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生物与环境种群及其动态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解析-山东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2.00000000000001%

2025-08-21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教师选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解析-山东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2.00000000000001%
1、['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综合']

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图$${{1}}$$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图$${{2}}$$氧气浓度为$${{b}}$$时,植物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

C.图$${{3}}$$的$${{a}}$$、$${{b}}$$两条曲线可分别表示$${{p}{H}}$$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D.图$${{4}}$$中曲线乙为自然条件下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3、['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正确率60.0%svg异常

D

A.$${{2}{0}{0}{1}}$$年到$${{2}{0}{1}{2}}$$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B.$${{2}{0}{0}{5}}$$年后,林麝种群数量变化类似“$${{J}}$$”形增长

C.适当增加雌性林麝所占比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D.在林麝自然栖息地附近建立圈养场属于就地保护

4、['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正确率40.0%

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2月

4月

6月

8月

10月

12月

幼年个体

0%

10%

50%

40%

35%

0%

成熟个体

90%

80%

20%

35%

45%

85%

衰老个体

10%

10%

30%

25%

20%

15%

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但种群数量将来可能会增加

B.天敌的迁入、季节更替等因素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

C.如该动物活动范围较大,在调查该动物种群密度是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该动物种群因年龄关系导致高度不等,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特点

5、['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正确率40.0%svg异常

C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t}_{1}}$$~$${{t}_{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t}_{2}}$$~$${{t}_{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6、['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正确率40.0%在分析某野生生物种群年龄结构时,将种群分为幼年(甲)、成年(乙)及老年(丙)三个年龄层,统计各年龄层成员数量所占比例。当年龄结构处于下列哪项时,预示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B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乙=丙

7、['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正确率40.0%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8、['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若该图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e}}$$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对害虫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9、['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在营养物质缺乏的环境下,草履虫种群数量长期动态变化规律符合曲线甲

B.假如某种群数量变化由乙变为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C.$${{a}{b}}$$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达到$${{K}}$$值,种群出生率约等于零

D.甲、乙、丙三条曲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都为“$${{J}}$$”型增长

10、['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特征']

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若食物充足,则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一定为图甲中的曲线Ⅰ

B.若图甲中曲线Ⅲ变为曲线Ⅱ,则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图乙中$${{B}{C}}$$段种群数量下降

D.图乙可表示密闭恒定容器的培养液中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

1. 图1中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光补偿点),故A错误。图2中氧气浓度为$$b$$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被完全抑制),故B错误。图3中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2.2,胰蛋白酶最适pH为8.0-9.0,曲线a表示胰蛋白酶,b表示胃蛋白酶,故C错误。图4中S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故D正确。

2. 第1-3年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但出生率可能变化,故A错误。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先加速后减速增长,符合S型曲线特征,故B正确。第3年末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但年龄结构不同,故C错误。第6年末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下降,未稳定在K值,故D错误。

3. 2001-2012年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故A正确。2005年后增长减缓,接近S型而非J型,故B错误。雌性比例增加会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增长,故C正确。在原栖息地附近建立圈养场属于迁地保护,故D错误。

4. 10月幼年个体占35%但出生率可能为零(新个体未计入),种群未来可能增长,故A正确。天敌迁入和季节变化会影响年龄结构和数量,故B正确。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适用标志重捕法,故C正确。种群内年龄差异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不同物种分层),故D错误。

5. 竞争关系中乙(狗尾草)被淘汰,甲(大豆)胜出,故A正确。$$t_1$$~$$t_5$$乙种群先增后减,非S型增长,故B错误。$$t_2$$~$$t_3$$甲数量增长为增长型,乙减少为衰退型,故C错误。物种丰富度因竞争而减少,故D错误。

6. 当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丙>乙>甲)时,种群数量将下降,需要加强保护,故选B。

7. 在我国缺少天敌但资源有限,最终呈S型增长,故A错误。原产地猎取龟卵和幼龟但种群稳定,年龄结构应为稳定型,故B错误。巴西红耳龟活动能力强,适用标志重捕法,故C正确。防治应在K/2前(增长最快时),故D错误。

8. S型曲线达e点(K值)时增长速率为0,故A正确。环境阻力从b点开始出现,故B错误。防治害虫应在c点(K/2)前,故C错误。K值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故D错误。

9. 营养缺乏时符合S型曲线(甲),故A正确。乙变丙时K值减小,环境容纳量改变,故B错误。ab段达K值但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非零),故C错误。仅乙为J型,甲和丙为S型,故D错误。

10. 食物充足但其他因素限制,不一定为曲线Ⅰ(J型),故A错误。曲线Ⅲ变Ⅱ表示K值减小,环境恶化,故B正确。BC段下降因天敌和资源限制,故C正确。密闭容器中酵母菌增长速率先增后减,符合图乙,故D正确。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