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专题进阶选择题自测题解析-黑龙江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6.0%

2025-09-08
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专题进阶选择题自测题解析-黑龙江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6.0%
1、['原核细胞', '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物质循环的概念']

正确率40.0%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蓝藻,在可见光下主要通过叶绿素$${{a}}$$吸收光能,阴暗环境中主要通过叶绿素f吸收近红外光(不可见光的一种)。下列有关该蓝藻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

A.叶绿素$${{a}}$$与$${{f}}$$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B.不同条件下利用不同的光能是对环境的适应

C.光合色素能够吸收可见光之外的能量

D.可作为生产者参与到物质循环过程中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物质循环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40.0%某地在山地梯田处建立了生态苹果园,在园地苹果树间隙种植蔬菜,放养肉鸡,并利用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杂草,蔬菜烂叶等进行发酵产生沼气,再将发酵后的沼渣$${{(}}$$含较多有机物$${{)}}$$作为肥料施用到土地中,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下列关于该地生态苹果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该生态苹果园遵循了循环、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

B.在苹果树间隙种植蔬菜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C.肉鸡取食害虫相比取食蔬菜使食物链变长,降低能量利用率

D.废物发酵产的沼气、沼渣作为肥料实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特点']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是$${{C}{O}_{2}}$$

C.能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5、['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特点']

正确率40.0%我国某地曾发生了蝗灾,但消息传出没多久,蝗灾就被兴奋的“灾民”扑灭了,“灾民们”纷纷笑着说,今年卖蝗虫收入比种地强多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农技人员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

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 0 \% {\sim2 0 \%}$$被同化

D.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6、['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种间关系', '物质循环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正确率40.0%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杂草生长的现象,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的是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物质循环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特点']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在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往返

B.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可逆的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都是呈负相关的

D.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演替方向的影响是相反的

8、['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的特点']

正确率60.0%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的含义及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B

A.有机物;循环性、全球性

B.元素;循环性、全球性

C.无机物;循环性、全球性

D.元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9、['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

正确率40.0%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B

A.碳在无机环境与群落两者间以$${{C}{{O}_{2}}}$$的形式循环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残体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碳循环遭到破坏有关

1. 题目分析:蓝藻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结构,因此叶绿素a与f不可能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选项A错误,其他选项合理:B体现环境适应性;C符合近红外光吸收特性;D蓝藻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

答案:A

2. 选项分析:

A. 正确,体现循环原理(废物利用)和整体原理(统筹规划)

B. 错误,种植蔬菜增加生产者多样性,但能量传递效率(10%-20%)不会改变

C. 错误,肉鸡取食害虫(缩短食物链)比取食蔬菜更能提高能量利用率

D. 错误,沼渣还田是物质循环的一部分,但未实现完整循环(还需分解者作用)

答案:A

4.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选项C错误,其他正确:A为物质循环定义;B碳循环主要形式为$$CO_2$$;D体现功能关联性。

答案:C

5. 选项分析:

A. 错误,蝗虫幼虫活动范围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密度

B. 错误,扑灭蝗灾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营养级间同化量比值,非被捕食量

D. 正确,微生物分解含蛋白质的残体可产生铵盐等含氮化合物

答案:D

6. 选项A错误:"毋杀孩虫"强调保护幼体维持年龄结构,而非性别比例。其他选项正确:B体现竞争关系;C展示物质循环;D体现能量定向流动。

答案:A

7. 选项分析:

A. 正确,物质循环具全球性

B. 错误,能量流动单向不可逆

C. 错误,抵抗力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但非绝对

D. 错误,人为因素可加速或改变演替方向,与自然因素非单纯相反

答案:A

8. 物质循环指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运动,具有循环性和全球性特点。

答案:B

9. 选项B错误:信息流动可在生物与环境间发生(如物理信息)。其他正确:A碳循环形式;C光合与分解作用参与碳循环;D碳循环失衡导致温室效应。

答案:B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