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酵母菌在繁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变异
B.酵母菌经捣碎离心后获得细胞溶胶,加入丙酮酸,可产生酒精、$${{C}{O}_{2}}$$与$${{A}{T}{P}}$$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方格内计数次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D.酵母菌不存在细胞分化现象,但必定存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现象
2、['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关于高中阶段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B
A.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以多个患病家庭为调查对象
B.“探究$$\mathrm{2}, \ 4-\mathrm{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观察指标是根的总长度
C.检查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中需要进行切片、染色、压片等操作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顺序是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3、['群落的物种组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细胞膜的功能与特点',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用荧光标记法标记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证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证明$${{D}{N}{A}}$$是$${{T}_{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从静置试管中吸取底层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B.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
C.连续观察$${{7}}$$天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呈“$${{J}}$$”形增长
D.取$${{1}{m}{L}}$$培养液加$${{9}{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 5 \times1 0^{8}$$个$${{/}{m}{L}}$$
5、['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有关“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数量时,应将培养液直接滴在计数室底部
B.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前,应轻轻振荡试管以保证酵母菌均匀分布
C.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且身体微小,因此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D.收集小动物时,主要利用其避热、避光的特性进行
6、['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中,正确的是()
C
A.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估算的方法
B.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先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在显微镜下观察
C.取样器取样法既可以调查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物种丰富度
D.利用昆虫的避光性等特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某昆虫的种群密度
7、['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关于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滴加待测样液再盖上盖玻片
B.培养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长而增长
C.培养过程中不同时期酵母菌数量不同
D.培养过程中$${{p}{H}}$$逐渐降低
8、['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方法', '环境容纳量(K值)', '种群的S型增长',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在种群的“$${{J}}$$”形增长模型($$\mathrm{N_{t}}=\mathrm{N}_{0} \lambda^{\mathrm{t}}$$)曲线中,$${{λ}}$$=增长率$${{−}{1}}$$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固定不变的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D.种群的“$${{S}}$$”形曲线中,增长率是一直增大的
9、['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为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培养液。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D
A.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估算酵母菌的数量
B.取样时为降低对酵母菌的影响,应避免晃动培养液
C.应先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上,再轻轻地加上盖玻片
D.为保证结果可靠,可多次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
10、['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其中$${{1}}$$号试管第$${{5}}$$天时数量达到最大,第$${{6}}$$天实验结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编号 | 培养液/ $${{m}{L}}$$ | 无菌水/ $${{m}{L}}$$ | 酵母菌母液/ $${{m}{L}}$$ | 温度/ $${^{∘}{C}}$$ |
$${{1}}$$ | $${{1}{0}}$$ | $${-}$$ | $${{0}{.}{1}}$$ | $${{2}{8}}$$ |
$${{2}}$$ | $${{1}{0}}$$ | $${-}$$ | $${{0}{.}{1}}$$ | $${{5}}$$ |
$${{3}}$$ | $${-}$$ | $${{1}{0}}$$ | $${{0}{.}{1}}$$ | $${{2}{8}}$$ |
C
A.该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B.$${{p}{H}}$$、取样时间都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C.第$${{5}}$$天时,$${{1}}$$号试管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D.实验中$$1, ~ 2, ~ 3$$号试管种群都呈现“$${{S}}$$”型增长
1、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解析:A正确,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繁殖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变异;B错误,酵母菌经捣碎离心后获得细胞溶胶,但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需要完整的细胞结构,破碎后无法进行完整代谢;C正确,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D正确,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细胞分化,但存在细胞衰老和凋亡。
2、下列关于高中阶段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解析:A错误,调查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而非患病家庭;B错误,2,4-D实验观察指标是生根数量或长度,但根总长度不是唯一标准;C正确,油脂实验需切片、苏丹III染色、50%乙醇洗浮色、压片观察;D错误,计数顺序应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3、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
解析:A错误,荧光标记法证明细胞膜流动性,而非选择透过性;B正确,赫尔希-蔡斯实验用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C正确,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正确,酵母菌种群变化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研究。
4、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
解析:A错误,应振荡混匀后取样,而非取底层;B错误,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种群达到K值前呈“S”形增长;D正确,5个中格共300个,总菌数=300÷80×400×10×1000=1.5×10^8个/mL。
5、下列有关“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解析:A错误,培养液应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渗入,而非直接滴在计数室底部;B正确,计数前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C正确,土壤小动物用取样器取样法;D正确,收集小动物利用其避光避热特性。
6、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中,正确的是(D)。
解析:A错误,种群密度调查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并非全是估算;B错误,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取样器取样法调查丰富度,而非种群密度;D正确,黑光灯诱捕法利用昆虫趋光性调查种群密度。
7、下列关于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解析:A错误,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样液;B错误,增长速率先增后减;C正确,不同时期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D错误,pH先适宜后降低,但非一直降低。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C)。
解析:A错误,λ=增长率+1;B错误,K值随环境变化而改变;C正确,该实验自身前后对照,无需单独对照组;D错误,“S”形曲线中增长率先增后减。
9、为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培养液。相关说法正确的是(D)。
解析:A错误,取样器取样法用于土壤小动物,酵母菌用计数板;B错误,应晃动培养液使均匀分布;C错误,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D正确,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提高可靠性。
10、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解析:A错误,1和2号对比温度影响,但3号是无营养对照,课题不单一;B错误,pH和取样时间是重要无关变量,需控制一致;C正确,第5天数量最大时,出生率=死亡率;D错误,3号试管无营养,酵母菌不增长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