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遗传与进化生物的进化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月考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江西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6.0%

2025-09-03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月考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江西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6.0%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基因库',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

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2 8. 6 \%$$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3、['物种的概念',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40.0%蝗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体色与种类无关,而与生活环境的色彩大体一致,在生物学上叫作保护色。如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灰黄色,而生活在草木稀疏地上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A.蝗虫的体色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与基因无关

B.沙漠中的蝗虫体色多为褐色,广东从化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活在陕西和广东从化的蝗虫均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不存在生物多样性现象

D.如果一个蝗虫种群中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就说明这个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4、['变异与育种',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基因重组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进化

B.低温可以抑制着丝点分裂诱导形成多倍体

C.三倍体无籽西瓜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育种通过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优良性状

5、['拉马克的观点',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40.0%下列关于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

B.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6、['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60.0%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只能来自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生物进化时种群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

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7、['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40.0%纯种藏獒因数量极少而被炒作成天价。多数藏獒基因不纯的主要原因有两点:西藏牧区的藏獒和狼杂交;人们为改良其他犬种,让其他犬与藏獒杂交产生优良可育的新犬种。下列有关说法,的是(

B

A.人们改良其他犬种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藏獒与狼的杂交会提高狼群的物种多样性

C.牧区藏獒和狼没有出现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藏獒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8、['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B.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C.新物种都是长期地理隔离而形成的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9、['基因库',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60.0%某昆虫原来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盆地中,其有翅和残翅由基因$${{A}}$$和$${{a}}$$控制。研究人员从该群体中选取$${{1}{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并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两年后,从海岛种群中随机抽取$${{1}{0}{0}}$$只该昆虫,发现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为$${{1}{0}}$$、$${{2}{0}}$$和$${{7}{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自然选择导致海岛上的昆虫产生了适应性进化

B.该昆虫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文库

C.海岛种群$${{a}}$$基因频率从$${{5}{0}{\%}}$$升至$${{8}{0}{\%}{,}}$$说明其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D.该种群在海岛上产生$${{a}{a}}$$的子代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10、['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一片森林中的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型而不是决定表型的基因型

D.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2、正确答案:D

解析:

A错误: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不是仅指B、b基因。

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

C错误: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显性个体基因型为BB或Bb,频率分别为$$0.6^2=0.36$$和$$2\times0.6\times0.4=0.48$$,显性个体总频率为$$0.36+0.48=0.84$$。杂合雌熊猫概率为$$\frac{{0.48}}{{2}}\div0.84\approx28.6\%$$,但选项写为$$28.6\%$$,计算正确但表述不准确,应为约28.6%。

D正确: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X^bX^b$$基因型频率为$$(0.4)^2=0.16$$即16%,$$X^bY$$基因型频率为$$0.4$$即40%。

3、正确答案:B

解析:

A错误:蝗虫体色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正确:不同地区的蝗虫体色差异是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结果。

C错误: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遗传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D错误:进化还可由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素引起,不一定要发生基因突变。

4、正确答案:D

解析:

A错误:基因重组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只是重新组合现有基因。

B错误: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而非着丝点分裂,从而诱导多倍体。

C错误:三倍体无籽西瓜由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产生,受精卵发育但高度不育。

D正确:诱变育种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提高突变率,快速获得优良性状。

5、正确答案:A

解析:

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非有利变异的保存。

B正确:拉马克学说强调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正确: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表型,进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D正确:基因突变率低但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对进化至关重要。

6、正确答案:A

解析:

A正确:自然选择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导致进化。

B错误:进化原材料还包括染色体变异等。

C错误:进化时基因频率一定改变。

D错误:新物种形成可通过其他方式如多倍体育种,不一定要地理隔离。

7、正确答案:B

解析:

A正确: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错误:藏獒与狼杂交可能产生可育后代,但不会提高狼群的物种多样性,反而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C正确:它们没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可杂交。

D正确: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8、正确答案:C

解析:

A正确:自然选择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基本环节。

C错误:新物种可通过其他方式如多倍体育种快速形成,不一定需要长期地理隔离。

D正确: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9、正确答案:A

解析:

A正确:大风环境选择残翅个体,导致适应性进化。

B错误:基因文库指全部基因的集合,而种群全部等位基因总和是基因库。

C错误: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进化,但未形成生殖隔离,不一定是新物种。

D错误:aa子代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而非基因重组。

10、正确答案:C

解析:

A错误:自交不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进化。

B错误:黑色和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不同表型,不是两个种群。

C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间接影响基因型。

D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而非进化的标志。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