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月考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山西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4.00000000000001%

2025-08-10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月考进阶选择题自测题答案-山西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44.00000000000001%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细菌是生物学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A.恩格尔曼以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B.赫尔希和蔡斯以大肠杆菌和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格里菲思以小鼠和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证明$${{D}{N}{A}}$$是$${{R}}$$型菌的转化因子

D.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 '有氧呼吸']

正确率40.0%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给光照下的植物提供$$\mathrm{H}_{2}^{1 8} \mathrm{O}$$,植物不能产生$$\mathrm{C}^{1 8} \, \mathrm{O_{2}}$$

B.用含 $${{1}{3}{1}}$$I的饲料饲喂小鼠,可以检测其甲状腺的功能

C.用$$3 2 \mathrm{P}$$和$$3 5 \, \mathrm{S}$$同时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可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用含$$\mathrm{^{1 5} N}$$的饲料饲喂小鼠,能在其脱氧核糖中检测到放射性

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正确率40.0%关于科学史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

A.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B.仅用$$3 2 \, \bf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就可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的$${{D}{N}{A}}$$处理$${{R}}$$型活细菌,只有少数$${{R}}$$型细菌转化为$${{S}}$$型菌

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正确率40.0%svg异常

B

A.该实验证明起转化作用的物质是$${{D}{N}{A}}$$

B.$$1, ~ 2, ~ 3$$组为该实验的对照组

C.第$${{4}}$$组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转化成了$${{R}}$$型菌

D.该实验证明灭活的$${{S}}$$型菌可以复活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正确率60.0%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需用同时含有$$3 2 \, \bf P$$和$$3 5 \, \mathrm{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C.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

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正确率40.0%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S}}$$型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C.$$3 2 \mathrm{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含有$$3 2 \mathrm{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能产生不含$$3 2 \mathrm{P}$$的子代噬菌体

D.$$3 5 \, \mathrm{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不含有$$3 5 \, \mathrm{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但可产生含$$3 5 \, \mathrm{S}$$的子代噬菌体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正确率40.0%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T}_{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T}_{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细菌裂解后,$$3 2 \, \bf 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有放射性

D.该实验说明$${{D}{N}{A}}$$可以自我复制,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分子的结构', '基因与DNA的关系']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D}{N}{A}}$$分子的叙述正确有几项(
$${①}$$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②}$$不同双链$${{D}{N}{A}}$$分子的$$( \mathrm{A+C} ) : ( \mathrm{T+G} )$$的比值相同
$${③}$$双链$${{D}{N}{A}}$$分子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④}$$$${{D}{N}{A}}$$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D}{N}{A}}$$
$${⑤}$$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⑥}$$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⑦}$$$${{T}_{2}}$$噬菌体增殖过程中$${{D}{N}{A}}$$复制时需要大肠杆菌提供模板、原料、能量、酶
$${⑧}$$$${{D}{N}{A}}$$分子复制和转录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位于$${{D}{N}{A}}$$上

C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9、['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构建过程',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正确率60.0%下列有关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B

A.格里菲斯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多次构建模型最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C.赫尔希蔡斯实验除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正确率40.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用$$3 2 \mathrm{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与细菌充分混合

C.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

D.若亲代噬菌体$${{D}{N}{A}}$$的某一条链中$${{A}{+}{T}}$$占$${{4}{8}{%}}$$,则子代噬菌体$${{D}{N}{A}}$$分子中$${{G}}$$占$${{2}{6}{%}}$$

以下是各题目的详细解析:

1. 解析:

C选项错误。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R型菌可以转化为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但并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艾弗里的实验才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2. 解析:

A选项正确。$$H_2^{18}O$$中的$$^{18}O$$会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为$$O_2$$,而$$CO_2$$中的氧来自$$H_2O$$而非$$CO_2$$本身,因此不会产生$$C^{18}O_2$$。

B选项错误。$$^{131}I$$需通过注射或直接摄入甲状腺,饲喂会被消化系统吸收不均。

C选项错误。同时标记$$^{32}P$$和$$^{35}S$$无法区分DNA和蛋白质的作用,需分开实验。

D选项错误。脱氧核糖不含氮元素,无法检测$$^{15}N$$。

3. 解析:

A选项错误。萨克斯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但需结合遮光对照。

B选项正确。仅用$$^{32}P$$标记DNA即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未被标记。

C选项正确。转化效率低,仅少数R型菌吸收DNA后转化为S型菌。

D选项正确。温特证明胚芽鞘弯曲由生长素(化学物质)引起。

4. 解析:

C选项错误。第4组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使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而非S型菌复活。

D选项错误。实验证明转化因子的作用,而非S型菌复活。

5. 解析:

C选项正确。离心后沉淀物为大肠杆菌(含噬菌体DNA),上清液为噬菌体外壳。

A选项错误。需分开标记$$^{32}P$$(DNA)和$$^{35}S$$(蛋白质)。

B选项错误。搅拌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D选项错误。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非大肠杆菌。

6. 解析:

B选项正确。DNA酶降解S型菌DNA后,R型菌无法转化。

A选项错误。S型菌自身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选项错误。细菌利用自身原料复制DNA,子代噬菌体可能不含$$^{32}P$$。

D选项错误。$$^{35}S$$标记的蛋白质不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不含$$^{35}S$$。

7. 解析:

A选项错误。$$T_2$$噬菌体特异性侵染大肠杆菌,无法在肺炎双球菌中增殖。

B选项正确。搅拌使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C选项正确。子代噬菌体DNA可能含未标记的磷酸。

D选项正确。实验表明DNA能自我复制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8. 解析:

②、⑥正确,共2项。

①错误。骨架为磷酸和脱氧核糖。

③错误。相邻碱基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④错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⑤错误。基因是DNA的片段,携带遗传信息。

⑦错误。模板为噬菌体DNA,非大肠杆菌提供。

⑧错误。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DNA聚合酶无需结合位点。

9. 解析:

B选项正确。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模型构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A选项错误。格里菲思未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C选项错误。实验未直接证明蛋白质非遗传物质,仅间接支持。

D选项错误。孟德尔未发现基因,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10. 解析:

D选项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若$$A+T=48\%$$,则$$G+C=52\%$$,$$G=26\%$$。

A选项错误。子代噬菌体仅部分含$$^{32}P$$。

B选项错误。搅拌目的为分离噬菌体外壳与细菌。

C选项错误。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