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生物与环境种群及其动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专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河南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6.0%

2025-08-08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及其动态知识点专题进阶单选题自测题答案-河南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6.0%
1、['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实验研究过程或方法思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观察$$\mathrm{D N A, ~} \mathrm{R N 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先用质量分数$${{8}{%}}$$的盐酸处理,再用健那绿染液染色

B.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C.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思路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马世骏院士通过调查法等方法,研究我国蝗灾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2、['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正确率40.0%“溪流”从来都是文人墨客重点描绘的对象,如“飞桥自古双溪合,柽柳如今夹岸垂——吕渭老”,又如“蛙声两岸夹溪流,漫漫澄潭夜进舟——钱时”。下列相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D

A.用样方法调査溪流边柳树的种群密度,最适合用等距取样法取样

B.用柳枝探索$${{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内源激素与$${{N}{A}{A}}$$共同作用

C.“蛙声”的传递能够调节溪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D.溪流两岸所有的青蛙构成了种群,它们所有的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3、['反馈调节',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

B.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取样前未振荡可能使结果偏小

C.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D.调查物种丰富度时,对不认识的物种可不统计,不会影响调查结果

4、['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正确率40.0%在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大熊猫种群密度时,可采用分析粪便的方法。在野外,先确定哪些粪便来自大熊猫,再通过分析其中的微卫星$${{D}{N}{A}}$$分子标记从而确定来自哪只大熊猫个体。通过该方法现已查明,在$${{2}{0}{0}{3}}$$年到$${{2}{0}{0}{4}}$$年间,某一区域的大熊猫为$${{6}{6}}$$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是均匀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由$${{2}}$$$${~}$$$${{6}}$$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片段构成,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呈高度特异性。

A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对大熊猫不良影响小、操作简便的优势

B.扩大选取粪便的面积、延长调查时间,便可确定该地区大熊猫的准确种群数量

C.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属于编码基础代谢功能蛋白质的$${{D}{N}{A}}$$序列

D.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发生突变不影响调查结果

5、['群落的物种组成',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能量流动的概念', '演替的类型']

正确率60.0%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数为$${{1}{3}{7}}$$种,自然恢复林植物种类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6、['群落的物种组成',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种群的S型增长', '种群数量的波动']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B.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志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群落的空间结构']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8、['群落的物种组成',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群落演替的概念', '种群的数量特征']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预测野生北极驯鹿种群数量将减少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据此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别不同群落类型的重要特征

D.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

9、['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正确率60.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

C.利用诱虫器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不打开灯会导致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D.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10、['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正确率40.0%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B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1. 解析:

选项A错误,因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使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而不是健那绿染液(用于线粒体染色)。

选项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因此不能用于观察有丝分裂。

选项C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通过分离DNA和蛋白质来研究其遗传效应。

选项D正确,马世骏院士通过调查法研究蝗灾成因并提出防治策略。

正确答案:C、D

2. 解析:

选项A正确,溪流边柳树呈线性分布,适合用等距取样法。

选项B正确,NAA与内源激素共同调节插条生根。

选项C正确,“蛙声”作为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

选项D错误,基因库包括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而非仅青蛙的基因。

不正确选项:D

3. 解析:

选项A正确,反馈调节可通过概念模型研究。

选项B正确,未振荡会使酵母菌沉淀,计数结果偏小。

选项C正确,蚜虫、蚯蚓、蒲公英均可用样方法调查。

选项D错误,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会影响丰富度调查结果。

错误选项:D

4. 解析:

选项A正确,粪便分析法对动物干扰小且操作简便。

选项B错误,扩大范围不能保证获得“准确”数量,只能更接近真实值。

选项C错误,微卫星DNA是非编码序列。

选项D错误,突变可能导致个体标记失效,影响结果。

正确选项:A

5. 解析:

选项A正确,植物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调查。

选项B正确,森林恢复增加生产者数量,提高固定能量总量。

选项C正确,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数更少,丰富度更低。

选项D错误,退化林地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错误选项:D

6. 解析:

选项A错误,“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而非停止增长。

选项B错误,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非种群。

选项C正确,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标记个体比例降低,结果偏大。

选项D错误,种群密度是静态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变化趋势。

正确选项:C

7. 解析:

选项A正确,出生率$$<$$死亡率可预测种群数量减少。

选项B正确,种群密度需结合年龄组成等才能预测趋势。

选项C正确,物种组成是群落的基本特征。

选项D正确,群落演替是有序过程。

题目要求选择错误说法,但所有选项均正确,可能题目有误。

8. 解析:

选项A、B、C、D均与第7题相同,分析一致。

题目可能存在重复或错误。

9. 解析:

选项A错误,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可用样方法调查。

选项B正确,蚯蚓活动范围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

选项C正确,不打开灯会导致小动物逃逸,调查值偏低。

选项D正确,糖水诱捕法适用于趋糖性昆虫。

不正确选项:A

10. 解析:

选项A正确,随机取样是基本原则。

选项B错误,应随机取样而非主观选择茂盛处。

选项C正确,调查数据可用于估算种群密度。

选项D正确,地段形状决定取样方法(如五点法或等距法)。

错误选项:B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