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用台盼蓝染液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可鉴别酵母菌细胞是否有活性
B.可通过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来判断有丝分裂的各时期
C.在注射$${{R}}$$型菌与经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的混合物后,老鼠死亡,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
D.温特实验证明了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胚芽鞘下部弯曲生长的物质是吲哚乙酸
2、['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构建过程', '实验: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及生物实验的叙述, 错 误的是 ( )
B
A.沃森和克里克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B.温特通过实验证明并提取了影响胚芽鞘弯曲生长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C.探究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验酒精呈灰绿色
D.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探索条件,也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svg异常
B
A.图甲中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B.图乙中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C.图丙中生长素含量$$\mathrm{b} > \mathrm{a} > \mathrm{c}$$
D.图丁中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4、['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60.0%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
A.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
B.尖端、尖端、尖端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下面的部位
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
5、['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60.0%svg异常
C
A.将琼脂块换成云母片,实验结果相同
B.生长素离开细胞后进入琼脂块的过程是跨膜运输
C.该图不能证明幼苗的生长是由苗尖端的生长素引起的
D.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随着其上放的苗尖端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6、['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60.0%下列与植物生长素发现史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达尔文实验的自变量分别是尖端的有无、遮光部位的差异
B.詹森的实验在单侧光下进行,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的实验在黑暗中进行,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D.温特的实验证明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且命名为生长素
7、['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40.0%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A.詹森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产生的物质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导致
C.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D.达尔文认为单侧光对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导致向光侧生长比背光侧快
8、['植物激素的概念',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正确率40.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达尔文通过大量科学实验首先发现并命名了生长素
B.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
C.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对细胞分裂的作用表现为拮抗关系
D.植物激素通过影响植物基因组的表达对植物生长发育进行调节
9、['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60.0%svg异常
B
A.该实验能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B.苗尖端的确有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C.该实验若在黑暗中进行,不能得出结论
D.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
10、['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40.0%svg异常
D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 解析:
选项D错误。温特实验证明了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胚芽鞘下部弯曲生长的物质是一种化学物质,但并未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后来才确定的)。其他选项正确:A(台盼蓝染活细胞不着色)、B(根尖分生区细胞可观察有丝分裂)、C(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导致小鼠死亡,证明转化因子存在)。
2. 解析:
选项B错误。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引起弯曲生长,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但并未提取出该物质(生长素的提取是后来由郭葛等人完成的)。其他选项正确:A(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模型)、C(酸性重铬酸钾遇酒精变灰绿色)、D(预实验的作用)。
3. 解析:
题目信息不完整(SVG异常),无法判断具体选项。需根据胚芽鞘向光性原理分析: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少、背光侧多),导致下部弯曲生长。
4. 解析:
选项A正确。胚芽鞘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而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方的伸长区。
5. 解析:
选项A错误。云母片会阻断生长素的运输,实验结果与琼脂块不同。其他选项:B(生长素进入琼脂需跨膜运输)、C(该实验仅证明化学物质的存在,未直接证明生长素作用)、D(生长素浓度与尖端数量正相关)均正确。
6. 解析:
选项C错误。拜尔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放置的位置(偏左或偏右),而非琼脂块是否接触尖端。其他选项正确:A(达尔文实验的自变量)、B(詹森实验证明物质可透过琼脂)、D(温特命名生长素)。
7. 解析:
选项B正确。拜尔通过黑暗中将尖端偏置的实验证明弯曲由尖端影响分布不均导致。其他选项:A(詹森未证明具体物质)、C(温特未证明运输方向)、D(达尔文认为背光侧生长更快)表述不准确。
8. 解析:
选项A错误。达尔文发现向光性现象但未命名生长素(温特命名)。其他选项正确:B(脱落酸特性)、C(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拮抗)、D(植物激素调控基因表达)。
9. 解析:
选项D错误。实验仅证明存在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但未直接鉴定为吲哚乙酸。其他选项:A(实验未涉及感光部位)、B(实验支持化学物质传递)、C(黑暗中也成立)需结合具体实验设计判断。
10. 解析:
题目信息缺失(SVG异常),需根据选项内容补充:若涉及生长素发现史的关键结论(如尖端作用、化学物质传递等),需结合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实验结论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