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会使调查数据偏低
B.用含$$\mathrm{^{1 5} N}$$尿苷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吸收峰值出现在间期
C.赫尔希和蔡斯用$$3 5 \, \mathrm{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D}{N}{A}}$$是其遗传物质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核酸的种类及分布', '同位素标记法']正确率40.0%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用$$3 5 \, \mathrm{S}$$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B.用$$\mathrm{^{1 8} O}$$分别标记$$\mathrm{H_{2} O}$$,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O}_{2}}$$来自$${{H}_{2}{O}}$$
C.将$${{H}^{3}}$$标记的尿苷导人叶肉细胞内,最后在细胞核、叶绿体中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D.卡尔文追踪检测$${}^{1 4} \mathrm{C O}_{2}$$在小球藻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时,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3、['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正确率60.0%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盐酸是使染色质中的$${{R}{N}{A}}$$与蛋白质分离
B.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C.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如果用$$^3 \mathrm{H. ~}^{1 5} \mathrm{N. ~}^{3 2} \mathrm{P. ~}^{3 5} \mathrm{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同位素为()
B
A.可在外壳中找到$${^{3}{H}}$$、$$\mathrm{^{1 5} N}$$和$$3 5 \, \mathrm{S}$$
B.可在$${{D}{N}{A}}$$中找到$${^{3}{H}}$$、$$\mathrm{^{1 5} N}$$和$$3 2 \mathrm{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 5 \mathrm{N.} ~^{3 5} \mathrm{S}$$
D.可在$${{D}{N}{A}}$$中找到$$1 5 \mathrm{N} \cdot\mathrm{^{3 2} P} \mathrm{^{.}} \mathrm{^{3 5} S}$$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用一个被$$3 2 \, \bf P$$标记的$${{T}_{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大肠杆菌可获得许多子代噬菌体。可能的结果是()
A
A.一些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 2 \, \bf P$$
B.全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 2 \, \bf P$$
C.全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3 2 \, \bf P$$
D.一些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含$$3 2 \, \bf P$$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下列有关大肠杆菌和$${{T}_{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两者都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B.两者都只有生活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
C.两者遗传物质的五碳糖、碱基和化学元素组成均相同
D.两者都可以在繁殖过程中独立地进行基因表达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正确率40.0%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长时间保温,让带标记的噬菌体充分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C.通过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只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
10、['促胰液素的发现',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假说演绎法']正确率40.0%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孟德尔巧妙设计测交实验,对遗传因子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解释做了验证
B.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赫尔希和蔡斯用$${{T}_{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1、C
解析:A正确,诱虫器利用热和光驱赶小动物,不开灯会导致采集数量减少;B正确,尿苷是RNA合成前体,间期进行DNA复制和RNA合成;C错误,35S标记蛋白质,证明蛋白质未进入细菌;D正确,血细胞计数板操作规范。
2、A
解析:A错误,35S标记蛋白质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正确,鲁宾和卡门实验;C正确,尿苷参与RNA合成,细胞核和叶绿体都有RNA;D正确,卡尔文循环发现过程。
3、C
解析:A错误,盐酸使DNA与蛋白质分离;B错误,固定装片无法观察动态过程;C正确,蔗糖溶液导致质壁分离;D错误,离心使细菌与噬菌体外壳分离。
5、B
解析:噬菌体侵染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部,DNA进入细菌。3H和15N可标记DNA和蛋白质,32P只标记DNA,35S只标记蛋白质。子代噬菌体中,DNA可含3H、15N、32P。
6、A
解析:32P标记DNA,半保留复制使得部分子代DNA含32P;蛋白质外壳不含P元素,不会含32P。
7、C
解析:A错误,噬菌体无细胞器;B错误,大肠杆菌可独立繁殖;C正确,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噬菌体依赖宿主进行基因表达。
8、C
解析:A错误,噬菌体需用宿主培养;B错误,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释放子代;C正确,搅拌使未侵入噬菌体分离;D错误,上清液含未侵入噬菌体和碎片。
10、C
解析:A正确,孟德尔测交实验设计;B正确,摩尔根果蝇实验;C错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非主要;D正确,促胰液素发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