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科研人员发现物种甲和物种乙在某一地区共同生活了上百万年,其中物种甲和物种乙是捕食关系且物种甲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物种乙。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B
A.物种甲的存在和进化会影响物种乙的生存和进化
B.物种甲和物种乙的进化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没有关联
C.若物种乙是植物,则物种甲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
D.即使物种甲因某种外因灭绝,物种乙也不会快速灭绝
2、['种间关系', '环境容纳量(K值)']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3、['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正确率40.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池塘中该种鱼的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
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4、['种间关系']正确率60.0%下列描述的生物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D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草多欺苗,苗多欺草
5、['种间关系']正确率40.0%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暴发,改成条带状合理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暴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D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6、['种间关系', '生态位']正确率40.0%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情况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的强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图是生态位关系图,乙的生态位有较大比例和甲重叠的一组是()
D
A.svg异常
B.svg异常
C.svg异常
D.svg异常
7、['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8、['种间关系', '环境容纳量(K值)', '种群的S型增长']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4}}$$天内两个种群的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随时间加剧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D.草履虫的种群数量接近$${{K}}$$值时$${{λ}}$$趋向于$${{0}}$$
9、['种间关系', '种群数量的波动']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甲、丙
B.乙、丙
C.甲、乙
D.甲、乙、丙
10、['种间关系', '能量流动的过程']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svg异常
C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1. 解析:
选项B错误。物种甲和乙的进化与该地区环境变化必然有关联,因为环境变化会影响两者的生存压力、资源分配等,进而驱动协同进化。选项A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会施加选择压力;选项C正确,若乙是植物(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甲捕食乙则属于第二营养级,但题干未明确乙是否为植物;选项D正确,乙作为被捕食者,其灭绝可能由其他因素决定。
2. 解析:
选项C错误。曲线③的$$K$$值波动主要受环境资源限制及种间关系(如捕食)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等是种群内部因素,不直接决定$$K$$值。选项A合理,繁殖能力可能掩盖捕食关系;选项B正确,互利共生需双方受益,曲线②与③无协同变化;选项D合理,发病率可能随革蜱数量(曲线②)波动。
3. 解析:
选项D错误。成年鱼与幼体的分布属于种群内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差异,而非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物种的分层)。选项A正确,幼体与浮游动物竞争藻类且捕食浮游动物;选项B正确,同种个体构成种群;选项C正确,底栖与浮游动物是不同物种的分层。
4. 解析:
选项C不同。A(蜾蠃捕食螟蛉)、B(黄雀捕食螳螂)、D(杂草与作物竞争)均为种间斗争,而C中鹬蚌相争是两者竞争,渔翁得利属于第三者受益,不直接描述种间关系。
5. 解析:
选项D不合理。农作物乙与害虫A的竞争通常是单向的(乙抑制A),而非互相抑制。选项A、B合理,间作改变了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选项C正确,乙可能通过资源竞争或天敌吸引降低A的环境容纳量。
6. 解析:
题目缺失图示,但生态位重叠比例高的组合需满足两者资源利用曲线大面积重合,通常表现为竞争激烈或资源相似性高。
7. 解析:
选项D错误。生态系统需包含非生物环境及所有生物组分,仅四种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选项A可从螺摄食量推断;选项B中乙藻最终占优势说明竞争力强;选项C中乙藻下降可能因螺的捕食偏好转向。
8. 解析:
选项C错误。两草履虫数量此消彼长,属竞争关系,非互利共生。选项A合理,资源减少加剧竞争;选项B中随机分布需实验验证;选项D正确,$$λ$$(增长速率)趋近0时种群达$$K$$值。
9. 解析:
题目缺失图示,需根据描述判断。若涉及物种共存或竞争排除,通常两者生态位分化(如甲、丙)可能共存,重叠高(如乙)则竞争激烈。
10. 解析:
选项B错误。根据食物链关系,栉毛虫应捕食大草履虫。选项A中沉渣可能影响资源;选项C正确,培养液提供能量;选项D错误,能量流向包括栉毛虫、分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