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表为六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性质。
元素代号 | $${{X}}$$ | $${{Y}}$$ | $${{Z}}$$ | $${{Q}}$$ | $${{R}}$$ | $${{T}}$$ |
原子半径 $$/ 1 0^{-1 0} \mathrm{\, m}$$ | $${{0}{.}{3}{7}}$$ | $${{0}{.}{7}{4}}$$ | $${{0}{.}{7}{5}}$$ | $${{0}{.}{8}{2}}$$ | $${{0}{.}{9}{9}}$$ | $${{1}{.}{1}{0}}$$ |
主要化合价 | $${{+}{1}}$$ | $${{−}{2}}$$ | $${{+}{5}{、}{{−}{3}}}$$ | $${{+}{3}}$$ | $${{+}{7}{、}{{−}{1}}}$$ | $${{+}{5}{、}{{−}{3}}}$$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A.元素$${\bf X}. {\bf Y}. {\bf Z}$$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元素$${{R}}$$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一定为强酸
C.化合物$${{Q}{{R}_{3}}}$$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元素$${{Z}}$$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比元素$${{T}}$$的高
2、['化学能与物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正确率40.0%学习时通过比较$${、}$$归纳,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下列比较或归纳一定正确的是()
D
A.稳定性:$$N H_{3} < P H_{3} < A s H_{3}$$
B.离子半径:阴离子$${{>}}$$阳离子
C.熔沸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D.酸性:$$H_{2} S O_{4} > H_{3} P O_{4} > H_{2} S i O_{3}$$
3、['化学键的概念及类别', '晶体的类型与物质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离子键的形成、概念',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共价键的形成、概念',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正确率40.0%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bf X. ~ Y. ~ Z. ~ W}$$为短周期元素,$${{X}}$$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为$${{Z}}$$与$${{W}}$$原子序数之和的$$\frac{2}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 |||
$${{Y}}$$ | $${{Z}}$$ | $${{W}}$$ | |
$${{T}}$$ |
D
A.化合物$$\mathrm{Y X_{2}, ~ Z X_{2}}$$化学键类型和晶体类型均相同
B.$${\bf z}. ~ {\bf w}. ~ {\bf T}$$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C.五种元素中,只有$${{T}}$$是金属元素
D.$${{M}{g}}$$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Y}{{X}_{2}}}$$发生反应生成$${{Y}}$$单质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常见“10电子”、“18电子”微粒',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 '具有相同结构的多种离子的性质相关分析及判断']正确率40.0%已知$${\bf X}^{+} \,, ~ {\bf Y}^{2+} \,, ~ {\bf Z}^{-} \,, ~ {\bf W}^{2-}$$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bf X}, ~ {\bf Y}, ~ {\bf Z}, {\bf W}$$四种元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金属性:$${{X}{>}{Y}}$$,还原性:$${\bf Z}^{-} < {\bf W}^{2-}$$
B.原子半径:$$\mathbf{X} > \mathbf{Y} > \mathbf{W} > \mathbf{Z}$$
C.离子半径:$$\mathrm{Y^{2+} < X^{+} < Z^{-} < W^{2-}}$$
D.原子序数:$$\mathrm{Y} > \mathrm{X} > \mathrm{W} > \mathrm{Z}$$
6、['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正确率40.0%硒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Ⅵ{A}}$$族,下列对硒元素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硒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B.硒与氢气的反应比砷(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V}{A}}$$族)与氢气的反应慢
C.$$\mathrm{H_{2} S e O_{4}}$$的酸性比$$\mathrm{H_{3} \, A s O_{4}}$$弱
D.硒的原子半径比硫的大
7、['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正确率40.0%除第一周期外,关于同周期主族元素的下列变化规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B.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C.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D.从左到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8、['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解法制取铝',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常见“10电子”、“18电子”微粒', '元素的推断及综合应用', '氧化铝']正确率40.0%$$\mathrm{a. \ b. \ c. \ d. \ e. \ 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均不大于$${{2}{0}{。}}$$已知$${{a}}$$与$${{f}}$$同主族,$${{a}}$$分别与$${{b}{、}{c}}$$可形成$${{1}{0}}$$电子分子$${{X}}$$和$${{Y}{,}{b}}$$和$${{c}}$$形成的一种化合物$${{Z}}$$能造成温室效应,$${{d}}$$的氧化物$${{W}}$$具有两性,$${{e}}$$的单质$${{T}}$$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原子半径:$$\mathrm{f} > \mathrm{e} > \mathrm{d} > \mathrm{c} > \mathrm{b}$$
B.化合物$${{Z}}$$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
C.$${{Y}}$$和$${{Z}}$$在常温条件下不会发生反应
D.电解熔融的$${{W}}$$可以制备$${{d}}$$的单质
9、['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及性质', '化学试剂的保存与取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钠的保存、应用']正确率60.0%关于碱金属元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A.碱金属是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B.从上至下单质金属性逐渐减弱
C.$$\mathrm{L i. ~ N a. ~ K}$$单质均应保存在煤油中
D.$$\mathrm{L i. ~ N a. ~ K}$$燃烧均生成过氧化物
10、['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正确率60.0%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
A.$$\mathrm{N a. ~ M g. ~ A l. ~ S i}$$
B.$$\mathrm{C. ~ N. ~ O. ~ F}$$
C.$$\mathrm{F \cdot~ C l \cdot~ B r \cdot~ I}$$
D.$$\mathrm{L i. ~ N a. ~ K. ~ R b}$$
1. 根据表格数据:原子半径 $$X=0.37$$,$$Y=0.74$$,$$Z=0.75$$,$$Q=0.82$$,$$R=0.99$$,$$T=1.10$$;主要化合价 $$X=+1$$,$$Y=-2$$,$$Z=+5/-3$$,$$Q=+3$$,$$R=+7/-1$$,$$T=+5/-3$$。结合周期表规律:
$$X$$ 为 H(半径最小,+1价);$$Y$$ 为 O(-2价);$$Z$$ 为 N(+5/-3价);$$Q$$ 为 Al(+3价);$$R$$ 为 Cl(+7/-1价);$$T$$ 为 P(+5/-3价,半径大于N)。
A. $$X$$、$$Y$$、$$Z$$ 形成化合物如 $$NH_4NO_3$$ 为离子化合物,但 $$HNO_3$$ 为共价化合物,错误
B. $$R$$ 为 Cl,其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HClO$$ 为弱酸,错误
C. $$QR_3$$ 即 $$AlCl_3$$,Al 原子最外层仅6电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错误
D. $$Z$$ 为 N,其氢化物 $$NH_3$$ 存在分子间氢键,沸点高于 $$PH_3$$,正确
答案:D
2. A. 稳定性:$$NH_3 > PH_3 > AsH_3$$(非金属性N>P>As),错误
B. 离子半径需具体分析,如 $$Na^+$$(0.095 nm)与 $$F^-$$(0.133 nm)比较,阴离子>阳离子,但 $$Cl^-$$(0.181 nm)与 $$K^+$$(0.133 nm)也成立,不过 $$O^{2-}$$(0.140 nm)与 $$Mg^{2+}$$(0.065 nm)成立,但需注意例外(如 $$Li^+$$ 与 $$H^-$$),一般成立
C. 离子化合物如 NaCl(801°C)沸点高于共价化合物如 $$H_2O$$(100°C),但共价化合物如 SiO_2(高沸点)例外,不绝对
D. 酸性:$$H_2SO_4$$(强酸)> $$H_3PO_4$$(中强酸)> $$H_2SiO_3$$(弱酸),正确
答案:D
3. 设 $$X$$、$$Y$$、$$Z$$、$$W$$ 原子序数分别为 $$a$$、$$b$$、$$c$$、$$d$$,根据位置:$$X$$ 在第2周期,$$Y$$、$$Z$$、$$W$$ 在第3周期,$$T$$ 在第4周期。$$a + b = \frac{2}{3}(c + d)$$,结合周期表结构:
常见推断:$$X$$ 为 C(6),$$Y$$ 为 Si(14),$$Z$$ 为 P(15),$$W$$ 为 S(16),$$T$$ 为 As(33)。验证:6+14=20,15+16=31,20=20.67≈2/3×31,基本符合。
A. $$YX_2$$ 为 $$CSi_2$$(不存在常见化合物),实际 $$Y$$ 为 Si,$$X$$ 为 C,可能为 $$SiC$$(共价晶体,共价键),$$ZX_2$$ 为 $$P_2C$$(不常见),但 $$CO_2$$ 和 $$SiO_2$$ 化学键(共价键)和晶体类型(分子晶体 vs 原子晶体)不同,错误
B. $$Z$$、$$W$$、$$T$$ 为 P、S、As,最高价水化物酸性:$$H_3PO_4$$(中强)< $$H_2SO_4$$(强)> $$H_3AsO_4$$(弱),不依次增强,错误
C. $$X$$(C)、$$Y$$(Si)、$$Z$$(P)、$$W$$(S)均非金属,$$T$$(As)类金属,但周期表中 As 常被视为非金属,叙述不严谨
D. $$Mg$$ 与 $$YX_2$$(假设为 $$CO_2$$)反应:$$2Mg + CO_2 \rightarrow 2MgO + C$$,生成 $$Y$$(C)单质,正确
答案:D
4. $$X^+$$、$$Y^{2+}$$、$$Z^-$$、$$W^{2-}$$ 电子层结构相同,设均为 $$Ne$$ 型(10电子)。则:
$$X$$ 为 Na(11),$$Y$$ 为 Mg(12),$$Z$$ 为 F(9),$$W$$ 为 O(8)。
A. 金属性:Na > Mg,正确;还原性:$$F^-$$ < $$O^{2-}$$($$O^{2-}$$ 更易失电子),正确
B. 原子半径:Na(186 pm)> Mg(160 pm)> O(66 pm)> F(64 pm),但 O 和 F 接近,一般顺序为 Na > Mg > O > F,正确
C. 离子半径:$$Mg^{2+}$$(65 pm)< $$Na^+$$(95 pm)< $$F^-$$(133 pm)< $$O^{2-}$$(140 pm),正确
D. 原子序数:Y(Mg,12)> X(Na,11)> W(O,8)> Z(F,9),但 W(8)< Z(9),错误
答案:D
6. Se 在第4周期 VIA族,与 S 同族。
A. 非金属性 S > Se,故 $$H_2Se$$ 不如 $$H_2S$$ 稳定,错误
B. As 在第4周期 VA族,非金属性弱于 Se,故 Se 与 $$H_2$$ 反应较 As 容易,更快,错误
C. $$H_2SeO_4$$ 为强酸,$$H_3AsO_4$$ 为弱酸,故 $$H_2SeO_4$$ 酸性更强,错误
D. 同主族从上至下原子半径增大,Se > S,正确
答案:D
7.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至右:
A. 原子半径减小,正确
B. 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错误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正确
D.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正确
答案:B
8. $$a$$ 至 $$f$$ 原子序数递增且≤20,同主族:$$a$$ 与 $$f$$;$$a$$ 与 $$b$$、$$c$$ 形成10电子分子 $$X$$、$$Y$$:常见为 $$H_2O$$、$$NH_3$$、$$CH_4$$ 等,故 $$a$$ 为 H(1);$$b$$ 和 $$c$$ 形成化合物 $$Z$$ 造成温室效应:$$CO_2$$,故 $$b$$ 为 C(6),$$c$$ 为 O(8);$$d$$ 的氧化物 $$W$$ 两性:如 $$Al_2O_3$$,故 $$d$$ 为 Al(13);$$e$$ 的单质 $$T$$ 黄绿色气体:$$Cl_2$$,故 $$e$$ 为 Cl(17);$$a$$ 与 $$f$$ 同主族,$$f$$ 为 Na(11)。
A. 原子半径:Na(186 pm)> Al(143 pm)> Cl(99 pm)> O(66 pm)> C(77 pm),但 C > O,错误
B. $$Z$$ 为 $$CO_2$$,含 C=O 极性键,无非极性键,错误
C. $$Y$$ 为 $$H_2O$$ 或 $$NH_3$$($$a$$ 与 $$c$$ 形成),$$Z$$ 为 $$CO_2$$,$$CO_2 + H_2O \rightleftharpoons H_2CO_3$$,可反应,错误
D. $$W$$ 为 $$Al_2O_3$$,电解熔融 $$Al_2O_3$$ 制 Al,正确
答案:D
9. 碱金属元素:
A. 同周期中碱金属金属性最强,正确
B. 从上至下单质金属性增强,错误
C. Li 密度小于煤油,保存于石蜡中,错误
D. Li 燃烧生成 $$Li_2O$$,非过氧化物,错误
答案:A
10. 最高正价:
A. Na(+1)、Mg(+2)、Al(+3)、Si(+4),递增,正确
B. C(+4)、N(+5)、O(无正价)、F(无正价),不递增
C. F(无正价)、Cl(+7)、Br(+7)、I(+7),不递增
D. Li(+1)、Na(+1)、K(+1)、Rb(+1),不递增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