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松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项传统的耕作措施。但过度松土除了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还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A.松土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细胞对土壤有机物的吸收
B.松土利于土壤中枯枝落叶、动物遗体等有机物的分解,从而利于作物生长
C.松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D.松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加剧温室效应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40.0%某地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区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3、['生物富集', '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60.0%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会导致物质循环的速率变慢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D.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吸收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后会对该化合物产生富集效应
4、['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60.0%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物质循环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无机物→……”的循环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主要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5、['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40.0%促进生物圈中氮循环的微生物所发挥的作用不包含()
D
A.根瘤菌能使大气中的氮气固定并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
B.放线菌通过代谢活动将尿素和尿酸等转变为无机化合物(氨)并把它释放出来
C.一些微生物将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氮气释放回大气中
D.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为氮气释放回大气中
6、['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60.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
D
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B.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C.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C}{{O}_{2}}}$$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7、['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C.研究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 量流动关系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再利用
8、['种间关系', '物质循环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正确率40.0%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C
A.“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 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的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竞争关系
C.“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9、['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
B.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
D.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10、['种间关系', '物质循环的特点', '种群的数量特征']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svg异常
D
A.“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如通过施用农家肥改良农田,能体现图甲中$${{d}}$$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B.“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中防治虫害,可利用图乙中$${②{、}{④}}$$所示的种间关系来防治害虫
C.“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不用密网捕捞,有利于种群年龄结构形成图丙中的Ⅱ类型
D.“维莠骄骄”描述了农田中狗尾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为图乙中的$${①}$$
1. 答案:A
解析:A项错误,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但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土壤有机物,需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吸收。B项正确,松土促进有机物分解,释放养分。C项正确,松土破坏土壤结构,易造成水土流失。D项正确,松土促进微生物有氧呼吸,增加$$CO_2$$排放。
2.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生态桥"将废弃物加工为有机肥,促进物质循环利用。B项错误,有机肥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项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只能单向流动。D项错误,人工生态系统食物网通常比自然生态系统简单。
3. 答案:A
解析:A项错误,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通常会加快物质循环速率。B项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_2$$,呼吸作用释放$$CO_2$$。C项正确,诗句体现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循环过程。D项正确,难降解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富集。
4.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会递减,是循环利用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A项正确,描述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B项正确,物质循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C项正确,水、碳、氮循环是主要物质循环。
5.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根瘤菌是固氮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而不是分解含氮化合物为氮气。A项正确,描述根瘤菌的固氮作用。B项正确,放线菌参与氨化过程。C项正确,反硝化细菌将含氮化合物分解为氮气。
6.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只是种群层次。A项正确,物质可被反复利用。B项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C项正确,人体碳元素最终来源于大气中的$$CO_2$$。
7.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被植物再利用,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被再利用。A项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B项正确,生态系统需要外部能量输入。C项正确,研究能量流动有助于合理调整能量关系。
8.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毋杀孩虫"强调保护幼体,有利于维持年龄结构而非性别比例。A项正确,施肥改良土壤体现物质循环。B项正确,描述杂草与农作物的竞争关系。D项正确,防治虫害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
9. 答案:B
解析:B项正确,耕地技术能加速有机物分解,加快物质循环。A项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项错误,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D项错误,"物质"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0. 答案:C
解析:C项正确,"数罟不入洿池"不过度捕捞,有利于形成增长型年龄结构(图丙Ⅱ型)。A项错误,农家肥改良体现分解者作用,但d成分未指明。B项错误,防治虫害可利用捕食和竞争关系,但②④未指明。D项错误,杂草与农作物是竞争关系,但①未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