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生物与环境种群及其动态

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天津市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4.00000000000001%

2025-08-30
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天津市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4.00000000000001%
1、['种间关系', '反馈调节', '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D.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

2、['血糖平衡的调节', '稳态的调节机制', '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40.0%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其稳态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下列关于反馈调节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细胞代谢产物过多时,可反馈调节酶活性,改变酶的分子结构,从而抑制酶促反应的进行

B.肌细胞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使血液酸度增加,从而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为机体提供更多$${{O}_{2}}$$

C.高水平的血糖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加速血糖利用和抑制血糖来源使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水平,而血糖浓度的降低又会反馈给胰岛A细胞,从而抑制胰高血素的分泌

D.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能迫使种群繁殖速度下降,造成个体移居,还能增强天敌的作用,从而使种群密度下降

3、['种群的J型增长', '环境容纳量(K值)', '种群数量的波动']

正确率60.0%svg异常,非svg图片

C

A.将某一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短时间内都将会表现出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曲线Ⅱ中的$${{c}{d}}$$段,可能是营养物质缺乏所导致的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4、['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方法', '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第$${{2}}$$年年末,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

B.第$${{4}}$$年年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第$${{6}}$$年年末,种群数量与第$${{2}}$$年年末相等

D.第$${{6}}$$年年末,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5、['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B.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6、['种群的J型增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7、['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C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种群所在的生态系统正走向崩溃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8、['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环境容纳量(K值)', '种群的S型增长', '种群的数量特征']

正确率40.0%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该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第 $${{2}}$$ 年 第 $${{4}}$$ 年 第 $${{6}}$$ 年 第 $${{8}}$$ 年 第 $${{1}{0}}$$ 年 第 $${{1}{2}}$$ 年 第 $${{1}{4}}$$ 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D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研究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计算得到准确的种群密度

D.白头鹎在该校园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9、['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60.0%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10、['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 答案:D

解析:

A正确,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增多导致被捕食者减少,进而使捕食者减少。

B正确,食性相同的鸟类通过空间分布减少生态位重叠,降低种间竞争。

C正确,黑光灯诱捕是调查昆虫物种数目的常用方法。

D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由环境条件决定,环境破坏会降低K值,但选项说"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表述不准确,环境破坏只会降低而非变化(可能升高或降低)。

2. 答案:A

解析:

A错误,细胞代谢产物过多时可反馈抑制酶活性,但通常通过变构调节改变酶空间构象,而非改变酶分子结构(分子结构改变通常不可逆)。

B正确,乳酸增加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提供更多O₂,属于负反馈调节。

C正确,血糖调节中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负反馈调节。

D正确,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通过多种负反馈机制使密度下降。

3. 答案:D

解析:

根据曲线特征(无图,但基于选项推断):

A错误,新环境中种群增长可能呈J型(资源充足)或S型(资源有限)。

B错误,曲线Ⅱ中b点若为增长速率最大点(K/2),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

C正确,c-d段下降可能因营养物质缺乏等环境阻力。

D错误,酿酒应控制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非K/2)以获得最大酒精产量。

4. 答案:B

解析:

基于表格数据(无图,但据选项推断):

A错误,第2年增长速率0.66非最大(第8年3.69最大)。

B正确,第4年增长速率1.52 > 0,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错误,第6年增长速率2.83 > 第2年0.66,种群数量不相等。

D错误,第6年增长速率仍较大,未达K值(第14年接近0才达K值)。

5. 答案:C

解析:

(无图,但据选项推断为种群数量突变)

A、B、D均可能导致种群数量骤增。

C错误,基因突变通常缓慢影响种群,不会直接导致数量急剧变化。

6. 答案:B

解析:

(无图,但据选项推断为食草动物种群动态)

A正确,早期资源充足可能呈J型增长。

B错误,点a纵坐标应为当前数量,非环境容纳量(K值在稳定后)。

C正确,植物与食草动物存在负反馈(食草动物过多导致植物减少,进而抑制动物增长)。

D正确,过度放牧降低抵抗力稳定性。

7. 答案:C

解析:

(无图,但据选项推断)

A可能正确,大量放养可能导致种群骤增。

B可能正确,增加营养供应可提高酵母菌数量。

C错误,c点后变化(如下降)不一定表明生态系统崩溃,可能为正常波动。

D正确,S型曲线可用于指导捕捞(维持K/2左右)。

8.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

A错误,增长速率先增后减,呈S型增长非J型。

B错误,第12年增长速率1.20 > 0,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非衰退型)。

C错误,标记重捕法只能估算种群密度,非绝对准确。

D正确,第8年增长速率最大(3.69),对应K/2点,因此K值约为第8年数量的2倍。

9. 答案:D

解析:

A正确,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₂导致全球变暖。

B正确,过度放牧破坏环境,降低环境容纳量。

C正确,雾霾自行退去体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D错误,水质恶化与正反馈相关(如污染导致生物死亡,进一步加重污染),非负反馈。

10. 答案:B

解析:

A错误,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环境中的平衡密度,非最大数量。

B正确,改善栖息环境可提高K值。

C错误,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量限制。

D错误,冬季资源匮乏,环境容纳量通常最小。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