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技术及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卡尔文运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碳元素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
B.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林德曼运用定量分析揭示了相邻营养级之间有较稳定的能量传递效率
2、['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的特点']正确率60.0%svg异常,非svg图片
D
A.碳只能以$${{C}{{O}_{2}}}$$的形式循环,具有全球性
B.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甲中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
C.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乙→$${{a}}$$→$${{b}}$$→$${{c}}$$→$${{d}}$$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作为驱动
3、['生态位', '能量流动的特点']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A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4、['信息的种类及特点', '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正确率60.0%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沿物质循环的方向进行
B.在生物群落的各个营养级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去向都是单向的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
D.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生态金字塔', '能量流动的特点']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A
A.该图能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该群落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 0 \mathcal{Y}_{0} \sim\ 2 0 \mathcal{Y}_{0}$$
C.该群落共有$${{4}}$$个营养级,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间的关系是捕食
D.分解者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重要意义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正确率40.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生态系统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7、['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特点']正确率40.0%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A.输入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能不只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除去农田中的杂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人类,体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D.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8、['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
B.某些生态系统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
C.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主要是由于生物的呼吸消耗
9、['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计算']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C
A.甲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乙用于该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C.丙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乙的$$1 0 \%_{0} \sim2 0 \%$$
D.$${{a}}$$为光合作用,$${{b}{、}{c}}$$均为呼吸作用
10、['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能量流动的特点']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病毒一定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一定属于分解者
B.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C.生态系统的维持不一定需要物质的补充,但一定需要能量的输入
D.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 解析:
选项B错误。摩尔根证明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使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而非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而摩尔根是通过实验观察、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和实验验证的完整过程得出结论。
其他选项正确:A项卡尔文用$$^{14}C$$标记探明碳在暗反应中的转移;C项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遗传定律;D项林德曼通过定量分析得出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答案:B
2. 解析:
选项A错误。碳在生态系统中不仅以$$CO_2$$形式循环,还可以有机物形式(如葡萄糖、碳酸盐等)参与循环,虽然具有全球性,但存在形式多样。
其他选项正确:B项生产者(甲)是基石,碳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C项食物链为乙→a→b→c→d;D项碳循环需要能量驱动(如光合作用需光能)。
答案:A
3. 解析:
选项A错误。a、c若分别处于第一、第二营养级,它们取食相同生产者,生态位可能重叠,但选项中"其生态位重叠"表述绝对化,实际生态位可能分化(如取食不同部位或时间),因此叙述不严谨。
其他选项正确:B项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项生态位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D项生态位分化是自然选择结果,提高资源利用率。
答案:A
4. 解析:
选项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不一定沿物质循环方向进行(如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可多向)。
其他选项正确:B项能量去向单向(散失),物质去向也是单向的(如呼吸产生$$CO_2$$不再返回);C项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D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猎物释放警戒信息,捕食者识别)。
答案:A
5. 解析:
选项D错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环节,食物链仅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不在食物链中,但它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意义(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和物质)。
其他选项正确:A项能量金字塔说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B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项该群落有4个营养级,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是捕食关系。
答案:D
6. 解析:
选项D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其他选项错误:A项蜣螂以象粪为食,获取的是大象未同化的能量,不遵循10%-20%传递效率;B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缺少生产者,不构成完整食物链;C项粪便作肥料,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不能直接流向农作物(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
答案:D
7. 解析:
选项A正确。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可能不止太阳能,如人工生态系统可能输入化石燃料等额外能量。
其他选项错误:B项除去杂草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不是多级利用(多级利用指如秸秆喂牲畜);C项能量流动包括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不仅是传递;D项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无机物,但不直接提供能量(能量已散失)。
答案:A
8. 解析:
选项C错误。研究能量流动可帮助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传递效率由呼吸消耗等决定,一般无法提高)。
其他选项正确:A项能量流动单向性因食性不可逆转;B项某些生态系统需外部能量补给(如农田);D项能量逐级递减主要因呼吸消耗。
答案:C
9. 解析:
选项D错误。a为光合作用,b为呼吸作用,但c可能包括其他散失途径(如未被利用能量),不一定是呼吸作用。
其他选项正确:A项甲为总能量(生产者固定);B项乙为同化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等;C项丙为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约占10%-20%。
答案:D
10. 解析:
选项C正确。生态系统维持不需要物质补充(物质循环),但需要能量输入(能量流动单向)。
其他选项错误:A项病毒不一定是消费者(如噬菌体可视为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B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双向;D项负反馈是自我调节基础,正反馈破坏稳定性。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