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2、['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正确率60.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B.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液的量相差不大$${,{H}{C}{{O}^{−}_{3}}}$$、$$\mathrm{H P O_{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D.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_{2}}}$$、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免疫调节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内环境成分']正确率60.0%下列对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会使组织液$${{p}{H}}$$升高
B.内环境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淋巴
C.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D.稳态被破坏后,细胞内的酶促反应会受到严重影响
4、['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正确率60.0%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血浆$${{p}{H}}$$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外界环境无关
B.内环境处于稳态时,细胞外液的温度、$${{p}{H}}$$、渗透压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C.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N}{{a}^{+}}}$$和$${{C}{{l}^{−}}}$$的含量有关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正常,人体就不会患病
5、['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内环境成分',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正确率60.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A.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C.肺泡中的$${{O}_{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共通过11层生物膜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6、['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内环境成分']正确率40.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内环境中含激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多种成分,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
7、['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正确率60.0%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D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8、['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成分',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正确率40.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C
A.人体血浆中的胆固醇、血红蛋白可分别参与脂质、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B.淋巴中的吞噬细胞可经过淋巴循环进入组织液中参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小明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喝大量的白开水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
D.内环境保持稳态能够使人体内的各种成分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正确率60.0%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下降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D.血浆中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时,人体的内环境就达到稳态。
10、['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正确率60.0%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化
D.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体液调节
1. 正确答案:B
解析:转氨酶在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细胞破裂时进入血浆,说明内环境生化指标(如转氨酶浓度)可反映细胞损伤程度,作为疾病诊断依据。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动态平衡而非不存在;C错误,适度动态变化是正常代谢的基础;D错误,细胞代谢产物(如CO₂、乳酸)直接影响内环境pH和离子浓度。
2. 正确答案:B
解析:维持内环境稳态需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参与(超过3种)。A错误,理化性质是动态平衡而非不变;C错误,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淋巴(淋巴回流比例较小);D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 正确答案:D
解析:稳态破坏(如pH、温度异常)会导致酶活性改变,严重影响细胞内酶促反应。A错误,肌细胞无氧代谢产生乳酸会使组织液pH降低;B错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C错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导致血浆蛋白外渗,血浆渗透压下降。
4. 正确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时,温度、pH、渗透压等处于动态平衡(而非固定值)。A错误,血浆pH受呼吸系统(排出CO₂)和肾脏(调节HCO₃⁻)调节,与外界环境相关;C错误,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和Cl⁻,但蛋白质也有贡献;D错误,调节网络正常时仍可能因外界病原体入侵等患病。
5. 正确答案:C
解析:O₂从肺泡→毛细血管(2层膜)→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2层膜)→组织液(1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9层膜(注:原题11层有误,实际为9层)。A错误,细胞代谢主要场所是细胞质;B错误,组织液蛋白质含量低于血浆;D错误,稳态是动态平衡而非不变。
6. 正确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稳态需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D错误,稳态破坏可能加速或抑制酶促反应(如pH异常使酶失活)。
7. 正确答案:D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定义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各器官系统协调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A和B仅描述部分机制;C缺少免疫调节作用。
8. 正确答案:C
解析:大量出汗失盐后喝白开水,会导致细胞外液Na⁺浓度下降,渗透压降低。A错误,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运输O₂,不属于血浆成分;B错误,吞噬细胞在组织液中属第二道防线,但淋巴循环进入组织液是单向的;D错误,内环境成分会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动态调节。
9. 正确答案:C
解析:稳态破坏(如pH、温度异常)直接影响酶活性,使细胞内复杂酶促反应紊乱。A错误,破坏后渗透压可能升高或降低;B错误,酶促反应速率可能加快或减慢;D错误,稳态需多指标(pH、温度、渗透压等)共同维持。
10. 正确答案:A
解析: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有限,超过限度则失衡。B错误,理化性质是动态平衡;C错误,内环境通过调节抵抗外界变化;D错误,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