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8.0%

2025-09-09
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8.0%
3、['生物富集', '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60.0%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会导致物质循环的速率变慢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D.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吸收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后会对该化合物产生富集效应

4、['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60.0%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

B.促进水的三种形式转化

C.加速了冰川的融化

D.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强度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40.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生态系统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6、['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特点']

正确率60.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_{2}}$$的形式进行

C.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7、['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不断循环的

D.流经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8、['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40.0%结合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对下列古诗词地解释不正确的是(  )

D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稳定性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景常常给一种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感觉,还能激化诗人创作的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9、['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叙述中 ,错误的是

C

A.指构成生物体的$$\mathrm{C. ~ H. ~ O. ~ N. ~ P. ~ S}$$等基本元素的循环

B.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C.指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循环

D.带有全球性

10、['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60.0%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是吸收磷元素的主要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磷是组成藻类细胞的微量元素

B.磷是构成藻类生物膜的必要元素

C.藻类的$${{A}{T}{P}}$$和淀粉都是含磷化合物

D.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3、解析:A选项错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通常会使物质循环速率加快,因为更多分解者和更复杂的食物网能促进物质分解和流动;B选项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_2$$释放$$O_2$$,呼吸作用相反,维持碳氧平衡;C选项正确,"落红化作春泥"体现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回归土壤,完成物质循环;D选项正确,难降解化合物(如DDT)通过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富集程度越高。

答案:A

4、解析:A选项正确,水循环通过蒸发、降水等过程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和再生;B选项错误,水循环促进水的三态(固、液、气)转化,而非"三种形式";C选项错误,水循环本身不会加速冰川融化,冰川融化主要受全球变暖影响;D选项错误,水循环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如暴雨),而非减轻。

答案:A

5、解析:A选项错误,蜣螂以象粪为食,象粪含大象未同化能量(粪便能量不属于同化量),因此蜣螂获取的能量来自大象摄入但未同化的部分,不遵循10%-20%能量传递效率;B选项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缺少生产者,不构成完整食物链;C选项错误,粪便作肥料时,其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不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农作物吸收无机物);D选项正确,生态系统结构包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答案:D

6、解析:A选项不正确,粪便作肥料时,其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植物只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B选项正确,碳循环主要以$$CO_2$$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C选项正确,物质可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多途径反复利用;D选项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同时进行。

答案:A

7、解析:A选项错误,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C、H、O、N、P、S等),而非各种化合物;B选项正确,能量流动单向递减;C选项正确,物质循环具全球性和反复性;D选项正确,每一营养级能量都有一部分通过残骸、粪便等形式流入分解者。

答案:A

8、解析:A选项正确,"草盛豆苗稀"体现草与豆苗竞争光照和养分;B选项正确,"野火烧不尽"体现生态系统受破坏后恢复的稳定性;C选项正确,"落红化作春泥"体现有机物分解和物质循环;D选项不正确,美景的欣赏和灵感激发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美学、文化价值),而非间接价值(生态功能价值)。

答案:D

9、解析:A选项正确,物质循环指C、H、O、N、P、S等元素的循环;B选项正确,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选项错误,物质循环不仅限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还包括无机环境;D选项正确,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答案:C

10、解析:A选项错误,磷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B选项正确,磷是磷脂、核酸等重要分子的组成元素,生物膜结构必需;C选项错误,ATP含磷,但淀粉只含C、H、O,不含磷;D选项错误,磷循环具有全球性,需通过沉积、风化等过程,不能仅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答案:B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