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A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8}{\%}}$$的盐酸作用后要用蒸馏水冲洗涂片
B.$${{“}}$$探究酶活性受$${{P}{H}}$$的影响$${{”}}$$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用于控制无关变量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可尽量延长用盐酸和酒精处理的时间使解离更充分
D.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稀盐酸的作用是促使胰腺产生促胰液素
2、['促胰液素的发现', '实验: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材料、用品、操作的搭配,正确的是 ( )
D
A.小狗静脉——稀盐酸──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洋葱根尖──卡诺氏液──将经低温诱导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C.一年生枝条──赤霉素或其类似物──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D.酵母菌──肉汤培养液──研究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3、['促胰液素的发现']正确率40.0%科学家以狗为实验对象,发现促胰液素是在盐酸刺激下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它可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分析下表有关实验,错误的是()
步骤 | 刺激 | 处理过程 | 胰液分泌 |
$${{1}}$$ | 盐酸 | 注入正常狗小肠肠腔 | 有 |
$${{2}}$$ | 盐酸 | 注入正常狗血液 | 无 |
$${{3}}$$ | 盐酸 | 切除通向小肠的神经,向其小肠肠腔注入盐酸 | 有 |
$${{4}}$$ | 盐酸 | 刮下小肠黏膜后与稀盐酸混合并磨碎,获取提取液, 将提取液注入狗的静脉 | 有 |
C
A.上述实验是对照实验
B.实验$${{1}}$$、$${{2}}$$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不是盐酸刺激胰腺的结果
C.实验$${{3}}$$、$${{4}}$$证明了胰液的分泌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D.实验$${{1}}$$、$${{2}}$$、$${{4}}$$证明了胰液的分泌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4、['促胰液素的发现',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正确率60.0%下列与生物探究活动有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斯他林发现体液调节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B.可从胰腺研磨液中获取胰岛素
C.通常运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激素的化学本质
D.“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活动的自变量是加入的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滴数
5、['促胰液素的发现']正确率40.0%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对上述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B
A.①和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的刺激部位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①与③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
D.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分泌
6、['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和关系', '促胰液素的发现']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胰液的分泌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B.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能催化食物的消化
C.胆囊收缩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
D.切除狗通向胃窦的神经,进食不能刺激胃泌素分泌,但能引起胰液的分泌
7、['促胰液素的发现']正确率6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沃泰默认为调节胰腺分泌胰液的途径只有途径一
B.斯他林和贝利斯证明了胰腺分泌胰液的两个途径
C.胰腺细胞分泌胰液受神经递质和促胰液素的调控
D.小肠粘膜细胞在盐酸的作用下合成分泌促胰液素
8、['促胰液素的发现', '体液免疫', '生长素的运输']正确率40.0%有关生物体内一些信息传递的过程,有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A
A.胰腺$$None$$促胰液素$$None$$小肠黏膜
B.胚芽鞘尖端$$None$$生长素$$None$$胚芽鞘尖端下部
C.$${{T}}$$淋巴细胞$$None$$淋巴因子$$None$$$${{B}}$$淋巴细胞
D.突触小体$$None$$神经递质$$None$$突触后膜、肌肉或腺体
9、['促胰液素的发现']正确率60.0%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于这一结果,科学的解释是()
D
A.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B.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C.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10、['促胰液素的发现',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正确率40.0%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B.生长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C.甲状腺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D.食物中缺碘,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1、解析:
A项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使用$${8\%}$$盐酸水解后需用蒸馏水冲洗涂片,但盐酸作用是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而非解离,此项描述正确。
B项错误:探究酶活性受$${pH}$$影响的实验中,盐酸用于调节$${pH}$$值,属于控制自变量而非无关变量。
C项错误: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和酒精解离时间需严格控制,过度解离会破坏染色体结构。
D项正确:促胰液素发现实验中,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进而促使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D
2、解析:
A项错误:促胰液素发现实验中,稀盐酸注入小肠腔而非静脉,静脉注射提取液才有效。
B项错误:卡诺氏液用于固定细胞而非染色体着色,染色需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
C项错误:赤霉素促进茎伸长,探究插条生根应使用生长素类似物如NAA。
D项正确:酵母菌在肉汤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可用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D
3、解析:
A项正确:实验设置多组对照,如1与2、3与4等。
B项正确:实验1(肠腔注酸有分泌)与2(血液注酸无分泌)证明盐酸需通过肠腔刺激。
C项错误:实验3(去神经注酸有分泌)证明不依赖神经调节,实验4(提取液注射有分泌)证明存在体液调节,但两者结合才完整证明激素调节。
D项错误:实验1、2、4中,4直接证明提取液有效,但需结合3排除神经因素。
答案:C
4、解析:
A项错误: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促胰液素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但题干描述为"斯他林发现",实际为合作发现。
B项错误:胰岛素易被胰蛋白酶分解,需先结扎胰管使腺泡退化才能获取。
C项错误:研究激素化学本质常用提纯、色谱法等,同位素示踪用于追踪代谢途径。
D项正确:探究血浆$${pH}$$调节实验中,自变量是加入酸或碱的量(滴数)。
答案:D
5、解析:
A项正确:①(肠腔注酸)和②(静脉注酸)自变量为刺激部位。
B项错误: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而非胰腺。
C项正确:①(正常)与③(去神经)采用减法原理去除神经影响。
D项正确:④证明提取液通过血液运输调节胰液分泌。
答案:B
6、解析:
A项正确:胰液分泌受神经(迷走神经)和体液(促胰液素)双重调节。
B项错误:促胰液素是激素,起调节作用而非催化作用。
C项错误:胆囊收缩素通过体液运输,但仅作用于特定靶器官。
D项正确:切除神经后胃泌素分泌受阻,但盐酸进入小肠仍可引发促胰液素调节胰液分泌。
答案:B
7、解析:
A项正确:沃泰默仅发现神经途径(途径一),未发现体液途径。
B项错误: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体液途径(途径二),推翻了沃泰默的单一途径观点。
C项正确:胰腺细胞接受神经递质和促胰液素的双重调控。
D项正确:盐酸刺激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并分泌促胰液素。
答案:B
8、解析:
A项错误: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作用于胰腺,方向应为"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腺"。
B项正确:生长素由胚芽鞘尖端产生,运输至下部发挥作用。
C项正确: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D项正确: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
答案:A
9、解析:
A项错误:直接注血无分泌,证明盐酸不直接刺激胰腺。
B项错误:切断神经后仍能分泌,证明不依赖神经调节。
C项错误:盐酸注血无分泌,证明非经吸收后循环刺激。
D项正确: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至胰腺促分泌。
答案:D
10、解析:
A项正确: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
B项错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是生长激素的作用,而非生长素(植物激素)。
C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可口服,因其为氨基酸衍生物,不易被消化酶破坏。
D项错误: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反馈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而非下丘脑。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