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都可以通过加聚反应得到
B.等质量$${{C}{{H}_{4}}}$$和$${{C}_{4}{{H}_{8}}}$$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C}{{H}_{4}}}$$的耗氧量小于$${{C}_{4}{{H}_{8}}}$$
C.苯与溴水混合,反复振荡后溴水层褪色,这是由于发生了取代反应
D.在酸性条件下,$$C H_{3} C O^{1 8} O C_{2} H_{5}$$的水解产物是$$\mathrm{C H_{3} C O^{1 8} O H}$$和$$\mathrm{C_{2} H_{5} \, O H}$$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与评价', '卤素单质的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正确率60.0%卤素包括$$\mathrm{F \cdot~ C l \cdot~ B r \cdot~ I}$$等元素,也是重要的成盐元素。$$F_{2}, ~ C l_{2}, ~ B r_{2}, ~ I_{2}$$都具有氧化性,其氧化性$$\mathrm{F_{2}} > \mathrm{C l_{2}} > \mathrm{B r_{2}} > \mathrm{I_{2}}, \mathrm{F_{2}}$$与水剧烈反应,$${{C}{{l}_{2}}}$$能把溴从溴化物中置换出来,其余以此类推。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
A.$$\mathrm{B r_{2}+2 K F=F_{2}+2 K B r}$$
B.$$\mathrm{C l_{2}+2 K I=I_{2}+2 K C I}$$
C.$$\mathrm{C l_{2}+2 N a B r}=\mathrm{B r}$$$$\mathrm{_2+2 N a C l}$$
D.$$\mathrm{B r_{2}+2 K I=I_{2}+2 K B r}$$
3、['取代反应',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乙烯的加成反应', '有机物燃烧计算', '卤素单质的性质', '化学常用计量及综合应用', '根据元素种类、原子个数、有机物类别确定分子式', '乙烯的聚合反应', '含碳碳双键物质的性质', '烯烃的加成反应', '其他情况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正确率40.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乙烯与苯都能使溴水褪色,但褪色原理不同
B.$${{1}}$$$${{m}{o}{l}}$$丙烯与$${{C}{{l}_{2}}}$$完全加成,然后与足量$${{C}{{l}_{2}}}$$发生取代反应,共消耗氯气$${{4}{m}{o}{l}}$$
C.顺$${{−}{2}{−}}$$丁烯与反$${{−}{2}{−}}$$丁烯与氢气加成的产物相同
D.等物质的量的苯和苯甲酸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量相等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卤素单质的性质']正确率60.0%关于卤素(用$${{X}}$$表示)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mathrm{X_{2}+H_{2} O} \sqcup\mathrm{H X O}+\mathrm{H X}$$表示
B.虽然$${{C}{l}}$$的非金属性比$${{B}{r}}$$的强,但盐酸的酸性比氢溴酸的酸性弱
C.卤素单质的密度从$${{F}_{2}}$$$${{→}}$$$${{I}_{2}{,}}$$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
D.卤素原子半径越小,对应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5、['无机物的性质及应用',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钠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钠与水反应原理', '卤素单质的性质',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率40.0%依据下列事实所得出的结论或推测正确的是()
事实 | 结论或推测 | |
$${{A}}$$ | $${{N}{a}}$$ 与冷水激烈反应,生成 $${{H}_{2}}$$ | $${{M}{g}}$$ 与沸水迅速反应,生成 $${{H}_{2}}$$ |
$${{B}}$$ | $${{F}_{2}}$$ 与 $${{H}_{2}}$$ 暗处剧烈化合,生成的 $${{H}{F}}$$ 很稳定 | $${{I}_{2}}$$ 与 $${{H}_{2}}$$ 加热也能化合,生成的 $${{H}{I}}$$ 也很稳定 |
$${{C}}$$ | $${{N}{a}}$$ 与 $${{O}_{2}}$$ 加热反应生成 $${{N}{{a}_{2}}{{O}_{2}}}$$ | $${{I}{A}}$$ 元素单质与 $${{O}_{2}}$$ 加热反应均生成过氧化物 |
$${{D}}$$ | $${{H}_{3}{P}{{O}_{4}}}$$ 是中强酸, $${{A}{s}}$$ 是 $${{P}}$$ 的同主族非金属元素 | $$\mathrm{H_{3} \, A s O_{4}}$$ 是强酸 |
A
A.$${{A}}$$
B.$${{B}}$$
C.$${{C}}$$
D.$${{D}}$$
6、['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卤素单质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正确率60.0%$${{2}{0}{1}{6}}$$年$${{6}}$$月$${{8}}$$日,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正式宣布:将合成化学元素第$${{1}{1}{3}}$$号$${{(}}$$缩写为$$\mathrm{N h} \, ), \, 1 1 5$$号$$( \mathrm{M c} ), ~ \mathrm{1 1 7}$$号$${{(}{T}{s}{)}}$$和$${{1}{1}{8}}$$号$${{(}{O}{g}{)}}$$提名为化学新元素。下列相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C
A.$${{O}{g}}$$是第七周期$${、}$$零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稳定
B.$${{N}{h}}$$是第七周期$${、{Ⅲ}{A}}$$族的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属于强碱
C.$${{M}{c}}$$是第七周期$${、{Ⅴ}{A}}$$族的元素,有$$- 3. ~+3. ~+5$$等价态
D.$${{T}{s}}$$是第七周期$${、{Ⅶ}{A}}$$族的元素,单质常温下是深色固体
7、['铁',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及性质', '卤素单质的性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类比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B
A.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所以碱金属单质熔沸点也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升高
B.$${{N}{a}}$$能与冷水反应,推测$${{C}{s}}$$也能与冷水反应
C.$${{F}{e}}$$与$${{C}{{l}_{2}}}$$反应生成$${{F}{e}{C}{{l}_{3}}}$$,推测$${{F}{e}}$$与$${{S}}$$反应生成$${{F}{{e}_{2}}{{S}_{3}}}$$
D.$${{C}{{O}_{2}}}$$不能与$$\mathrm{B a \ ( \bf N O_{3} )}_{\Delta2}$$反应,所以$${{S}{{O}_{2}}}$$也不能与$$\mathrm{B a \ ( \bf N O_{3} )}_{\Delta2}$$反应
8、['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沉淀溶解平衡', '二氧化硫的性质', '卤素单质的性质', '沉淀的转化', '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偏铝酸盐', '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率40.0%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将 $${{S}{{O}_{2}}}$$ 气体通入 $$\mathrm{B a ( N O_{3} )_{2}}$$ 溶液 | 有白色沉淀 | $${{S}{{O}_{2}}}$$ 中混有 $${{S}{{O}_{3}}}$$ |
$${{B}}$$ | 向 $$\mathrm{N a A l O}_{2}$$ 溶液中持续通入气体 $${{Y}}$$ | 先出现白色沉淀,最终沉淀又溶解 | $${{Y}}$$ 可能是 $${{C}{{O}_{2}}}$$ 气体 |
$${{C}}$$ | 向 $${{F}{e}{{I}_{2}}}$$ 的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氯水 | 溶液颜色变深 | $${{C}{{l}_{2}}}$$ 与 $$\mathrm{F e}^{2+}$$ 反应生成 $$\mathrm{F e}^{3+}$$ |
$${{D}}$$ | 向盛有 $${{K}{{I}_{3}}}$$ 溶液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溶液和 $${{A}{g}{N}{{O}_{3}}}$$ 溶液 | 前者溶液变蓝色,后者有黄色沉淀 | $${{K}{{I}_{3}}}$$ 溶液中存在平衡: $$\mathrm{I_{3}^{-} \rightleftharpoons I_{2}+I^{-}}$$ |
D
A.$${{A}}$$
B.$${{B}}$$
C.$${{C}}$$
D.$${{D}}$$
9、['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氯化氢、盐酸',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卤素单质的性质',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正确率40.0%短周期元素$${{R}}$$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代数和为$${{6}{,}}$$下列正确的是$${{(}{)}}$$
A
A.$${{R}}$$是第$${{V}{I}{I}{A}}$$族元素
B.$${{R}}$$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O}_{3}}}$$
C.$${{R}}$$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R}}$$的气态氢化物易溶于水显碱性
1.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正确,聚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均为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高分子化合物。B项错误,等质量时,CH4的氢含量更高,完全燃烧耗氧量更大。C项错误,苯与溴水发生的是萃取物理过程,而非取代反应。D项错误,酯水解时酰氧键断裂,产物为CH3COOH和C2H5^18OH。
2.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卤素氧化性顺序F2 > Cl2 > Br2 > I2,A项Br2不能置换F2,因为F2氧化性更强;B、C、D项均符合氧化还原规律,能够发生。
3.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错误,1mol丙烯与Cl2完全加成消耗1mol Cl2,生成C3H6Cl2;后续取代反应中6个H原子全部被取代需6mol Cl2,总耗氯气应为7mol。A项正确,乙烯使溴水褪色是加成反应,苯是萃取。C项正确,顺反异构体加氢后均得正丁烷。D项正确,苯甲酸(C7H6O2)与苯(C6H6)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4.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错误,F2与水反应特殊:2F2 + 2H2O → 4HF + O2,不遵循X2 + H2O ⇌ HXO + HX的通式。B项正确,氢卤酸酸性强弱与非金属性无关,HI > HBr > HCl > HF。C项正确,卤素单质密度随分子量增大而递增。D项正确,HF最稳定,符合原子半径越小氢化物越稳定的规律。
5.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正确,金属性Na > Mg,能与冷水反应推测Mg与沸水反应合理。B项错误,I2与H2反应可逆,HI不稳定易分解。C项错误,IA族中只有Li、Na、K能与O2生成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Rb、Cs产物更复杂。D项错误,同主族非金属性向下减弱,H3AsO4酸性弱于H3PO4。
6.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不合理,Nh(113号)是第13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应为两性氢氧化物,而非强碱。A项正确,Og是118号稀有气体元素。C项合理,Mc(115号)是第15族元素,典型价态有-3、+3、+5。D项合理,Ts(117号)是第17族元素,类比At应为固体。
7.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正确,碱金属活性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Cs能与冷水剧烈反应。A项错误,碱金属单质熔沸点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C项错误,Fe与S反应生成FeS而非Fe2S3。D项错误,SO2能被Ba(NO3)2氧化生成BaSO4沉淀,而CO2不能。
8.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正确,KI3溶液中存在I3^- ⇌ I2 + I^-平衡,加淀粉变蓝证明有I2,加AgNO3产生AgI沉淀证明有I^-。A项错误,白色沉淀是SO2被氧化生成的BaSO4。B项错误,CO2与NaAlO2反应生成Al(OH)3沉淀但不溶解。C项错误,溶液颜色变深是因I^-被氧化生成I2,而非Fe^{2+}被氧化。
9. 正确答案:B
解析:设最高正价为+x,最低负价为-(8-x),则x+(8-x)=6,解得x=7,故R为第ⅦA族元素。B项正确,最高价氧化物为R2O7。A项错误,应为第ⅦA族。C项错误,F是非金属性最强元素。D项错误,ⅦA族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如HCl、HB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