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60.0%在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正确的实验操作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A.通过预实验可确定有效浓度的大致范围
B.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枝条细胞分裂能力强、易成活
C.枝条保留少量幼叶和芽,各组枝条幼叶和芽的数量要一致
D.用沾蘸法处理枝条要求溶液浓度小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
2、['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svg异常
A
A.处理插条时,低浓度组用浸泡法,高浓度组用沾蘸法
B.设置$$\mathrm{2}, \ 4-\mathrm{D}$$浓度为$${{0}}$$的一组的目的是空白对照
C.该结果可检验实验的科学性并为再次实验摸索条件
D.一定浓度的$$\mathrm{2}, \ 4-\mathrm{D}$$溶液对插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蚯蚓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预实验的数据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
D.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种群密度最大的样方作为实验结果
4、['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蚯蚓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采用浸泡法时应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地方做,目的是提供较多的$${{C}{{O}_{2}}}$$
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
D.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种群密度最大的样方作为实验结果
5、['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研究人员将生长状况相同的黄化的豌豆幼苗切段均分为$${{8}}$$组,置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茎段的生长量结果见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生长素浓度 $$/ \mathrm{m o l} \cdot\mathrm{L}^{-1}$$ | $${{0}}$$ | $$1 0^{-8}$$ | $$1 0^{-7}$$ | $$1 0^{-6}$$ | $$1 0^{-6}$$ | $$1 0^{-4}$$ | $$1 0^{-3}$$ | $$1 0^{-2}$$ |
茎段生长量 $${{/}{{m}{m}}}$$ | $${{0}{.}{6}}$$ | $${{1}{.}{1}}$$ | $${{1}{.}{5}}$$ | $${{2}{.}{6}}$$ | $${{2}{.}{1}}$$ | $${{1}{.}{6}}$$ | $${{0}{.}{9}}$$ | $${{0}{.}{4}}$$ |
D
A.实验所用黄化豌豆幼苗的尖端要保持完整,不能损坏
B.可以推测,第$${{8}}$$组茎段内乙烯的含量低于第$${{4}}$$组
C.$${{8}}$$个组的茎段均有伸长,故本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将第$${{6}}$$组的培养液稀释一倍,预测茎段生长量约为$$1. 6-2. 1$$$${{m}{m}}$$
6、['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下列是有关实验与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取样时应将表层土铲去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最适浓度时,做预实验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7、['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枝插条
B.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D.经预实验后,后续实验中还需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组
8、['血糖平衡的调节', '激素研究的实例',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性激素浓度——促性腺激素浓度
B.植物生长素浓度——植物体生长速度
C.肝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数量——血糖浓度
D.胰高血糖素浓度——血糖浓度
9、['血糖平衡的调节',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群落演替的结果',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正确率40.0%有关模型建构和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时,保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的同学代表胰腺腺泡细胞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应严格控制$${{N}{A}{A}}$$浓度等无关变量
C.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时,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初级消费者
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实验组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10、['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正确率60.0%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D
A.探究的问题是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D.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1. 解析:D项错误。沾蘸法适用于高浓度溶液处理,要求处理时间短(几秒),且需要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但溶液浓度应较大而非较小。A项正确,预实验可确定有效浓度范围;B项正确,一年生枝条分裂能力强;C项正确,幼叶和芽数量一致可控制变量。
答案:D
2. 解析:A项错误。低浓度组常用浸泡法(长时间处理),高浓度组用沾蘸法(短时间处理),但选项描述不完整且未明确浓度关系;B项正确,浓度为0组是空白对照;C项正确,预实验可检验科学性;D项正确,2,4-D在适宜浓度促进生根。
答案:A
3. 解析:A项错误,蚯蚓用记名计算法统计(正确);B项错误,预实验目的是摸索条件而非减少误差;C项错误,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比例偏低,估算值偏大;D项错误,应取所有样方平均值而非最大密度样方。
答案:A
4. 解析:A项正确,蚯蚓用记名计算法;B项错误,浸泡法需在遮阴和湿度高处进行,避免枝条失水,而非提供CO₂;C项错误,标记物脱落使估算值偏大;D项错误,应取平均值而非最大密度样方。
答案:A
5. 解析:A项错误,实验用黄化幼苗切段,尖端已去除;B项错误,第8组生长素浓度高(10⁻² mol/L),抑制生长,乙烯含量通常高于第4组(10⁻⁶ mol/L,促进生长);C项错误,所有组均有伸长,但第8组(0.4 mm)低于对照组(0.6 mm),体现抑制作用,证明两重性;D项正确,第6组浓度10⁻⁴ mol/L,生长量1.6 mm,稀释一倍后浓度5×10⁻⁵ mol/L,介于10⁻⁶–10⁻⁴之间,生长量预测合理。
答案:D
6. 解析:A项正确,个体大、分布小的种群可逐个计数;B项错误,土壤取样应取表层土(小动物集中处);C项错误,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而非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预实验目的是摸索浓度范围而非排除无关变量。
答案:A
7. 解析:D项错误。预实验后,正式实验无需再设蒸馏水对照组,因预实验已确定浓度梯度,正式实验以不同浓度处理组相互对照。A项正确,多枝插条减少误差;B项正确,浸泡法适于低浓度和湿润环境;C项正确,不同浓度可能产生相同生根效果(浓度效应曲线可能对称)。
答案:D
8. 解析:A项,性激素浓度升高反馈抑制促性腺激素浓度(负相关);B项,生长素浓度与生长速度呈先正后负关系(两重性);C项,葡萄糖转运蛋白数量与血糖浓度无直接关系,受胰岛素调节;D项,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促进血糖升高(正相关)。
答案:D(直接正相关关系)
9. 解析:A项错误,保管激素卡的同学代表胰岛细胞(A细胞和B细胞),而非胰腺腺泡细胞(外分泌部);B项正确,NAA浓度是自变量,但其他如处理时间、枝条状态等需控制为无关变量;C项错误,分解者太少,最先受影响的通常是生产者(物质循环受阻);D项正确,灭菌可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答案:D
10. 解析:D项错误。浸泡时间应一致,而非设置不同梯度,否则会引入额外变量。A项正确,明确探究问题;B项正确,浸泡法或沾蘸法均可;C项正确,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