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svg异常
D
A.酶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B.底物与酶特定部位的结合具有专一性
C.图示过程能够保证酶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D.此图可表示$${{1}}$$分子蔗糖经酶催化后产生$${{2}}$$分子葡萄糖的过程
2、['酶的特性']正确率60.0%新采摘的玉米立即放入$${{8}{5}^{∘}{C}}$$水中热烫处理$${{2}}$$分钟,可很好地保持甜味, 原因是()
D
A.加热提高了淀粉酶的活性
B.温度改变了可溶性糖的分子结构
C.高温降低了淀粉酶的活性
D.高温降低了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的活性
3、['酶的特性', '酶的本质', '酶的作用原理']正确率60.0%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保持不变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生物催化剂,其中大多数酶为蛋白质,少数是$${{R}{N}{A}}$$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
4、['酶的特性', '酶的本质', '酶的作用原理']正确率40.0%天然的牛胰核糖核酸酶$$\textbf{A} \left( \textbf{R N a s e A} \right)$$是牛胰脏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水解$${{R}{N}{A}}$$。在$$\mathrm{R N a s e A}$$溶液中加入适量尿素和$${{β}{-}}$$巯基乙醇,可通过破坏二硫键使$$\mathrm{R N a s e A}$$失去活性,透析除去尿素和$${{β}{-}}$$巯基乙醇,酶的活性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mathrm{R N a s e A}$$可除去$$\mathrm{D N A} \mathrel{\triangleleft} \mathrm{R N A}$$杂合双链中的$${{R}{N}{A}}$$
B.尿素和$${{β}{-}}$$巯基乙醇通过破坏$$\mathrm{R N a s e A}$$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
C.将$$\mathrm{R N a s e A}$$注入宿主细胞,对细胞内病毒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D.蛋白质类酶和$${{R}{N}{A}}$$类酶的空间结构的改变均不可逆
5、['酶的特性', '酶的本质',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正确率40.0%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并保温一段时间后,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编号 | 甲 | 乙 | 丙 |
步骤 $${{1}}$$ | $${{2}}$$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 | $${{2}}$$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 | $${{2}}$$ $${{m}{L}}$$ 可溶性淀粉溶液 |
步骤 $${{2}}$$ | $${{1}}$$ $${{m}{L}}$$ 淀粉酶溶液 | $${{1}}$$ $${{m}{L}}$$ 麦芽糖酶制剂 | $${{0}{.}{5}}$$ $${{m}{L}}$$ 淀粉酶溶液、 $${{0}{.}{5}}$$ $${{m}{L}}$$ 麦芽糖酶制剂 |
步骤 $${{3}}$$ | 适宜温度下保温至反应完成 |
D
A.温度、$${{p}{H}}$$、酶在本实验中均属于无关变量
B.加入碘液后,溶液变蓝的有乙试管和丙试管
C.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溶液呈现砖红色的只有甲试管
D.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均变紫色
6、['酶的特性', '酶的本质']正确率60.0%酶①、酶②和酶③是大肠杆菌的三种酶,每种酶只能催化下列反应链中的一个步骤,其中任意一种酶的缺失均能导致缺少化合物丁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化合物甲化合物乙$$酶②$$化合物丙
化合物丁
现有三种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在添加不同化合物的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下表:
添加物 | 突变体a(酶A缺陷) | 突变体b(酶B缺陷) | 突变体c(酶C缺陷) |
化合物乙 | 不生长 | 不生长 | 生 长 |
化合物丙 | 不生长 | 生 长 | 生 长 |
C
A.酶$${{A}}$$,酶$${{B}}$$,酶$${{C}}$$
B.酶$${{A}}$$,酶$${{C}}$$,酶$${{B}}$$
C.酶$${{C}}$$,酶$${{B}}$$,酶$${{A}}$$
D.酶$${{B}}$$,酶$${{C}}$$,酶$${{A}}$$
7、['酶的特性', '酶的本质']正确率40.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D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B.酶具有高效性
C.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D.酶都是蛋白质
8、['酶的特性',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正确率40.0%下列有关酶的探究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选项 | 探究内容 | 实验方案 |
A | 酶的高效性 | 用 $${{F}{e}{{C}{l}_{3}}}$$ 和过氧化氢酶分别催化等量 $${{H}_{2}}$$ $${{O}_{2}}$$ 分解,待 $${{H}_{2}}$$ $${{O}_{2}}$$ 完全分解后,检测产生的气体总量 |
B | 酶的专一性 | 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检测是否有大量还原糖生成 |
C |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 用淀粉酶分别在热水、冰水和常温下催化淀粉水解,反应相同时间后,检测淀粉分解程度 |
D |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 用 $${{H}_{2}}$$ $${{O}_{2}}$$ 酶在不同 $${{p}{H}}$$ 条件下催化 $${{H}_{2}}$$ $${{O}_{2}}$$ 分解,用斐林试剂检测 |
C
A.$${{A}}$$
B.$${{B}}$$
C.$${{C}}$$
D.$${{D}}$$
9、['酶的特性',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正确率40.0%实验小组在四组试管中分别加入的物质如下表,保温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发现第$$1, ~ 2, ~ 3$$组均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第$${{4}}$$组不发生颜色变化。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添加的物质 | $${{1}}$$ 组 | $${{2}}$$ 组 | $${{3}}$$ 组 | $${{4}}$$ 组 |
$${{5}{%}}$$ 的 $${{H}{C}{l}}$$ | $${{−}}$$ | $${{+}}$$ | $${{+}}$$ | $${{−}}$$ |
$${{3}{%}}$$ 可溶性淀粉溶液 | $${{+}}$$ | $${{+}}$$ | $${{+}}$$ | $${{+}}$$ |
$${{2}{%}}$$ 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 $${{+}}$$ | $${{+}}$$ | $${{−}}$$ | $${{−}}$$ |
蒸馏水 | $${{+}}$$ | $${{−}}$$ | $${{+}}$$ | $${{+}}$$ |
B
A.该实验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B.$${{H}{C}{l}}$$具有促进淀粉水解的作用
C.$${{3}{%}}$$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混有还原糖
D.$${{5}{%}{{H}{C}{l}}}$$的酸性条件下淀粉酶失活
10、['酶的特性',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正确率40.0%某生物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前进行了预实验,结果如下表
编号 | 试剂 | 处理方式 | 检测方法 | 结果 |
$${{1}}$$ | $${{2}{{m}{L}}{3}}$$ $${{%}}$$ 淀粉溶液与 $${{2}{{m}{l}}}$$ 淀粉酶溶液 | $${{6}{0}}$$ $${^{∘}{C}}$$ 水浴 $${{5}}$$ 分钟 | 加入 $${{2}{{m}{l}}}$$ 斐林试剂 $${{6}{0}}$$ $${^{∘}{C}}$$ 水浴加热 | 砖红色沉淀 |
$${{2}}$$ | $${{1}{0}{0}}$$ $${^{∘}{C}}$$ 水浴 $${{5}}$$ 分钟 | 无明显变化 | ||
$${{3}}$$ | $${{2}{{m}{L}}{3}}$$ $${{%}}$$ 蔗糖溶液与 $${{2}{{m}{l}}}$$ 淀粉酶溶液 | $${{6}{0}}$$ $${^{∘}{C}}$$ 水浴 $${{5}}$$ 分钟 | 砖红色沉淀 | |
$${{4}}$$ | $${{1}{0}{0}}$$ $${^{∘}{C}}$$ 水浴 $${{5}}$$ 分钟 | 砖红色沉淀 |
C
A.酶具有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
B.淀粉酶在$${{6}{0}}$$$${^{∘}{C}}$$的活性最高,在$${{1}{0}{0}}$$$${^{∘}{C}}$$失活
C.蔗糖溶液可能受到污染,含有还原性糖
D.蔗糖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性糖
1. 解析:
选项D错误,因为蔗糖水解产生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而非2分子葡萄糖。其他选项均正确:A项描述酶在反应前后结构不变;B项体现酶的专一性;C项图示过程通过底物结合与释放维持酶的高效催化活性。
2. 解析:
选项D正确。高温抑制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活性,从而保留甜味。A项错误,高温通常降低酶活性;B项错误,温度不改变糖的分子结构;C项与题意无关。
3. 解析:
选项B错误。酶在体外适宜条件下仍能发挥催化作用(如消化酶)。A项正确,酶反应前后性质不变;C项正确,酶多为蛋白质或RNA;D项正确,酶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
4. 解析:
选项D错误。蛋白质类酶(如RNase A)和RNA类酶的空间结构改变可能可逆(如题目中透析后活性恢复)。A项正确,RNase A可水解RNA;B项正确,尿素和β-巯基乙醇破坏空间结构;C项正确,RNase A降解病毒RNA可抑制增殖。
5. 解析:
选项D正确。三支试管均含蛋白质(酶),双缩脲试剂检测呈紫色。A项错误,温度、pH为自变量;B项错误,乙试管麦芽糖酶不催化淀粉,溶液变蓝,丙试管淀粉被部分水解可能不变蓝;C项错误,甲、丙均产生还原糖(砖红色)。
6. 解析:
选项D正确。根据突变体生长情况:
- 仅添加丙时,突变体b(酶B缺陷)生长,说明酶B催化丙→丁;
- 添加乙时,仅突变体c(酶C缺陷)生长,说明酶C催化乙→丙;
- 酶A缺陷体在乙、丙中均不生长,说明酶A催化甲→乙。因此顺序为酶B→酶C→酶A。
7. 解析:
选项D错误。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项正确,酶由活细胞产生;B、C项正确,酶具有高效性且能降低活化能。
8. 解析:
选项C合理。通过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淀粉分解程度,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项错误,气体总量应相同;B项缺少对照(如用蔗糖);D项错误,斐林试剂检测需加热,干扰pH条件。
9. 解析:
选项C正确。第3组未加淀粉酶却出现砖红色,说明淀粉溶液含还原糖杂质。A项错误,缺乏非淀粉底物对照;B项无法证明,因第2组含淀粉酶;D项未验证酶活性(第4组无酶)。
10. 解析:
选项C正确。第3、4组蔗糖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其含还原糖污染物。A项错误,实验未验证专一性;B项无法确定最适温度;D项与酶专一性矛盾(淀粉酶不催化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