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过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A.$${{H}^{3}}$$标记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B.$$\mathrm{^{1 8} O}$$标记$$\mathrm{C O_{2}}$$,研究光合作用$${{O}_{2}}$$的来源
C.用$$\mathrm{^{1 5} N}$$标记大肠杆菌的$${{D}{N}{A}}$$,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D.$$3 5 \, \mathrm{S f f} \,^{3 2} \, \mathrm{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促胰液素的发现', '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构建过程']正确率60.0%下列有关生物学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C
A.卡尔文循环是利用 18$${{O}}$$分别标记$${{H}_{2}{O}}$$和$${{C}{O}_{2}}$$来追踪探明的
B.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所获得的上清液中有大量细菌分布
C.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孟德尔采用从多对到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B.恩格尔曼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温特提取出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并鉴定其为吲哚乙酸
D.格里菲思和艾弗里都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正确率40.0%
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和所利用到的实验方法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 科学家 | 科学发现 | 实验方法 |
$${{A}}$$ | 萨克斯 | 光合作用产物中含有淀粉 | 同位素标记法 |
$${{B}}$$ | 沃森、克里克 | $${{D}{N}{A}}$$ 的双螺旋结构 | 物理模型构建法 |
$${{C}}$$ | 艾弗里 | 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
$${{D}}$$ | 摩尔根 |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 类比推理法 |
B
A.A
B.B
C.C
D.D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正确率80.0%
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可以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A}}$$ | 用苏丹Ⅲ染色后,再用酒精洗去浮色 | 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 |
$${{B}}$$ | 用 $${{1}{5}}$$ $${{N}}$$ 、 $${{3}{5}}$$ $${{S}}$$ 分别标记 $${{T}_{2}}$$ 噬菌体蛋白质和 $${{D}{N}{A}}$$ | 探究 $${{T}_{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C}}$$ | 用酸性染料使染色体着色 |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D}}$$ | 选取多个患者家系进行统计、计算 |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 |
A
A.$${{A}}$$
B.$${{B}}$$
C.$${{C}}$$
D.$${{D}}$$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某团队欲从下面四组实验中选择两组,模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结果显示:第一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第二组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该团队选择的第一、二组实验分别是()
①$$3 5 \, \mathrm{S}$$标记的$${{T}{2}}$$噬菌体、$$\mathrm{^{1 5} N}$$标记的大肠杆菌
②$$3 2 \mathrm{P}$$标记的$${{T}{2}}$$噬菌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③$${^{3}{H}}$$标记的$${{T}{2}}$$噬菌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④$$3 5 \, \mathrm{S}$$标记的$${{T}{2}}$$噬菌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B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②和③
D.④和③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用$$3 2 \mathrm{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B
A.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 2 \mathrm{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用$$3 2 \, \bf P$$或$$3 5 \, \mathrm{S}$$标记$${{T}_{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对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C
A.实验目的为研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 2 \, \bf 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
C.搅拌不充分会使$$3 5 \, \mathrm{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低
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 5 \, \mathrm{S}$$而部分可含有$$3 2 \, \bf P$$
9、['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B
A.大肠杆菌为噬菌体的繁殖提供了所有的条件
B.含$$3 5 \, \mathrm{S}$$的细菌可由含$$3 5 \, \mathrm{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获得
C.获得的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均含$${{H}^{3}}$$、$$3 5 \, \mathrm{S}$$
D.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很强,沉淀物则很低
1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60.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
C
A.$${{T}_{2}}$$噬菌体是一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_{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C.用含$$3 5 \, \mathrm{S}$$的培养基培养未被标记的$${{T}_{2}}$$噬菌体,一段时间后可得到被$$3 5 \, \mathrm{S}$$标记的$${{T}_{2}}$$噬菌体
D.在该实验中,用被$$3 5 \, \mathrm{S}$$标记的$${{T}_{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操作规范的话,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
1. 下列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过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
解析:A、B、C选项均使用单一同位素标记特定物质进行追踪研究,而D选项同时使用$$^{35}S$$和$$^{32}P$$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进行对比实验,方法设计存在本质差异。
2. 下列有关生物学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C)。
解析:A错误,卡尔文循环使用$$^{14}C$$标记$$CO_2$$;B错误,上清液中主要是噬菌体外壳;C正确,促胰液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动物激素;D错误,DNA双螺旋结构属于物理模型。
3. 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B)。
解析:A错误,孟德尔从一对到多对性状研究;B正确,恩格尔曼通过水绵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C错误,温特发现生长素但未提取鉴定;D错误,格里菲思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 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和所利用到的实验方法都正确的是(B)。
解析:A错误,萨克斯使用碘液检测淀粉而非同位素法;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物理模型;C错误,艾弗里使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而非噬菌体实验;D错误,摩尔根使用假说演绎法而非类比推理。
5. 下列实验方法或操作,可以达成实验目的的是(D)。
解析:A错误,苏丹Ⅲ染色后应用50%酒精洗浮色;B错误,应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C错误,染色体染色应使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D正确,遗传病发病率调查需在人群中随机取样。
6. 该团队选择的第一、二组实验分别是(B)。
解析:第一组沉淀物放射性高应选择②$$^{32}P$$标记噬菌体(DNA进入细菌);第二组上清液放射性高应选择④$$^{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
7. 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B)。
解析:A会使沉淀物放射性增高;B正确,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含$$^{32}P$$的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C错误,离心不会使细菌析出;D错误,$$^{32}P$$标记的是DNA而非蛋白质。
8. 对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C)。
解析:A正确,实验目的为确定遗传物质;B正确,过长保温会使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C错误,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偏高(外壳未完全分离);D正确,子代噬菌体含$$^{32}P$$但不含$$^{35}S$$。
9. 根据图示噬菌体侵染实验,正确选项为(D)。
解析:A错误,噬菌体繁殖需要宿主细胞但非所有条件;B错误,$$^{35}S$$标记需先培养标记细菌再培养噬菌体;C错误,子代噬菌体不含亲代蛋白质;D正确,$$^{35}S$$标记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在上清液中。
10.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法错误的是(C)。
解析:A正确,噬菌体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B正确,离心分离噬菌体颗粒和细菌;C错误,噬菌体需先用标记的细菌培养才能获得标记的噬菌体;D正确,$$^{35}S$$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