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微水景生态缸改变了传统鱼缸与盆景的单一观赏效果,吸纳园林山水特点于微景,能在鱼缸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微型生态系统,保证了鱼类、植物等生物的存活,实现“零换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A.放入该生态缸中的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B.微水景生态缸不需要定期通入氧气
C.生态缸的营养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很难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
D.当微水景生态缸达到稳定状态后,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
2、['生态工程的实例']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B.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C.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D.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3、['生态工程的实例']正确率60.0%滨海新区大神堂海域建成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海藻、大型网箱等措施,进行立体养殖,底层可养殖海参等海珍品,中下层养殖各种鱼类,上层可进行筏式养殖,休闲、观光、垂钓,提升了生态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选择营养级高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B.海洋牧场还具有休闲、观光功能,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网箱养殖区鱼类数量增长迅速的决定性因素是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海洋牧场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更明显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4、['生态工程的实例',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生态工程的概念']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生态工程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B.“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C.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7、['生态工程的实例',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正确率60.0%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
A.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碴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
1、解析:
A 正确:生态缸中不同营养级生物比例需适当,才能维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平衡。
B 错误:虽然植物光合作用可产生氧气,但夜间或光照不足时仍需补充氧气,因此“不需要定期通入氧气”说法过于绝对。
C 正确:人工生态缸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稳定性较差。
D 错误:稳定状态下各种生物数量会围绕 $$K$$ 值波动,而非“均达到 $$K$$ 值”。
答案:B、D
2、解析:
A 正确:生态浮床植物通过无土栽培直接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并可富集重金属。
B 正确:曝气和投放菌剂能增加溶解氧,促进微生物分解污染物。
C 错误:蚌、螺主要以有机碎屑和浮游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但“初级消费者”表述不严谨(通常指植食性动物)。
D 错误:人为调整营养结构可改变能量流动方向,但无法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约 $$10\% \sim 20\%$$,由生态规律决定)。
答案:A、B
3、解析:
A 错误: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应选择营养级低的鱼类(如植食性鱼类)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B 错误:休闲、观光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非间接价值。
C 错误:种群数量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结构是预测因素。
D 正确:立体养殖利用垂直分层,提高了空间和资源利用率。
答案:D
4、解析:
A 正确:生态工程的核心特点是低消耗、高效益、可持续。
B 错误:“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单向流动)。
C 正确:超载放牧破坏草场承载力,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 正确:林业工程需统筹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符合整体性原理。
答案:B
7、解析:
A 错误: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而非防止滩涂破坏(滩涂保护是措施之一)。
B 正确:精子库可保存濒危物种基因,保护基因多样性。
C 正确:信息素诱捕属于生物防治,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D 正确:沼渣还田促进物质循环,符合生态工程原理。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