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短周期主族元素$$\mathrm{W. ~ X. ~ Y. ~ 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最简单的氢化物常温下为气体,是可燃冰的成分,$${{X}}$$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W}}$$和$${{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X}}$$的最外层电子数,$${{X}{、}{Z}}$$同主族。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A.常温下,$${{X}{、}{Z}}$$的单质与水反应均有弱酸生成
B.$$\mathbf{W. \ x. \ z}$$的最简单氢化物中,$${{H}{Z}}$$的热稳定性最强
C.$${{Y}}$$与$${{Z}}$$的化合物$${{Y}{{Z}_{3}}}$$是非电解质
D.$${{W}}$$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低于$${{X}}$$的氢化物的沸点
2、['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应用']正确率40.0%元素$${\bf X. ~ Y. ~ Z. ~ 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X}}$$ | $${{Y}}$$ | ||
$${{Z}}$$ | $${{W}}$$ |
C
A.原子半径$$\mathbf{Z} > \mathbf{W} > \mathbf{X} > \mathbf{Y}$$
B.若它们都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则酸性:$${{Y}{>}{X}}$$
C.若它们都有氢化物,则稳定性$${{X}{<}{W}}$$
D.若它们都是金属,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Z}{>}{X}}$$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 '铝的性质']正确率40.0%$$\mathrm{A. ~ B. ~ C. ~ D}$$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A}}$$和$${{C}}$$同主族,$${{B}}$$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为$${{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A}}$$的一种单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B.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D}{>}{A}}$$
C.$${{B}{、}{C}}$$的单质均可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D.$$\mathrm{A. ~ B. ~ C}$$三种元素均可以与$${{D}}$$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
4、['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氧化铝']正确率40.0%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元素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原子半径 $${{/}{m}{m}}$$ | $$0. 1 6 0$$ | $$0. 1 4 3$$ | $$0. 1 0 2$$ | $$\ 0. 0 8 9$$ | $$0. 0 7 4$$ |
主要化合价 | $${{+}{2}}$$ | $${{+}{3}}$$ | $$+ 6. ~-2$$ | $${{+}{2}}$$ | $${{−}{2}}$$ |
B
A.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甲$${、}$$丁的单质与同浓度稀盐酸反应速率:甲$${{<}}$$丁
B.乙与戊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甲$${、}$$乙$${、}$$丁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D.甲$${、}$$丙形成的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5、['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正确率60.0%某物质由$$\mathrm{X. ~ Y. ~ Z. ~ W. ~ R}$$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是所有原子中半径最小的,$${{Y}{、}{R}}$$同主族,$$Z \cdot\ W \cdot\ R$$同周期,$${{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Z}}$$是常见的金属,电子层数等于主族序数,$${{W}}$$单质是人类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熔沸点:$$X_{2} R > X_{2} Y$$
B.$${{W}{{Y}_{2}}}$$能与碱反应,但不能与任何酸反应
C.原子半径按$$\mathrm{X. ~ Y. ~ Z. ~ R. ~ W}$$的顺序依次增大
D.$${{Z}}$$与$${{Y}}$$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耐高温材料
7、['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离子化合物',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具有相同结构的多种离子的性质相关分析及判断']正确率40.0%$$\mathrm{W. ~ X. ~ Y. ~ Z}$$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W}}$$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X}^{−}{、}{{Y}^{+}}}$$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Z}}$$的阴离子不能发生水解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原子半径:$$Y > Z > X > W$$
B.简单氢化物的熔沸点:$$Z > X > W$$
C.$${{X}}$$与$${{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W < Z < X$$
8、['离子化合物', '电负性的理解及应用',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内吸引电子的能力大小可用一定数值$${{X}}$$来表示,若$${{X}}$$越大,则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在所形成的分子中成为负电荷一方。下面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X}}$$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元素 | $${{L}{i}}$$ | $${{B}{e}}$$ | $${{B}}$$ | $${{C}}$$ | $${{O}}$$ | $${{F}}$$ |
$${{X}}$$ 值 | $${{0}{.}{9}{8}}$$ | $${{1}{.}{5}{7}}$$ | $${{2}{.}{0}{4}}$$ | $${{2}{.}{5}{3}}$$ | $${{3}{.}{4}{4}}$$ | $${{4}{.}{0}{0}}$$ |
元素 | $${{N}{a}}$$ | $${{A}{l}}$$ | $${{S}{i}}$$ | $${{P}}$$ | $${{S}}$$ | $${{C}{l}}$$ |
$${{X}}$$ 值 | $${{0}{.}{9}{3}}$$ | $${{1}{.}{6}{1}}$$ | $${{1}{.}{9}{0}}$$ | $${{2}{.}{1}{9}}$$ | $${{2}{.}{5}{8}}$$ | $${{3}{.}{1}{6}}$$ |
B
A.通过分析$${{X}}$$值变化规律$$0. 9 3 < \mathrm{X} ~ ( \mathrm{M g} ) ~ < 1. 5 7$$
B.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S}{−}{N}}$$键,共用电子对偏向$${{S}}$$
C.$${{A}{l}{{F}_{3}}}$$为离子型化合物
D.预测元素周期表中,$${{X}}$$值最小的元素位置为第六周期$${{I}{A}}$$族(放射性元素除外)
9、['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化学能与物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 '元素周期表提供的元素信息',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正确率40.0%下列事实
B
A.碱性:$$\mathrm{N a O H > A l ( O H )_{3}}$$
B.相对原子质量:$${{A}{r}{>}{K}}$$
C.酸性:$$\mathrm{H C l O}_{4} > \mathrm{H I O}_{4}$$
D.稳定性:$$\mathrm{H_{2} O} > \mathrm{H_{2} S}$$
1. 解析:W的最简单氢化物为可燃冰成分(甲烷CH₄),故W为碳(C)。X是同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且与Z同主族,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通常为卤素,故X为氟(F),Z为氯(Cl)。W和Y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X的最外层电子数:碳最外层4电子,氟最外层7电子,故Y最外层电子数为3,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为铝(Al)。
A项:F₂与水反应生成HF和O₂,HF为弱酸;Cl₂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为强酸,HClO为弱酸,但Cl₂反应生成的是混合酸,描述"均有弱酸生成"不严谨,但通常认为正确;B项:最简单氢化物为CH₄、HF、HCl,HF热稳定性最强(键能最大),正确;C项:AlCl₃为共价化合物,但熔融态可导电,是电解质,错误;D项:CH₄沸点低于HF(HF存在氢键),但若比较其他氢化物如C₂H₆等则不一定,描述不准确。正确选项为B。
2. 解析:根据周期表位置,X和Y同周期,Z和W同周期且在X、Y下方。原子半径通常Z>W>X>Y(同主族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减小),A正确。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非金属性Y>X(同周期从左到右增强),B正确。氢化物稳定性:非金属性X>W(同主族从上到下减弱),故X的氢化物更稳定,C错误。若为金属,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Z>X(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D正确。不正确选项为C。
3. 解析:D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差为6,故为氯(Cl)(+7和-1)。A和C同主族,质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18,B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可能为Be或Al)。设A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C为a,B为n(电子层数)且最外层电子数为n,D最外层电子数为7。原子序数AH₂CO₃,正确;C项:B和C为Mg和Al,与NaOH反应放H₂,正确;D项:A、B、C与D形成共价化合物如CCl₄、MgCl₂为离子化合物,错误。故不正确选项为D。
4. 解析:原子半径甲0.160、乙0.143、丙0.102、丁0.089、戊0.074(nm)。化合价甲+2、乙+3、丙+6/-2、丁+2、戊-2。丙和戊有-2价,为氧族,丙半径较大为硫(S),戊为氧(O)。甲和丁+2价,半径甲>丁,甲为镁(Mg),丁为铍(Be)。乙+3价,半径0.143,为铝(Al)。
A项:Mg和Be与同浓度盐酸反应,Mg更快(金属性更强),故甲>丁,错误;B项:乙与戊形成的化合物为Al₂O₃,可与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正确;C项: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Mg(OH)₂>Be(OH)₂>Al(OH)₃,故甲>丁>乙,错误;D项:甲和丙形成的简单离子为Mg²⁺和S²⁻,核外电子数分别为10和18,不相等,错误。正确选项为B。
5. 解析:X原子半径最小,为氢(H)。Y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3倍,次外层为2,最外层6,故Y为氧(O)。R与Y同主族,为硫(S)。Z是常见金属,电子层数等于主族序数,为铝(Al)(第3周期ⅢA)。W单质为太阳能电池材料,为硅(Si)。原子序数H、O、Al、Si、S依次增大。
A项:熔沸点H₂S
7. 解析:W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2倍,次外层为2,最外层4,故W为碳(C)。X⁻和Y⁺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故X为氟(F)(F⁻),Y为钠(Na)(Na⁺)。Z的阴离子不能水解,为氯(Cl)(Cl⁻不水解)。
A项:原子半径Na>Cl>C>F,正确;B项:简单氢化物沸点HF>HCl>CH₄(HF有氢键),故Z
8. 解析:X值表示电负性。A项:Mg的X值应在Na(0.93)和Be(1.57)之间,正确;B项:S和N的X值分别为2.58和3.04(未给出,但N通常3.04),N>X,故电子对偏向N,错误;C项:AlF₃中电负性差>1.7,为离子化合物,正确;D项:X值最小为Fr(第六周期IA),正确。不正确选项为B。
9. 解析:A项:金属性Na>Al,碱性NaOH>Al(OH)₃,可用周期律解释;B项:相对原子质量Ar>K,但Ar原子序数18,K19,Ar相对原子质量39.95>K39.10,这是由于同位素丰度导致,与周期律无关;C项:非金属性Cl>I,酸性HClO₄>HIO₄,可用周期律解释;D项:非金属性O>S,稳定性H₂O>H₂S,可用周期律解释。故不能用周期律解释的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