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考前进阶选择题自测题解析-重庆市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8.0%

2025-09-01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考前进阶选择题自测题解析-重庆市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8.0%
1、['影响光合作用因素', '群落的空间结构', '能量流动的特点', '生物防治',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60.0%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防治水稻害虫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多给作物施用有机肥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雄虫降低出生率属于化学防治

D.将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混种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2、['种群的空间分布',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种群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40.0%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放牧方式 无牧 羊单牧 牛单牧
素色异爪蝗多度( $${%}$$ ) $${{1}{0}}$$ $${{1}{5}}$$ $${{5}}$$
羊草盖度( $${%}$$ ) $${{4}{5}}$$ $${{5}{5}}$$ $${{2}{5}}$$
注:1.多度与调查样地上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与羊草的生长状况呈正相关

B

A.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

B.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

C.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3、['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60.0%某地建设完成的千亩荷花湿地、千亩水稻高产示范田、百亩稻蟹共养区,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B.水稻种植期间除草和除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

C.稻蟹共养的生产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脱离人为干预后,该湿地的营养结构可能会变得更复杂

5、['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D.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6、['演替的类型', '能量流动的特点', '环境容纳量(K值)',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湖泊中某种鱼类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下降

B.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只能发生次生演替

C.除去田间杂草,有利于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

D.防治农业害虫,使能量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40.0%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损失

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8、['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40.0%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

D.④是为了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在农田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个体正常生命活动

D.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1. 解析:

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间的比例(约10%-20%),防治害虫减少能量流向消费者,但不改变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B错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有机肥分解提供无机盐,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C错误:信息素诱杀属于生物防治(利用信息传递),非化学防治(农药)。

D正确:阳生和阴生植物对光需求不同,混种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提高利用率。

答案:D

2. 解析:

表格数据:无牧蝗虫多度10%,羊单牧15%,牛单牧5%;羊草盖度无牧45%,羊单牧55%,牛单牧25%。

A正确:牛单牧蝗虫多度最低(5%),抑制灾害。

B错误:成群采食是种群特征(集群分布),非群落空间特征(如垂直结构)。

C正确:适度放牧(如羊单牧羊草盖度55%最高)促进能量流向人类所需(牛羊)。

D正确:跳蝻活动弱,用样方法调查密度。

答案:B

3. 解析:

A正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10%-20%传递)。

B正确:除草除虫减少能量流向杂草害虫,调整流向水稻。

C错误:稻蟹共养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利用率),但传递效率未提高(仍10%-20%)。

D正确:人为干预减少后,物种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答案:C

5. 解析:

A正确:能量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同化能量越少。

B正确:热能散失不可回收,能量流动单向。

C错误:利用秸秆(如肥料)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传递效率未改变(营养级间比例固定)。

D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渠道。

答案:C

6. 解析:

A错误:K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决定,捕捞后种群数量下降但K值不变。

B错误:完全破坏过(如沙漠)可发生初生演替。

C错误:除去杂草减少能量散失,但未实现多级利用(如未利用杂草能量)。

D正确:防治害虫使能量更多流向农作物(人类所需)。

答案:D

7. 解析:

A正确:素食缩短食物链(植物→人)。

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生态学规律,素食不改变。

C正确: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散失(每级损失80%-90%)。

D正确:直接从生产者获能,损失少,获能更多。

答案:B

8. 解析:

A错误:除草减少竞争,但不改变营养级数(仍为植物→人)。

B正确:农药灭虫使能量更多流向作物(人类所需)。

C错误:降低夜间温度减少呼吸消耗,提高能量利用率,非增加输入(输入靠光合作用)。

D正确:施肥提供无机盐,促进光合作用固定更多能量(输入增加)。

答案:B

10. 解析:

A正确:增加食物链(如引入天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抵抗力稳定性。

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层次。

C错误:求偶炫耀是行为信息,调节种间关系(繁殖),非个体生命活动(如生理调节)。

D正确:除草治虫调整能量流动方向(流向人类所需)。

答案:C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