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学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课后进阶自测题解析-四川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36.0%

2025-09-09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课后进阶自测题解析-四川省等高中生物,平均正确率36.0%
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正确率40.0%一个双链均被$$3 1 \mathrm{P}$$标记的$${{D}{N}{A}}$$由$${{3}{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3}{0}{\%}}$$。将其置于只含$$3 2 \, \bf 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该$${{D}{N}{A}}$$分子中含有$$7. 2 \times1 0^{3}$$个氢键

B.复制过程需要$$8. 4 \times1 0^{3}$$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 2 \, \bf P$$的单链与含$$3 1 \mathrm{P}$$的单链之比为$${{7}{:}{1}}$$

D.子代$${{D}{N}{A}}$$分子中含$$3 1 \mathrm{P}$$的$${{D}{N}{A}}$$分子数与含$$3 2 \, \bf P$$的$${{D}{N}{A}}$$分子数之比为$${{1}{:}{3}}$$

4、['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正确率40.0%如果把某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3}{H}}$$标记,这个细胞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则含有标记链的$${{D}{N}{A}}$$分子数和细胞总数分别是  (   )

C

A.$${{2}{,}{2}}$$

B.$${{4}{,}{2}}$$

C.$${{2}{,}{8}}$$

D.$${{4}{,}{8}}$$

6、['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DNA分子的结构']

正确率40.0%某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有腺嘌呤$${{3}{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D

A.$${{3}{0}{0}}$$个

B.$${{4}{0}{0}}$$个

C.$${{1}{6}{0}{0}}$$个

D.$${{1}{2}{0}{0}}$$个

7、['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后,紧接着发表了$${{D}{N}{A}}$$自我复制的论文,下列关于$${{D}{N}{A}}$$复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沃森与克里克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设计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B.$${{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与它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C.将$${{D}{N}{A}}$$双链都被$$3 2 \mathrm{P}$$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入含有$$3 1 \mathrm{P}$$的培养基中繁殖4代,则含有$$3 2 \mathrm{P}$$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frac{1} {1 6}$$

D.某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X}}$$个,让其连续复制,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共$$\mathrm{X} \bullet2^{\mathrm{n}-1}$$个

8、['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正确率40.0%某$${{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带有同位素$$\mathrm{^{1 5} N}$$标记,在含有$$1 4 \mathrm{N}$$核苷酸的试管中以该$${{D}{N}{A}}$$为模板进行复制实验,复制4次后,试管中带有同位素$$\mathrm{^{1 5} N}$$ 标记的$${{D}{N}{A}}$$ 分子占

D

A.$${{1}{/}{2}}$$

B.$${{1}{/}{3}}$$

C.$${{1}{/}{6}}$$

D.$${{1}{/}{8}}$$

9、['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正确率40.0%羟胺可使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而与腺嘌呤配对。假如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D}{N}{A}}$$复制时有$${{1}}$$个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不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A

A.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2}}$$个精子的$${{D}{N}{A}}$$序列改变$${{2}}$$个没有改变

B.$${{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个体可能出现新的性状

C.$${{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并发育成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

D.$${{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并发育成没有突变性状的个体

10、['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将某一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用$$\mathrm{^{1 4} 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上的$${{D}{N}{A}}$$用$$3 2 \, \bf P$$充分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mathrm{^{1 4} C}$$和$$3 2 \, \bf P$$

B.若进行有丝分裂,某一细胞中含$$\mathrm{^{1 4} C}$$的染色体可能是含$$3 2 \, \bf P$$染色体的两倍

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三个有放射性,一个没有放射性

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两个有放射性,两个没有放射性

题目2解析:

DNA双链被$$^{31}P$$标记,总碱基对3000,A占30%,则T占30%,G=C=20%。复制3次产生8个DNA分子。

A. 氢键计算:A-T对2个氢键,G-C对3个氢键。A-T对数:$$3000 \times 30\% = 900$$对;G-C对数:$$3000 \times 20\% = 600$$对。总氢键数:$$900 \times 2 + 600 \times 3 = 1800 + 1800 = 3600$$,但选项为$$7.2 \times 10^3$$(7200),错误。

B. 需游离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复制3次新增DNA分子数$$8-1=7$$个,每个DNA含G数$$3000 \times 20\% = 600$$个,总需$$7 \times 600 = 4200$$个,但选项为$$8.4 \times 10^3$$(8400),错误。

C. 子代DNA单链:复制3次产生16条单链,含$$^{31}P$$的原始链2条,含$$^{32}P$$的新链14条,比例$$14:2=7:1$$,正确。

D. 含$$^{31}P$$的DNA分子:仅2个(各含1条$$^{31}P$$链),含$$^{32}P$$的DNA分子:8个(全部含$$^{32}P$$),比例$$2:8=1:4$$,但选项为$$1:3$$,错误。

故错误叙述为A、B、D。

题目4解析:

细胞1个DNA用$$^3H$$标记,连续3次有丝分裂。

DNA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分裂后2个细胞各含1条标记链DNA;第二次分裂后4个细胞,一半含标记链;第三次分裂后8个细胞,含标记链DNA分子数恒为2个(因标记链不增加),细胞总数8个。

故答案为C:$$2,8$$。

题目6解析:

双链DNA碱基总数1400,A=300,则T=300,G+C=800,G=C=400。

复制2次产生4个DNA,新增3个DNA,需游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3 \times 400 = 1200$$个。

故答案为D:$$1200$$个。

题目7解析:

A.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半保留复制假说,但证明实验是Meselson和Stahl用同位素示踪完成,错误。

B. DNA多样性特异性主要与碱基排列顺序相关,而非空间结构,错误。

C. DNA双链$$^{32}P$$标记大肠杆菌在$$^{31}P$$培养基繁殖4代,产生16个DNA,含$$^{32}P$$的DNA仅2个,比例$$2/16=1/8$$,非$$1/16$$,错误。

D. 腺嘌呤X个,第n次复制需游离胸腺嘧啶:新增DNA数$$2^{n-1}$$个,需T数$$X \times 2^{n-1}$$个,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题目8解析:

DNA双链$$^{15}N$$标记,在$$^{14}N$$中复制4次,产生16个DNA分子。

带$$^{15}N$$标记的DNA分子:仅最初2条链含$$^{15}N$$,存在于2个DNA分子中(各含1条$$^{15}N$$链),比例$$2/16=1/8$$。

故答案为D:$$1/8$$。

题目9解析:

羟胺使胞嘧啶羟化与A配对,复制时1个C羟化。

A. 精原细胞DNA复制,突变影响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减数分裂产生4精子,2个含突变序列,2个正常,可能。

B. 突变精子与卵结合可能发育成新性状个体,可能。

C. 可能发育成突变性状个体,可能。

D. 突变精子携带改变序列,后代必含突变,不可能无突变性状,错误。

故不可能后果为D。

题目10解析:

同源染色体一条用$$^{14}C$$标记DNA,一条用$$^{32}P$$标记,培养液无放射性,连续两次细胞分裂。

A. 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14}C$$和$$^{32}P$$分别标记同源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半保留)。最终4精子中各含一条染色体,可能含$$^{14}C$$或$$^{32}P$$,但非均含两者,错误。

B. 有丝分裂:两次分裂后4细胞。$$^{14}C$$和$$^{32}P$$标记不同染色体,复制分配随机,可能某一细胞中$$^{14}C$$染色体数为$$^{32}P$$两倍,正确。

C. 有丝分裂:标记始终存在,所有细胞应有放射性,错误。

D. 减数分裂:标记不会丢失,4精子均应有放射性,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题目来源于各渠道收集,若侵权请联系下方邮箱
高中知识点
其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