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Z}}$$可与$${{X}}$$形成淡黄色化合物$${{Z}_{2}{{X}_{2}}}$$,$${{X}}$$、$${{W}}$$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简单离子的半径:$${{Z}{>}{Y}}$$
B.简单离子的还原性:$${{X}{>}{W}}$$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
D.$${{Z}_{2}{{X}_{2}}}$$属于共价化合物
3、['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正确率40.0%在$$2 \mathrm{F e} \mathrm{B r}_{2}+3 \mathrm{C l}_{2}=2 \mathrm{F e} \mathrm{C l}_{3}+2 \mathrm{B r}_{2}$$的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C
A.$${{F}{e}}$$
B.$${{B}{r}}$$
C.$${{F}{e}}$$和$${{B}{r}}$$
D.$${{C}{l}}$$
4、['无机物的性质及应用', '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氢氧化铜', '铁', '氧化钠', '硝酸的强氧化性', '卤素单质的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氢氧化铁', '氢氧化铝', '氧化铝']正确率60.0%$${{“}}$$类推$${{”}}$$这种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有时会产生错误结论,因此类推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正确与否。下列几种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B
A.$${{N}{{a}_{2}}{O}}$$可以溶于冷水,$${{A}{{l}_{2}}{{O}_{3}}}$$也可以溶于冷水
B.$$\mathrm{A l ~ ( O H )_{\Lambda_{3} ~}, \Gamma~ C u ~ ( O H )_{\Lambda_{2}} ~}$$受热易分解,则$$\mathrm{F e \ ( O H )_{\ l 3}}$$受热也易分解
C.$${{C}{a}{C}{{O}_{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_{2}}}$$,推测$${{C}{a}{S}{{O}_{3}}}$$与稀硝酸反应生成$${{S}{{O}_{2}}}$$
D.$${{F}{e}}$$与$${{C}{{l}_{2}}}$$反应生成$${{F}{e}{C}{{l}_{3}}}$$,则$${{F}{e}}$$可与$${{I}_{2}}$$反应生成$${{F}{e}{{I}_{3}}}$$
5、['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二氧化硫的性质', '卤素单质的性质',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铁离子、铁盐', '亚铁离子、亚铁盐']正确率60.0%根据反应:
$$\oplus\mathrm{~ I_{2}+S O_{2}+2 H_{2} O}=\mathrm{H_{2} S O_{4}+2 H I}$$
$$\mathrm{\oplus\ 2 F e C l_{3}+2 H I=2 F e C l_{2}+I_{2}+2 H C I}$$
$$\mathrm{\oplus\ 2 F e C l_{2}+C l_{2}=2 F e C l_{3}}$$
可知:$$I^{-}, ~ F e^{2+}, ~ C l^{-}, ~ S O_{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
A.$$\mathrm{S O_{2}} > \mathrm{I^{-}} > \mathrm{F e}^{2+} > \mathrm{C l^{-}}$$
B.$$\mathrm{C l^{-} > F e^{2+} > S O_{2} > F}$$
C.$$\mathrm{F e}^{2+} > \mathrm{I^{-}} > \mathrm{C I^{-}} > \mathrm{S O_{2}}$$
D.$$\mathrm{I^{-} > F e^{2+} > C I^{-} > S O_{2}}$$
6、['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正确率60.0%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B
A.原子半径:$${{S}{>}{C}{l}}$$
B.热稳定性:$$N a_{2} C O_{3} > N a H C O_{3}$$
C.还原性:$$I^{-} > B r^{-}$$$${}$$
D.酸性:$$H_{2} S O_{4} > H_{3} P O_{4}$$
7、['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离能的理解及应用',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正确率40.0%$${{X}}$$、$${{Y}}$$为第三周期元素、$${{Y}}$$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二者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以$${{[}{X}{{Y}_{4}}}$$$${{]}^{+}}$$$${{[}{X}{{Y}_{6}}}$$$${{]}^{−}}$$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原子半径:$${{X}{>}{Y}}$$
B.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X}{>}{Y}}$$
C.同周期元素形成的单质中$${{Y}}$$氧化性最强
D.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小于$${{X}}$$的元素有$${{4}}$$种
8、['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铁',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得电子越多,其氧化性越强
B.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C.要完成$$\mathrm{K M n O}_{4} \to\mathrm{M n O}_{2}$$的转化,必须加入还原剂
D.在化学反应中$${{F}{e}}$$一定只作还原剂
9、['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正确率6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含有最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B.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C.元素原子在反应中失电子越多,还原性就越强
D.反应中同一反应物可能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2、解析: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3倍,次外层为2或8,若次外层为2则最外层为6(氧),若次外层为8则最外层为24(不合理),故X为氧(O)。Z与X形成淡黄色化合物Z₂X₂,即过氧化物,Z为钠(Na)。X、W最外层电子数相同,W为硫(S)。Y原子序数在O和Na之间,为氟(F)或氖(Ne),但为主族元素,故Y为氟(F)。
A. 简单离子半径:Na⁺ < F⁻(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Na⁺ > F⁻,半径Na⁺ < F⁻),错误
B. 简单离子还原性:O²⁻ > S²⁻(同主族从上到下还原性增强),正确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 > H₂O(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氢化物稳定性增强),错误
D. Na₂O₂为离子化合物,错误
答案:B
3、解析:反应$$2FeBr_2 + 3Cl_2 = 2FeCl_3 + 2Br_2$$
Fe从+2价升至+3价(被氧化),Br从-1价升至0价(被氧化),Cl从0价降至-1价(被还原)
被氧化的元素是Fe和Br
答案:C
4、解析:类推结论检验
A. Na₂O可溶于冷水,但Al₂O₃不溶于冷水(两性氧化物,难溶于水),错误
B. Al(OH)₃和Cu(OH)₂受热易分解,Fe(OH)₃受热也易分解(正确,不溶性碱受热分解)
C. CaCO₃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₂,CaSO₃与稀硝酸反应会被氧化为CaSO₄,不生成SO₂,错误
D. Fe与Cl₂反应生成FeCl₃,但Fe与I₂反应生成FeI₂(I₂氧化性较弱),错误
答案:B
5、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
反应①:$$I_2 + SO_2 + 2H_2O = H_2SO_4 + 2HI$$,还原性SO₂ > I⁻
反应②:$$2FeCl_3 + 2HI = 2FeCl_2 + I_2 + 2HCl$$,还原性I⁻ > Fe²⁺
反应③:$$2FeCl_2 + Cl_2 = 2FeCl_3$$,还原性Fe²⁺ > Cl⁻
故还原性顺序:SO₂ > I⁻ > Fe²⁺ > Cl⁻
答案:A
6、解析:元素周期律应用
A. 原子半径S > Cl: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可用周期律解释
B. 热稳定性Na₂CO₃ > NaHCO₃:碳酸盐稳定性大于酸式盐,与化学键有关,不能用周期律解释
C. 还原性I⁻ > Br⁻:同主族从上到下阴离子还原性增强,可用周期律解释
D. 酸性H₂SO₄ > H₃PO₄:同周期从左到右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增强,可用周期律解释
答案:B
7、解析:Y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6,设最高正价为a,最低负价为b,则a + |b| = 8,a - |b| = 6,解得a=7,b=-1,Y为氯(Cl)。X为第三周期元素,形成[XY₄]⁺[XY₆]⁻形式的化合物,推测为[PCl₄]⁺[PCl₆]⁻,故X为磷(P)。
A. 原子半径P > Cl:同周期从左到右半径减小,正确
B. 简单氢化物还原性PH₃ > HCl:P的非金属性弱于Cl,氢化物还原性PH₃ > HCl,正确
C. 同周期元素单质中Cl₂氧化性最强(除稀有气体),正确
D. 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小于P的元素:Na、Mg、Al、Si共4种(P的3p轨道半充满,第一电离能大于S),正确
答案:无错误选项(原题要求选错误说法,但根据解析各项均正确)
8、解析:氧化还原概念判断
A. 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能力有关,但与得电子数量无关,错误
B. 阳离子可能有还原性(如Fe²⁺),阴离子可能有氧化性(如MnO₄⁻),错误
C. $$KMnO_4 \to MnO_2$$中Mn从+7价降至+4价,需加入还原剂,正确
D. Fe在反应中可能作还原剂,也可能作氧化剂(如Fe与稀酸反应作还原剂,Fe与更活泼金属盐反应作氧化剂),错误
答案:C
9、解析:氧化还原概念判断
A. 含有最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如NaCl中Cl为最高价但无氧化性),错误
B. 阳离子可能有还原性(如Sn²⁺),阴离子可能有氧化性(如Cr₂O₇²⁻),错误
C. 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难易有关,与失电子数量无关,错误
D. 同一反应物可能既被氧化又被还原(如歧化反应),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