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关于物质应用和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二氧化硫可用作纸浆的漂白剂,$${{P}_{2}{{O}_{5}}}$$可用于干燥$${{C}{{l}_{2}}}$$和$${{N}{{H}_{3}}}$$
B.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硅胶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
C.$${{C}{C}{{l}_{4}}}$$可用于鉴别溴水和碘水
D.$${{S}{i}{{O}_{2}}}$$既能与氢氟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S}{i}{{O}_{2}}}$$是两性氧化物
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 '卤素单质的性质', '电解质、非电解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C}{{O}_{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O}_{2}}}$$是电解质
B.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越多,氧化能力越强
C.用加热法可分离$${{I}_{2}}$$和$$\mathrm{N H_{4} H C O_{3}}$$两种固体
D.$${{C}{{l}_{2}}}$$的氧化性比$${{I}_{2}}$$强,而$${{I}^{−}}$$的还原性却比$${{C}{{l}^{−}}}$$强
3、['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铁',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四氧化三铁', '氧化铁', '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用途',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及比较', '卤素单质的性质']正确率60.0%下列实验中,实验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向 $${{K}{B}{r}{{O}_{3}}}$$ 溶液中加入 $${{C}{C}{{l}_{4}}}$$ 和氯水 | $${{C}{C}{{l}_{4}}}$$ 层呈橙色 | 氧化性: $$C l_{2} > B r_{2}$$ |
$${{B}}$$ | 向难溶的 $${{P}{b}{S}{{O}_{4}}}$$ 加入 $$\mathrm{C H_{3} C O O N H_{4}}$$ 溶液 | 得到无色溶液 | $$( \mathrm{C H_{3} C O O )}_{2} \mathrm{P b}$$ 是弱电解质 |
$${{C}}$$ | 向 $${{K}{N}{{O}_{3}}}$$ 和 $${{K}{O}{H}}$$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A}{l}}$$ ,微热,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试纸变为蓝色 | $${{N}{{O}^{−}_{3}}}$$ 被还原为 $${{N}{{H}_{3}}}$$ |
$${{D}}$$ | 高温加热炭粉与 $${{F}{{e}_{2}}{{O}_{3}}}$$ 的混合物 | 产物能被磁铁吸引 | 产物中含有 $${{F}{e}}$$ 或 $${{F}{{e}_{3}}{{O}_{4}}}$$ 中的一种或两种 |
A
A.$${{A}}$$
B.$${{B}}$$
C.$${{C}}$$
D.$${{D}}$$
4、['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 '硝酸的其他性质', '硝酸的强氧化性', '仪器能否加热、加热方式', '卤素单质的性质', '蒸发、蒸馏与灼烧的仪器', '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 '偏铝酸盐', '实验安全装置']正确率40.0%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frac{2} {3},$$液体也不能蒸干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不时移动试管,以免暴沸
C.可用稀硝酸鉴别$$\mathrm{M g I. ~ A g N O_{3} ~, ~ N a_{2} C O_{3} ~, ~ N a A l O_{2}}$$四种溶液
D.稀释浓硫酸时,如果戴有防护眼罩,可以把水慢慢倒入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5、['卤素单质的性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正确率40.0%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砹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B.$${{H}{A}{t}}$$很稳定
C.$${{A}{g}{A}{t}}$$不溶于水
D.砹单质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
6、['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卤素单质的性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正确率60.0%下列关于氯$${、}$$溴两种元素及其组成的物质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
A.稳定性:$$\mathrm{H C l < H B r}$$
B.非金属性:$$\mathrm{C l} > \mathrm{B r}$$
C.酸性:$$\mathrm{H C l O}_{4} > \mathrm{H B r O}_{4}$$
D.氧化性:$$\mathrm{C l}_{2} > \mathrm{B r}_{2}$$
7、['苯的物理性质', '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 '卤素单质的性质', '相似相溶原理及其应用', '对分离、提纯方法选择的考查']正确率60.0%下列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B
A.酒精和水
B.苯和水
C.碘和四氯化碳
D.汽油和 菜籽油
8、['久置的氯水和新制氯水、液氯的区别', '氯化氢、盐酸', '氯气的发现及物理性质', '次氯酸的性质', '卤素单质的性质',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对化学实验与环保的考查']正确率6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氯气是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③}$$新制氯水因含有$${{C}{{l}_{2}}}$$而呈黄绿色或浅黄绿色,有强的氧化性
$${④}$$检验$${{H}{C}{l}}$$气体中是否混有$${{C}{{l}_{2}}}$$的方法是将气体通过湿润的$${{K}{I}}$$淀粉试纸
$${⑤}$$除去$${{H}{C}{l}}$$气体中的$${{C}{{l}_{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
A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
D.$${③{⑤}}$$
9、['炔烃的结构、性质', '加成反应', '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 '根据要求书写同分异构体', '卤素单质的性质', '同分异构体确定的途径--官能团位置异构', '烯烃的加成反应', '同分异构体确定的途径--官能团异构']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某烃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mathrm{C H B r_{2} \, C B r_{2} \, C H_{2} \, C H_{3}},$$则与该烃不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是$${{(}}$$$${{)}}$$
D
A.$$\mathrm{C H} \equiv\mathrm{C-C H_{2} C H_{3}}$$
B.$$\mathrm{C H_{3} C \equiv C H}$$
C.$$\mathrm{C H_{3} C H_{2} C H}=\mathrm{C H_{2}}$$
D.$$\mathrm{C H_{2}=C H-C H=C H_{2}}$$
10、['C、Si的化学性质', '碳酸钠', '硝酸的保存、用途及工业制备', '卤素单质的性质']正确率40.0%下列物质的工业制备方法合理且可行的是$${{(}{)}}$$
D
A.制纯碱:饱和食盐水$$\stackrel{\mathrm{N H_{3}, C O_{2}}} {\rightarrow} \stackrel{\mathrm{N a H C O_{3}}} {\to} \stackrel{\mathrm{N a H C O_{3}}} {\to} \stackrel{\mathrm{N a_{2} C O_{3}}} {\to} \mathrm{N a_{2} C O_{3}}$$
B.制硝酸:$$\mathrm{N H_{4} C l} \stackrel{\triangle} {\rightarrow} \mathrm{N H_{3}} \stackrel{\mathrm{O_{2}}} {\nVdash\mathrm{H H_{3}}} \mathrm{N O} \stackrel{\mathrm{H_{2} O}} {\rightarrow} \mathrm{H N O_{3}}$$
C.制漂粉精:$$\mathrm{M n O_{2}} \frac{\mathrm{i k ~ \# l ~ E}} {\triangle} \mathrm{C l_{2}} \mathrm{C l_{2}} \mathrm{C a ( C l O )_{2}}$$
D.制高纯硅:石英砂$$焦炭$$粗硅$$) \stackrel{\mathrm{C l_{2}}} {\triangle} \mathrm{S i C l_{4}} \stackrel{\mathrm{H_{2}}} {\triangle} \mathrm{S i}$$
1、下列关于物质应用和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C)。
解析:A项错误,$$P_2O_5$$不能干燥$$NH_3$$(会反应生成磷酸铵);B项错误,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有毒,不可作食品保鲜剂;C项正确,$$CCl_4$$可萃取溴水和碘水,溴在$$CCl_4$$中呈橙红色,碘呈紫红色,可鉴别;D项错误,$$SiO_2$$与氢氟酸反应生成$$SiF_4$$和$$H_2O$$,不是两性氧化物的典型反应(两性氧化物需与酸和碱反应均生成盐和水),且$$SiO_2$$是酸性氧化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解析:A项错误,$$CO_2$$水溶液导电是因生成$$H_2CO_3$$,$$CO_2$$本身是非电解质;B项错误,氧化能力强弱与得电子能力有关,而非数量;C项错误,$$I_2$$和$$NH_4HCO_3$$加热均会分解($$I_2$$升华,$$NH_4HCO_3$$分解为$$NH_3$$、$$CO_2$$和$$H_2O$$),无法分离;D项正确,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碘,故$$Cl_2$$氧化性强于$$I_2$$,$$I^-$$还原性强于$$Cl^-$$。
3、下列实验中,实验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B)。
解析:A项正确,$$Cl_2$$氧化$$Br^-$$生成$$Br_2$$,$$CCl_4$$层呈橙色,证明氧化性$$Cl_2 > Br_2$$;B项错误,$$PbSO_4$$溶于$$CH_3COONH_4$$是因生成$$(CH_3COO)_2Pb$$(醋酸铅,可溶),但$$(CH_3COO)_2Pb$$是弱电解质不是结论,实验现象与结论不匹配;C项正确,$$Al$$在碱性条件下还原$$NO_3^-$$生成$$NH_3$$,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项正确,炭粉还原$$Fe_2O_3$$可能生成$$Fe$$或$$Fe_3O_4$$(均有磁性)。
4、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D)。
解析:A项正确,蒸馏时液量不超过$$\frac{2}{3}$$,防暴沸;B项正确,移动试管使受热均匀;C项正确,稀硝酸与$$MgI_2$$反应生成$$I_2$$(棕色),与$$AgNO_3$$无现象,与$$Na_2CO_3$$产生气体($$CO_2$$),与$$NaAlO_2$$先沉淀后溶解(生成$$Al(OH)_3$$再溶解);D项错误,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搅拌,反之易溅出危险。
5、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C)。
解析:A项错误,砹为黑色固体(卤素单质颜色加深);B项错误,$$HAt$$不稳定(卤化氢稳定性递减);C项正确,$$AgAt$$不溶于水(类似$$AgCl$$、$$AgBr$$、$$AgI$$);D项错误,砹单质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CCl_4$$。
6、下列关于氯、溴两种元素及其组成的物质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
解析:A项错误,稳定性$$HCl > HBr$$(氯非金属性更强);B项正确,非金属性$$Cl > Br$$;C项正确,酸性$$HClO_4 > HBrO_4$$;D项正确,氧化性$$Cl_2 > Br_2$$。
7、下列混合物中,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B)。
解析: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A项酒精和水互溶;B项苯和水不互溶,分层;C项碘和$$CCl_4$$互溶(溶解);D项汽油和菜籽油互溶(均为有机溶剂)。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解析:①正确;②正确,$$Cl_2 + 2NaOH \rightarrow NaCl + NaClO + H_2O$$;③正确,新制氯水含$$Cl_2$$呈黄绿色,有强氧化性;④正确,$$Cl_2$$氧化$$I^-$$生成$$I_2$$,使淀粉试纸变蓝;⑤错误,$$Cl_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小,但$$HCl$$易溶,此法可除$$Cl_2$$中$$HCl$$,反之不行。故①②③④正确。
9、某烃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CHBr_2CBr_2CH_2CH_3$$,则与该烃不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是(D)。
解析:生成物为$$CHBr_2CBr_2CH_2CH_3$$,说明原烃为炔烃或二烯烃,且为对称加成。原烃可能为$$CH_3CH_2C \equiv CH$$(1-丁炔)或$$CH_3C \equiv CCH_3$$(2-丁炔)。选项A、B、C均为炔烃(与原料同类),D为1,3-丁二烯(二烯烃,不同类别)。
10、下列物质的工业制备方法合理且可行的是(A)。
解析:A项正确,侯氏制碱法:$$NaCl + NH_3 + CO_2 + H_2O \rightarrow NaHCO_3 + NH_4Cl$$,$$2NaHCO_3 \xrightarrow{\Delta} Na_2CO_3 + CO_2 + H_2O$$;B项错误,工业制硝酸用$$NH_3$$催化氧化:$$4NH_3 + 5O_2 \xrightarrow{Pt} 4NO + 6H_2O$$,非$$NH_4Cl$$分解;C项错误,制漂粉精:$$2Cl_2 + 2Ca(OH)_2 \rightarrow Ca(ClO)_2 + CaCl_2 + 2H_2O$$,非用$$MnO_2$$制$$Cl_2$$再反应;D项错误,制高纯硅:$$SiO_2 + 2C \xrightarrow{高温} Si + 2CO$$(粗硅),$$Si + 2Cl_2 \xrightarrow{\Delta} SiCl_4$$,$$SiCl_4 + 2H_2 \xrightarrow{高温} Si + 4HCl$$,但流程中“石英砂$$焦炭$$粗硅$$) \stackrel{Cl_2}{\triangle} SiCl_4$$”表述不完整,且“)”符号多余,方法可行但书写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