射着诗意的化学光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诗句 化学解释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石 $${、}$$ 硫黄和木炭
$${{B}}$$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a}{C}{{O}_{3}}}$$ 高温下分解成为 $${{C}{a}{O}}$$ 和 $${{C}{{O}_{2}}}$$
$${{C}}$$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高温下用 $${{C}{O}}$$ 还原 $${{F}{e}{O}}$$ 炼铁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石蜡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

A.$${{A}}$$

B.$${{B}}$$

C.$${{C}}$$

D.$${{D}}$$

1. 偏二甲肼$$(\mathrm{C_{2}H_{8}N_{2}})$$是一种高能燃料,燃烧产生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偏二甲肼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燃烧反应涉及电子转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6.02 \times 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中C的物质的量为$$1 \mathrm{mol}$$:错误,每个偏二甲肼分子含2个C原子,$$6.02 \times 10^{23}$$个分子对应1 mol偏二甲肼,但C的物质的量为2 mol。

C. $$1 \mathrm{mol}$$偏二甲肼中含有$$N_{A}$$个$$N_{2}$$:错误,偏二甲肼中的N以-NH-形式存在,不是$$N_{2}$$分子。

D. 偏二甲肼燃烧吸收热量:错误,燃烧是放热反应。

答案:A

2. 用$$N_{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5^{\circ} \mathrm{C}, 101 \mathrm{kPa}$$时,$$16 \mathrm{g}$$ $$O_{2}, O_{3}$$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_{A}$$:正确,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总质量为16 g,物质的量为1 mol,原子数为$$N_{A}$$。

B. 在标准状况下,含$$N_{A}$$个氢分子的氢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_{A}$$:错误,$$N_{A}$$个$$H_{2}$$分子含$$2N_{A}$$个H原子。

C. $$1 \mathrm{mol}$$ $$\mathrm{FeCl_{3}}$$跟沸水完全反应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其中胶粒的数目为$$N_{A}$$个:错误,胶粒是多个分子的聚集体,数目远小于$$N_{A}$$。

D. $$2.4 \mathrm{g}$$ $$\mathrm{Mg}$$在足量氧气中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1N_{A}$$:错误,$$2.4 \mathrm{g}$$ Mg为0.1 mol,燃烧生成MgO转移0.2 mol电子,电子数为$$0.2N_{A}$$。

答案:A

3. 水玻璃的主要成分是( )。

A. 碳酸钠:错误

B. 碳酸氢钠:错误

C. 硅酸钠:正确,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

D. 氢氧化钠:错误

答案:C

5. 某稀溶液中有$$4 \mathrm{mol}$$ $$\mathrm{KNO_{3}}$$和$$2.5 \mathrm{mol}$$ $$\mathrm{H_{2}SO_{4}}$$,向其中加入$$1.5 \mathrm{mol}$$ $$\mathrm{Fe}$$,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涉及:$$\mathrm{Fe} + 4\mathrm{H^{+}} + \mathrm{NO_{3}^{-}} \rightarrow \mathrm{Fe^{3+}} + \mathrm{NO} + 2\mathrm{H_{2}O}$$,但Fe过量时可能生成$$\mathrm{Fe^{2+}}$$。

总H+来自$$2.5 \mathrm{mol}$$ $$\mathrm{H_{2}SO_{4}}$$,即$$5 \mathrm{mol}$$ H+;$$\mathrm{NO_{3}^{-}}$$为$$4 \mathrm{mol}$$;Fe为$$1.5 \mathrm{mol}$$。

先计算完全反应所需:每生成1 mol NO需1 mol $$\mathrm{NO_{3}^{-}}$$、4 mol H+和1 mol Fe(生成$$\mathrm{Fe^{3+}}$$)。

H+限制:最大NO生成量为$$5/4 = 1.25 \mathrm{mol}$$。

Fe过量,但H+不足,实际生成NO 1.25 mol。

A. 反应后生成NO的体积为28 L:错误,未指明状态,标准状况下为28 L,但题目未说明。

B. 所得溶液$$\mathrm{c(Fe^{3+}) : c(Fe^{2+}) = 1 : 1}$$:可能,部分Fe被氧化为$$\mathrm{Fe^{3+}}$$,部分与剩余$$\mathrm{SO_{4}^{2-}}$$形成$$\mathrm{Fe^{2+}}$$,需计算。

C. 所得溶液$$\mathrm{c(NO_{3}^{-})} = 2.75 \mathrm{mol/L}$$:错误,浓度取决于体积,未给出体积。

D.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mathrm{FeSO_{4}}$$:错误,还有$$\mathrm{K_{2}SO_{4}}$$等。

详细计算:消耗H+ 5 mol,$$\mathrm{NO_{3}^{-}}$$ 1.25 mol,Fe 1.25 mol(生成$$\mathrm{Fe^{3+}}$$)。剩余Fe 0.25 mol,与$$\mathrm{Fe^{3+}}$$反应:$$\mathrm{Fe} + 2\mathrm{Fe^{3+}} \rightarrow 3\mathrm{Fe^{2+}}$$,消耗0.25 mol Fe和0.5 mol $$\mathrm{Fe^{3+}}$$,生成0.75 mol $$\mathrm{Fe^{2+}}$$。最终$$\mathrm{Fe^{3+}}$$剩余0.75 mol,$$\mathrm{Fe^{2+}}$$ 0.75 mol,比例1:1。

答案:B

7. 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正确,气溶胶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 《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青矾厂气是NO和NO2:错误,绿矾分解生成SO2和SO3,不是氮氧化物。

C.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正确,$$\mathrm{Fe} + \mathrm{CuSO_{4}} \rightarrow \mathrm{Cu} + \mathrm{FeSO_{4}}$$。

D.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正确,剂钢是钢的一种。

答案:B

8. 闽南沿海盛产牡蛎。蛎灰又称蜃灰,俗名白玉,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传统建筑材料。蛎壳的煅烧,据《天工开物》介绍,将蛎房“叠煤架火燔成,与前石灰共法。”。将蛎灰溶于水可制成碱液。蛎壳、蛎灰的主要成分是( )。

蛎壳主要成分为$$\mathrm{CaCO_{3}}$$,煅烧后生成$$\mathrm{CaO}$$,蛎灰为$$\mathrm{CaO}$$,溶于水生成碱液$$\mathrm{Ca(OH)_{2}}$$。

A. $$\mathrm{CaCO_{3}, CaO}$$:正确,蛎壳是$$\mathrm{CaCO_{3}}$$,蛎灰是$$\mathrm{CaO}$$。

B. $$\mathrm{CaO, CaCO_{3}}$$:顺序错误。

C. $$\mathrm{SiO_{2}, CaCO_{3}}$$:错误。

D. $$\mathrm{NaCl, CaO}$$:错误。

答案:A

9. svg异常,非svg图片。

A. “浸渣”的主要成分为$$\mathrm{Al_{2}O_{3}, SiO_{2}}$$:可能正确,常见于矿石处理。

B. “净化、除杂”时需除去浸取液中的五种金属阳离子:未明确,可能错误。

C. “滤液”可应用于生产某种铵态氮肥:可能正确,如含铵盐。

D. 调节溶液pH至中性,$$\mathrm{MnCO_{3}}$$的溶解度逐渐增大:错误,$$\mathrm{MnCO_{3}}$$溶解度随pH降低而增大,中性时溶解度较小。

答案:D(基于溶解度知识)

10. 优美典雅的诗句中,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化学内容,映射着诗意的化学光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黄和木炭:正确。

B.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mathrm{CaCO_{3}}$$高温下分解成为$$\mathrm{CaO}$$和$$\mathrm{CO_{2}}$$:正确。

C.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高温下用CO还原FeO炼铁:错误,炼铁主要是还原$$\mathrm{Fe_{2}O_{3}}$$或$$\mathrm{Fe_{3}O_{4}}$$,不是FeO。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石蜡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正确。

答案:C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