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玉米籽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从种群中选定两个个体进行实验,根据子代的表现型一定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D
A.籽粒饱满植株与籽粒凹陷植株杂交
B.籽粒凹陷植株自交和籽粒饱满植株自交
C.籽粒饱满植株与籽粒凹陷植株正、反交
D.籽粒凹陷植株自交和籽粒饱满植株与籽粒凹陷植株杂交
2、['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60.0%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B
A.紫花豌豆和白花豌豆杂交实验中,$${{F}_{2}}$$表型比为$${{3}{:}{1}}$$
B.杂合非糯性水稻产生的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
C.杂合金鱼草自交后代基因型和表型之比都为$$1 \colon~ 2 \colon~ 1$$
D.纯合紫花豌豆和白花豌豆杂交得$${{F}_{1}}$$,$${{F}_{1}}$$测交后代表型比为$${{1}{:}{1}}$$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40.0%彩色水稻叶穗可呈现不同的颜色。在大田中种植不同水稻品种可形成不同的图案用于观赏,产出的稻米还可以食用。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交得$${{F}_{1}}$$,$${{F}_{1}}$$自交得$${{F}_{2}}$$,$${{F}_{2}}$$植株的性状表现及数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性状 | 绿叶紫穗 | 绿叶白穗 | 黄叶紫穗 |
株数 | $${{2}{2}{1}}$$ | $${{8}{0}}$$ | $${{1}{9}}$$ |
C
A.该彩色水稻穗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F}_{2}}$$中绿叶白穗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C.控制叶色和控制穗色的基因之间能自由组合
D.$${{F}_{2}}$$中绿叶白穗个体间随机受粉,后代均为绿叶
4、['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40.0%豌豆种皮灰色($${{G}}$$)对白色($${{g}}$$)为显性,现有遗传因子组成为$${{G}{G}}$$和$${{g}{g}}$$的两种豌豆杂交得$${{F}_{1}}$$,将$${{F}_{1}}$$连续种植(自交)得$${{F}_{3}}$$,则$${{F}_{3}}$$植株所结种子的种皮颜色的分离比约为()
C
A.$${{3}{:}{1}}$$
B.$${{4}{:}{1}}$$
C.$${{5}{:}{3}}$$
D.$${{5}{:}{2}}$$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40.0%下列有关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之间一定能发生自由组合
B.若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则显性杂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一定是$$9. ~ 3. ~ 3. ~ 1$$
C.人类的红绿色盲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只根据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3}{:}{1}}$$,无法确定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
6、['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60.0%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B.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子二代出现性状的分离且分离比为$$9. ~ 3. ~ 3. ~ 1$$
C.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D.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7、['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40.0%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杂交,$${{F}_{1}}$$全部为红眼,雌、雄比例为$${{1}{:}{1}}$$
B.$${{F}_{1}}$$中红眼果蝇自由交配,$${{F}_{2}}$$代出现性状分离,雄蝇全部是白眼
C.$${{F}_{1}}$$中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后代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1}{:}{1}}$$
D.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后代雄蝇全部为白眼,雌蝇全为红眼
8、['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某动物的毛色遗传中,体细胞只含有$${{B}}$$基因的个体的毛色为纯黑色,体细胞只含$${{b}}$$基因的个体的毛色为纯白色,其它个体为黑白相间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C
A.毛色为黑白相间色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约有$${{2}{5}{\%}}$$的个体是黑白相间色
B.毛色为黑色和白色个体杂交中,后代个体的毛色为黑白相间色的约有$${{5}{0}{\%}}$$
C.只有用毛色为黑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才能最大比例地获得黑白相间色的后代
D.为持续高效地繁殖和保留黑白相间色的个体,在交配过程中,应淘汰其它颜色的个体
9、['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40.0%svg异常,非svg图片
A
A.$${{F}_{1}}$$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占$${{7}{/}{{1}{6}}}$$
B.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基因型有$${{9}}$$种
C.$${{F}_{1}}$$不同表现型个体的比例为$$1 : 1 : 1 : 1$$
D.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①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②过程
10、['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正确率19.999999999999996%三叶草的野生型能产生氰酸,这一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以两个无法产生氰酸的突变品系(突变体$${{1}}$$和突变体$${{2}}$$)及野生型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亲本 | $${{F}_{1}}$$ | $${{F}_{2}}$$ | |
实验一 | 突变体 $${{1}}$$ ×野生型 | 有氰酸 | $${{2}{4}{0}}$$ 无氰酸, $${{7}{4}{0}}$$ 有氰酸 |
实验二 | 突变体 $${{2}}$$ ×野生型 | 无氰酸 | $${{1}{3}{2}{4}}$$ 无氰酸, $${{4}{5}{2}}$$ 有氰酸 |
实验三 | 突变体 $${{1}}$$ ×突变体 $${{2}}$$ | 无氰酸 | $${{1}{1}{7}{2}}$$ 无氰酸, $${{2}{7}{1}}$$ 有氰酸 |
注:“有氰酸”和“无氰酸”分别表示能产生氰酸和不能产生氰酸的植株
C
A.两个突变品系、野生型都为纯合子
B.实验三$${{F}_{2}}$$“有氰酸”自交后代出现“有氰酸”的概率为$${{5}{/}{6}}$$
C.实验—$${{F}_{2}}$$“有氰酸”与实验二$${{F}_{2}}$$“有氰酸”杂交,子代中出现无氰酸的概率为$${{1}{/}{6}}$$
D.突变体2中发生突变的基因,其突变前的表达产物可能不催化氰酸的合成
1、答案:D
解析:玉米为异花传粉作物,需考虑杂交组合的确定性。A项中若亲本为显性杂合与隐性纯合,子代比例为1:1,无法判断显隐性;B项中若均为纯合,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无法判断;C项正反交结果相同,无法区分;D项中籽粒凹陷植株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出现饱满),则凹陷为显性;若自交无分离,再与凹陷植株杂交,若子代全为凹陷,则凹陷为隐性,若出现饱满,则凹陷为显性。因此D一定能判断。
2、答案:B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中分离进入不同配子。A项为性状分离比,是结果而非实质;B项直接体现杂合子产生两种比例1:1的配子,是分离定律的核心;C项为基因型和表型比,是现象;D项测交比为1:1,是验证方法而非实质。
3、答案:D
解析:根据F2数据:绿叶紫穗:绿叶白穗:黄叶紫穗=221:80:19≈12:3:1,说明受两对基因控制(假设A/a控制叶色,B/b控制穗色)。A项穗色分离符合孟德尔比例;B项绿叶白穗对应基因型为A_bb,有AAbb、Aabb两种;C项12:3:1为9:3:3:1变式,说明基因自由组合;D项绿叶白穗(A_bb)间随机受粉,可能产生aa个体(黄叶),错误。
4、答案:C
解析:F1为Gg,F1自交得F2,F2基因型及比例为GG:Gg:gg=1:2:1。F2自交得F3,但F3植株所结种子种皮颜色由F2基因型决定。计算F2产生gg配子的概率:Gg占1/2,产生g配子概率1/2×1/2=1/4;gg占1/4,产生g配子概率1/4×1=1/4;总概率为1/4+1/4=1/2。因此F3种子种皮白色(gg)比例= (1/2)^2 = 1/4,灰色比例为3/4,分离比为3:1。
5、答案:D
解析:A项错误,非等位基因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能自由组合;B项错误,若存在互作等,比例可能变化;C项错误,红绿色盲遵循分离定律;D项正确,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均可能出现3:1。
6、答案:C
解析:A项3:1是现象而非实质;B项9:3:3:1是现象;C项正确,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D项错误,自由组合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7、答案:B
解析:A项正确,红眼为显性;B项错误,F2雄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半;C项正确,测交后代雌雄白眼比例1:1;D项正确,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交叉遗传。
8、答案:B
解析:依题意,基因型BB为黑色,bb为白色,Bb为黑白相间。A项Bb×Bb,后代Bb概率1/2;B项黑色(BB)×白色(bb)后代全为Bb(黑白相间);C项黑色与白色杂交总能全产黑白相间;D项需保留黑白相间个体,但淘汰其他颜色会减少基因库。
9、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未提供),①为减数分裂(配子形成),②为受精作用。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①),自由组合定律也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①),而非受精作用(②)。因此D错误。
10、答案:C
解析:实验一F2比例240:740≈1:3,说明受一对基因控制,突变体1为隐性纯合;实验二F2比例1324:452≈3:1,说明受一对基因控制,突变体2为隐性纯合;实验三F2比例1172:271≈13:3,说明受两对基因互作控制。A项正确,均为纯合;B项F2有氰酸基因型为双显,自交后代有氰酸概率5/6;C项实验一F2有氰酸(显性杂合)与实验二F2有氰酸(显性杂合)杂交,子代无氰酸概率为1/4×1/4=1/16,而非1/6;D项突变体2可能缺失催化功能。