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

胶体的制备-物质的组成知识点专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吉林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5.99999999999999%

2025-09-03
胶体的制备-物质的组成知识点专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吉林省等高中化学,平均正确率55.99999999999999%
1、['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有色玻璃、云、雾都属于胶体,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向$${{F}{e}{C}{{l}_{3}}}$$溶液中逐滴加入适量$${{N}{a}{O}{H}}$$溶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C.胶体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 \sim1 0 0 \mathrm{n m}$$

D.用$$0. 0 1 0 \mathrm{m o l F e C l_{3}}$$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中含胶体粒子也为$$0. 0 1 0 \mathrm{m o l}$$

3、['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胶体的制备',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鉴别',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 '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盐类水解的应用']

正确率40.0%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和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 $${{F}{e}{C}{{l}_{3}}}$$ 溶液中加入浓 $${{N}{a}{O}{H}}$$ 溶液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 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
$${{B}}$$ 向 $${{C}{{o}_{2}}{{O}_{3}}}$$ 中滴入浓盐酸 产生黄绿色气体 氧化性: $$\mathrm{C l_{2}} > \mathrm{C o_{2} O_{3}}$$
$${{C}}$$ 向某溶液中滴加 $$\mathrm{K_{3} [ F e ( C N )_{6} ]}$$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
$${{D}}$$ 向 $$\mathrm{N a H C O_{3}}$$ 溶液中滴加 $$\mathrm{N a A l O}_{2}$$ 溶液 有白色沉淀和气体产生 $${{A}{l}{{O}^{−}_{2}}}$$ 与 $${{H}{C}{{O}^{−}_{3}}}$$ 发生了双水解反应

C

A.$${{A}}$$

B.$${{B}}$$

C.$${{C}}$$

D.$${{D}}$$

4、['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过滤、分离与注入溶液的仪器']

正确率80.0%下列有关胶体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B.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加$${{F}{e}{C}{{l}_{3}}}$$的饱和溶液煮沸得红褐色沉淀

C.用石膏或卤水点制豆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5、['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含$${{0}{.}{1}}$$$${{m}{o}{l}}$$$${{F}{e}{C}{{l}_{3}}}$$溶质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为$${{0}{.}{1}}$$$${{m}{o}{l}}$$

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mathrm{F e ( O H )_{3}}$$悬浊液$$> \mathrm{F e ( O H )_{3}}$$胶体$$> \mathrm{F e C l_{3}}$$溶液

D.可通过观察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来区别溶液和胶体

6、['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胶体的制备',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对物质分类的考查', '化学与STSE']

正确率80.0%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别$${{C}{u}{S}{{O}_{4}}}$$溶液和$$\mathrm{F e \ ( O H )_{\ l 3}}$$胶体

B.将$$\mathrm{F e \ ( O H )_{\ l 3}}$$胶体过滤,在滤纸上析出$$\mathrm{F e \ ( O H )_{\ l 3}}$$固体

C.将饱和$${{F}{e}{C}{{l}_{3}}}$$溶液滴入沸水中至红褐色,可得到$$\mathrm{F e \ ( O H )_{\ l 3}}$$胶体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mathrm{1 \sim1 0 0 n m}$$之间

7、['胶体的制备', '离子推断', '铁',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铝的性质']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一定有$$\mathrm{C O_{3}^{2-}}$$

B.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C.制备$$\mathrm{F e \ ( O H )_{\ l 3}}$$胶体,通常是将$$\mathrm{F e \ ( O H )_{\ l 3}}$$固体溶于热水中

D.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9、['胶体的制备', '焰色试验', '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原理']

正确率60.0%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正确的是(

D

A.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饱和的$${{F}{e}{C}{{l}_{3}}}$$溶液中制取$$\mathrm{F e \ ( O H )_{\ l 3}}$$胶体

B.氯气泄漏后应顺风向低处跑

C.金属钠着火立刻用湿布盖灭

D.做完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用稀盐酸清洗

10、['苯的物理性质', '胶体的制备',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鉴别', '实验药品、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的作用', '氨的实验室制法', '氢氧化铁', '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物理方法', '亚铁离子、亚铁盐']

正确率60.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证明还原性: $$\mathrm{I^{-}} > \mathrm{F e}^{2+}$$ 向 $${{F}{e}{{I}_{2}}}$$ 和 $${{K}{S}{C}{N}}$$ 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再加入 $${{C}{C}{{l}_{4}}{,}}$$ 振荡
$${{B}}$$ 制备 $$\mathrm{F e ( O H )_{3}}$$ 胶体 向饱和 $${{F}{e}{C}{{l}_{3}}}$$ 溶液中滴加氨水并不断搅拌
$${{C}}$$ 分离苯和四氯化碳 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D}}$$ 制取 $${{N}{{H}_{3}}}$$ 直接加热 $${{N}{{H}_{4}}{C}{l}}$$ 固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A

A.$${{A}}$$

B.$${{B}}$$

C.$${{C}}$$

D.$${{D}}$$

1、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色玻璃、云、雾都属于胶体,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 向$$FeCl_3$$溶液中逐滴加入适量$$NaOH$$溶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C. 胶体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 \sim 100 nm$$

D. 用$$0.010 mol FeCl_3$$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中含胶体粒子也为$$0.010 mol$$

解析:

A. 有色玻璃是固溶胶,云和雾是气溶胶,都属于胶体,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正确。

B. 向$$FeCl_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是$$Fe(OH)_3$$沉淀,不是胶体,错误。

C. 胶体是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sim 100 nm$$之间,正确。

D. 胶体粒子是多个$$Fe(OH)_3$$分子的集合体,数量远小于$$0.010 mol$$,错误。

正确答案:A、C

3、下列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和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向$$FeCl_3$$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
B向$$Co_2O_3$$中滴入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氧化性:$$Cl_2 > Co_2O_3$$
C向某溶液中滴加$$K_3[Fe(CN)_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溶液中存在亚铁离子
D向$$NaHCO_3$$溶液中滴加$$NaAlO_2$$溶液有白色沉淀和气体产生$$AlO_2^-$$与$$HCO_3^-$$发生了双水解反应

解析:

A. 加入浓$$NaOH$$得到的是$$Fe(OH)_3$$沉淀,不是胶体,错误。

B. 产生$$Cl_2$$说明$$Co_2O_3$$氧化了$$Cl^-$$,氧化性$$Co_2O_3 > Cl_2$$,结论错误。

C. $$K_3[Fe(CN)_6]$$与$$Fe^{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滕氏蓝),正确。

D. $$AlO_2^-$$和$$HCO_3^-$$发生双水解:$$AlO_2^- + HCO_3^- + H_2O = Al(OH)_3 \downarrow + CO_3^{2-}$$,无气体产生,现象错误。

正确答案:C

4、下列有关胶体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B. 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加$$FeCl_3$$的饱和溶液煮沸得红褐色沉淀

C. 用石膏或卤水点制豆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D. 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解析:

A. 雾是气溶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正确。

B. 煮沸得到的是沉淀,不是胶体,错误。

C. 点豆腐是胶体的聚沉,正确。

D. 渗析可除去胶体中的小分子杂质,正确。

不正确答案:B

5、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B. 含$$0.1 mol FeCl_3$$溶质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为$$0.1 mol$$

C.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_3$$悬浊液$$ > Fe(OH)_3$$胶体$$ > FeCl_3$$溶液

D. 可通过观察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来区别溶液和胶体

解析:

A. 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错误。

B. 胶体粒子是多个分子的集合体,数量小于$$0.1 mol$$,错误。

C. 悬浊液粒子$$ > 100 nm$$,胶体粒子$$1 \sim 100 nm$$,溶液粒子$$ < 1 nm$$,正确。

D. 胶体和溶液都可能澄清透明,无法肉眼区分,错误。

正确答案:C

6、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别$$CuSO_4$$溶液和$$Fe(OH)_3$$胶体

B. 将$$Fe(OH)_3$$胶体过滤,在滤纸上析出$$Fe(OH)_3$$固体

C. 将饱和$$FeCl_3$$溶液滴入沸水中至红褐色,可得到$$Fe(OH)_3$$胶体

D.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 \sim 100 nm$$之间

解析:

A. 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正确。

B. 胶体能透过滤纸,不会析出固体,错误。

C. 这是制备$$Fe(OH)_3$$胶体的正确方法,正确。

D. 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大小,正确。

错误叙述:B

7、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一定有$$CO_3^{2-}$$

B. 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瓷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C. 制备$$Fe(OH)_3$$胶体,通常是将$$Fe(OH)_3$$固体溶于热水中

D.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解析:

A. 还可能是$$HCO_3^-$$或$$SO_3^{2-}$$等,错误。

B. 瓷坩埚含$$SiO_2$$,会与$$NaOH$$反应,错误。

C. $$Fe(OH)_3$$固体不溶于水,错误。

D. $$Al$$与$$NaOH$$反应,$$Fe$$不反应,可过滤分离,正确。

正确答案:D

9、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正确的是( )。

A. 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饱和的$$FeCl_3$$溶液中制取$$Fe(OH)_3$$胶体

B. 氯气泄漏后应顺风向低处跑

C. 金属钠着火立刻用湿布盖灭

D. 做完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用稀盐酸清洗

解析:

A. 得到沉淀,不是胶体,错误。

B. 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应逆风向高处跑,错误。

C. 钠与水反应,不能用湿布,错误。

D. 稀盐酸可清洗铂丝上的残留物,正确。

正确答案:D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证明还原性:$$I^- > Fe^{2+}$$向$$FeI_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再加入$$CCl_4$$,振荡
B制备$$Fe(OH)_3$$胶体向饱和$$FeCl_3$$溶液中滴加氨水并不断搅拌
C分离苯和四氯化碳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D制取$$NH_3$$直接加热$$NH_4Cl$$固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解析:

A. 氯水先氧化$$I^-$$($$CCl_4$$层显紫色),后氧化$$Fe^{2+}$$(溶液变红),可证明还原性$$I^- > Fe^{2+}$$,正确。

B. 加氨水得到$$Fe(OH)_3$$沉淀,错误。

C. 苯和$$CCl_4$$互溶,无法分液,错误。

D. $$NH_4Cl$$分解生成$$NH_3$$和$$HCl$$,冷却又化合,无法制取$$NH_3$$,错误。

正确答案:A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