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于阳光散射的地方
B.在调查菜地中蜗牛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C.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逐个计数
D.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常利用其趋湿、避光的特点来采集
2、['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促胰液素的发现', '实验: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正确率60.0%盐酸可应用于多个生物学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D
A.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时,用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B.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用盐酸和酒精配制解离液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能用盐酸溶液保存小动物标本
D.将稀盐酸注射入狗的血液可刺激小肠产生促胰液素
3、['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正确率40.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B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样方边线上的个体
C.调查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
4、['血糖平衡的调节',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②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黑光灯诱捕法
③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沾蘸法则正好相反
④记名计算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⑤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认识人体内对血糖水平进行调节的机制
D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6、['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正确率40.0%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探究活动,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小动物类群 | 鼠妇 | 马陆 | 蚯蚓 | 线虫 | 甲螨 |
个体总数 | $${{3}}$$ | $${{2}}$$ | $${{1}}$$ | $${{1}}$$ | $${{1}}$$ |
C
A.对于土壤小动物,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B.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C.该生物兴趣小组采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D.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7、['群落的物种组成',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群落演替的结果']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甲池塘的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的物种丰富度较高
C.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相同水平
D.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
9、['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池塘中微生物种类
C.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取样前没有振荡一定会导致结果偏小
D.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重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
10、['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适用于动物和蔓生丛生植物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体型较小的可用吸虫器采集
C.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时,血细胞计数板上加培养液前应先盖盖玻片
D.制做生态瓶时,生态系统的成分要搭配合理,装置要密闭并避免强光直射
1. 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B)。
解析:A正确,生态缸需密闭模拟生态系统,散射光避免温度过高;B错误,蜗牛活动范围小、移动慢,应采用样方法而非标志重捕法;C正确,分布集中且个体大的种群(如乔木)可逐个计数;D正确,土壤小动物趋湿避光,常用诱虫器采集。
2. 盐酸可应用于多个生物学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解析:A正确,盐酸能改变膜通透性使染色剂进入细胞;B正确,盐酸和酒精解离液使植物细胞分离;C错误,土壤小动物标本常用70%酒精保存,但盐酸并非禁用(如固定标本时可能使用);D正确,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是经典实验。
3.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B)。
解析:A标志物脱落导致重捕带标记个体减少,估算值偏大;B不统计样方边线个体会使计数偏小;C选择患者家族调查发病率会导致结果偏大;D打开电灯利用趋光性采集小动物会使丰富度估算偏大。
4.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解析:①正确,样方法需随机取样;②错误,土壤小动物用取样器取样法,黑光灯用于趋光性昆虫;③正确,浸泡法需低浓度长时间,沾蘸法需高浓度短时间;④错误,记名计算法是直接计数物种个体数,目测估计法才是按等级估算;⑤正确,血糖调节机制可通过构建物理或概念模型研究。故选①③⑤。
6. 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探究活动,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C)。
解析:A正确,土壤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B正确,70%酒精用于保存标本;C错误,表中统计了具体个体数量,应采用记名计算法而非目测估计法;D正确,通过样本种类和数量可推测区域物种丰富度。
7. 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解析:A正确,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可用记名计算法(直接计数)和目测估计法(等级估算);B错误,丰富度指物种数目而非个体数量;C错误,演替后不同群落丰富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森林与河流的物种数目需科学调查比较,不能直接推断。
9.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B)。
解析:A正确,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会导致丰富度估算偏小;B错误,池塘微生物需用显微镜计数或培养法,取样器取样法适用于土壤小动物;C正确,未振荡使酵母菌沉淀,计数偏小;D正确,难重捕获导致重捕标记数减少,估算值偏大。
10.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A)。
解析:A错误,样方法可用于某些动物(如蚜虫)和植物(包括丛生植物,需特殊样方设置);B正确,吸虫器采集体型较小土壤动物;C正确,先盖盖玻片再加培养液可避免计数室气泡;D正确,生态瓶需成分合理、密闭且避免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